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亚先生序
扫一扫,进入课程
《易》为五经之一,难知也,难言也。有谓《易》为卜筮之书,然乎哉?《易》始于数与象,其最高价值在于明理。宇宙万事万物,皆有其理。今日科学之进步,一日千里,其所以能不断发明者,必先知其理也。谓《易》为卜筮之书者,是不知《易》之为易,而将其神化矣。
《易》由太极而两仪,太极者一也,两仪者阴阳也,一者事物之真理,阴阳者相对之象,推之衍之,真理乃得显焉。明张介宾氏著《传忠录》,首言为医须明理,明理须审阴阳,不明理不足以为医,由此揭示中国医学乃以《易》为根基。今日社会仍不少浅见者流,谓中医不科学,而不知中医之所本,中医之所能,有高出科学之上者。有人焉患疾,求之于现代医学之执业者,以最新之仪器查之,得其病实质上之乖异,常有不能治之者,若求之于中医,可一药而愈,因中医明阴阳之道及盈虚消长之理也。同是一种疾病,甲患者邪盛为实,乙患者正衰为虚,用药时,甲可攻之泻之,乙则须补之养之,如此,甲乙皆得霍然,是医之上工也,岂可视为不科学哉?
何谓盈虚消长?《系辞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相推,由静而动,由常而变,遂有过与不及之象。如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医者本阴阳之理,补其偏而救其弊,热者清之,泻其有余;寒者温之,补其不足,得其中和而愈矣。宇宙生生不已,如但重物之体,忽于生之动与变,则不知病之先机,不识病之转归盈虚消长之理,宜乎临床时束手之处甚多。中医知病有虚实寒热之不同,治有补泻温清之异,故无往而不验,此其所以高出科学之上也。
中国医学以《易》为根基,“中国医药学院”董事长陈立公,阐扬传统医学,扶植医药事业,厥功甚伟。前年指示增辟易学课程,并请绍祖兄担任讲授。绍祖兄学富五车,有著作三十余种,哲学及大学各方面,皆显渊博,近于授课之余,撰有《易经与中医学》,以张介宾著《医易义》为骨干,参考朱程等儒家有关《易经》之著作,阐析《易经》与中医学之义理,纲举目张,易读明知,对中医学贡献之大,匪言可喻。余敬佩之,乐为之序。
马光亚
一九八九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