3.2 記憶和印象
記憶是認知的記錄,可以是事物表象的認知,或者是經過理解後的認知。而印象的記憶是概念,印象跟印象互為關係時便連成深一層的概念,這是經分拆後關連的記錄。印象就是一種概略的理解,不能確定,也不等於事實。除了刻意外,記憶和印象通常是沒有背景和時間觀念的,這點我們要留意。
3.2.1 暫時記憶和長久記憶
記憶分為暫時記憶和長久記憶。海馬迴負責暫時記憶,演繹視像;用本能和潛意識來了解環境和情況,形成印象。思考的主要短暫記憶由額葉負責,是思考的中樞。思考完成後,有些資料轉往大腦的相關部分作長久記憶,其他都被抹去。大腦會分拆來作長久記憶,例如分為邏輯、語言、視像和時空,理解得愈深便分拆得愈細緻,為的是要分拆到適合儲存和運用的部分去。也因為大腦各部分都會分擔思考,運用自己的功能先作初步處理,才會將資料送往額葉作思考運用。
惟人的記憶是有限的,沒被加強時,加上久遠而少用的首先被置於後方,之後便會忘記掉。所以我們必須多思考、理解、分析和整理。多思考一方面鍛煉運用,一方面增強常用的記憶,也提高思考的警覺。理解後,能把分拆出來的記憶碎片歸類,甚至將近似的合而為一,而印象的關係和邏輯也經同樣處理。共享共用節省了資源,亦增強了印象關係中的邏輯意識,增強了認知能力。在忘記時,先忘掉的是印象關係,之後是印象,最後才到零碎的記憶。這是為甚麼我們能夠把忘掉的東西,重組回模糊的印象。
3.2.2 難忘的記憶
經感情、思考和重複而加強的記憶很難忘掉,常在腦中出現,還與感情掛鈎,成了難忘的記憶。亦即是只要多用情和多重複地想,記憶便會牢固,甚至發展出更誇張的演繹。這些記憶體都有固定的神經相連,人愈老,固定的相連便愈多,所以,老人家多是固執和愛說舊事的。
3.2.3 歇息和睡眠有助思考和記憶
歇息和睡眠是把認知和理解轉化為記憶的時間,是整理思緒、留下最大空間供思考的時候。所以我們需要有足夠的睡眠,而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舒緩情緒,追求客觀的思考,追求理智。由此可見,為工作和讀書不眠不休未必是好事。
3.2.4 人是這樣記憶的
人總以為自己把某些事物記得一清二楚。是真的嗎?看看人怎樣記憶,你的信念或會完全改變。
就算是硬記,人都不是把一件事或物的概念一塊兒記起來,而是分開來記,由理解形成關係,之後連結成印象或概念。要注意,以下我對印象和概念沒在意細分,要細分就是印象關乎事物,概念關乎情理。分開來記是甚麼意思?例如,說公共汽車,你腦海中的記憶是一輛長長的汽車,由司機控制、自動敞開的大門,常不止四條輪胎,有很多座位,登車要付費,下車前要給訊號,有車站,有特定的車身顏色……我們就記下了這些資料,還有它概略的影像、它發出的聲音、它出現的時間等。這些資科分別儲存於大腦不同功能的部分,成為共用共享的資源。這是因理解而形成的一個概念。概念和理解是記憶的主要部分,我們先找到概念才想到理解,得到認知。
但你說的公共汽車與我的理解可以是不盡相同的,加上國度、文化和時間的差異,還可能大異其趣。今天倫敦人和香港人對公共汽車的印象是雙層巴士,你的印象又是如何?理解的共識是基於假設時間和背景等都相同,故此常會產生誤會。我們不愛記整體而愛記印象,而且是模糊的印象。在記憶時我們不重背景,也不關心時間和周邊事物,更麻煩是我們其實只記重點不記整體,這是本能使然。你是否曾經試過,遠遠看到一個人的側影,分明是久未相聚的好友。於是你一邊向前走一邊揮手,還高叫他的名字……他驟然轉過身來,四目交投時才發現認錯人了,尷尬得難以形容。這就是情緒的引發和本能的反應,至於怎麼會認錯?是因為我們從來只記重點不記細節。
我們記相貌的重點和次序,常是眼睛、鼻子、嘴巴、臉蛋、髮型、身形,然後到儀態等。到要用時找的是大概、模糊的印象,其後才在腦中隨意補回欠缺的部分。這是本能的自動功能,還受以前的記憶和經驗影響。這是自以為是的重組,只見側影而試圖重組一個正面立體的人,認錯又何足為奇?本能就是這樣以偏概全地為我們拿主意。
以下這點更要命。記憶是有選擇性的,愛記就記,不愛記就不記,有人記得當日展示的美麗春裝,有人卻只記得那漂亮的模特兒。記憶還會受潛意識和情緒的影響,即是經本能的修正後才記。你是否喜歡某人、某事和某物,都在不知不覺間修正後才成為印象。
有個名詞叫「雞尾酒會效應」,是指在煩雜嘈吵的環境下,我們仍能聽到該聽的,見到該見的,並仍然能夠交際自如。那是選擇式的視聽和思考。柏拉圖認為對事物的了解,是源於客觀的真實、你相信的真實和合理的真實;雖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2)認為還須辨證才能成為知識。惟今天的科學研究似乎告訴我們,對事物的了解是源於你相信的合理的真實,而客觀的真實已在意念之外。
無論因本能或經思考,有意識或是無意識,我們也會過濾、修改和剪輯記憶。我們就是這樣將記憶修修剪剪,還信以為真。之後的情緒、經驗和知識又再加強和演繹記憶,使它變得比真實更真實的事。總而言之,自我的理解跟現實大相徑庭。今天在法庭上,不少證人就是這樣,在盤問和科學鑒證之下被技術性擊倒。例如,說看見實在不可能看見的事物,連認人都常常認錯。無論如何,那不完美的記憶和印象仍是極之重要的,是思考的重要資源。特別是將要談的設計思考,設計是不重真而重用,以改善人的生活為目的。
3.2.5 記憶和印象的運用
了解大腦的基本運作後,我們可以利用它的特性,作出干預來運用,化被動為主動。這裏沒有一組既定的程式,我只舉一些例子。要注意,這些方法對設計思考很有用。
- 在危急時,由情緒引發的即時反應阻止不了。但是我們可以儘量制止那非必要的反應,利用再理解來改變印象,培養潛意識來改良反應。我們要儘量讓理智來決定,亦即是說,只要有時間都要思考。
- 麻煩能引起思考。那只要我們改變印象或製造新印象,即是自找麻煩,便可能引出新的認知。這就是新概念的來由。既然記憶是組成印象的碎塊,改變印象的碎塊,再作認知,便可能發現新理解。這種變更,最易在無束縛的思維內產生。
- 記憶不重時空,在思考時便該多留意。我們要刻意地先記下來,還要扣上關係。
- 本能要我們分別輕重來關注重點,緊張時更甚。所以在思考大層面時,最重要是輕鬆自在無約束。也就是說,我們要掌握思維的收放,控制關注點和範圍。
- 情緒影響思考,但我們也可以醞釀不同的情緒來引導多角度思考,這便能更客觀地看事理。
- 情是人的本能,而理智中也有情。思考求合情合理,完全壓抑而不顧情感的思考,作學術研究時或有需要,但與生活相關的則用不着。
- 惰性會造成思考能力退化,影響人生。不要培養惰性,不要懶去思考。
- 我們日常的談情說理,總不自覺地心中早有答案,才找理由來支持一番。這是本能作祟。有人謔說這是另類AIDS,叫高等智慧缺乏症(Advanced Intelligence Deficiency Syndrome),只記憶而不想。我們要養成敦促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