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理三棱镜:媒介批评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记者岂能如此忽悠采访对象

——不得不说:我被“PK”了

2009年岁末,一不小心就被卷进一个小小的舆论旋涡:在争议“富二代”高校征婚的过程中,《新快报》12月8日A14版发表一篇署名周文韶的评论《董教授意欲何为?》,引述韩愈“师者,乃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古训,责我误导当今女大学生“做得好不如嫁得好”:

认为“不必大惊小怪”的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董天策教授语出惊人:“女大学生想嫁有钱人有错吗?……‘富二代’、有钱人如果征婚成功率高的话,可能会形成‘做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文化氛围。如果社会真要发展到这一步,应该包容,教育工作者也应面对现实,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怎样教’‘如何教’提出了更高要求(据4日《新快报》)。”女大学生想嫁有钱人是无须大惊小怪的,倒是为人师表的董教授的言论就令人大惑不解了。

坦率地说,我十分欢迎作者这种指名道姓的批评,只有这样,批评的针对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如果我的确说过这样的话,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我也愿意诚恳地接受作者的批评,作为一个从教二十多年的大学教师,这点思想觉悟还是有的。

问题在于,批评者所引述《新快报》12月4日的有关报道,本来就严重地曲解了我的本意(且不说批评者的引述存在不准确的地方)。3日下午5、6点钟,我接受《新快报》一位记者的电话采访,对“富二代”在高校征婚这一现象谈了四点意见:第一,这可能是一种商业炒作,因为未作调研,只能说“可能是”;第二,假如真的是征婚,也没什么了不起,不必太在意,不必过分关注,新《婚姻法》规定大学生可以结婚;第三,在当前经济形势严峻、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女大学生找工作不容易,不排除一些女生会产生做阔少妻子的心理,对此,应面对现实,加以包容;第四,如果“富二代”征婚成功,会对校园文化造成不良影响,形成“做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氛围,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这就给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怎样教”“如何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观点,5日下午接受广州市电台、电视台以及香港一家报纸采访时,我不断加以重申。

然而,12月4日的《新快报》出来,我才发现自己的观点则被大大篡改了!《新快报》导读版左下角刊出的肩题、正题、副题分别是:“富二代校园征婚在教育界引发争议”“暨大教授/PK/教育厅副厅长”“教授:做得好不如嫁得好/想嫁有钱人咋了”,其中,“PK”二字红底反白,“想嫁有钱人咋了”在整个标题中字号最大,比较抢眼,同时还配发了我的一张照片。A16版肩题:“《80后富二代征婚》追踪,教育界人士观点激烈碰撞”,正题是两行十分醒目的黑体通栏标题:“暨大教授:想嫁有钱咋了?/华农校长:奉劝女生别应征!”整个报道除导语外分为四个部分:“对话:应征女大学生:有钱人谁不喜欢!”;“拍砖:如此炫富是暴发户心理”;“中立:尊重女大学意见”;“力挺:不就是征婚吗,让大家乐乐”。还配发了我的另一张照片与华南农大校长陈晓阳的一张照片,以至于后来某些网站在转载这个报道时,又将标题换成了“暨大教授PK华农校长”。

当天中午,我看到报纸不免大吃一惊:我怎么成了“富二代”高校征婚的“力挺”派?!仔细察看报道,即察觉题文不符,报道文字与我的观点相去甚远。不妨全文抄录于下:

(女大学生)想嫁有钱人有错吗?女大学生竞争压力大,找好工作不容易,不排除部分女生想做阔少妻子的想法。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董天策认为,“富二代”、有钱人征婚很普遍,如果征婚成功率高的话,可能会形成“做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文化氛围。“如果社会果真要发展到这一步,应该包容,教育工作者也应该面对现实,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怎么教、如何教’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婚姻法颁布之后,女大学生也可以谈恋爱,可以结婚嘛!”董天策认为,“富二代”征婚,在现在开放社会发展态势来说,并没有什么问题,各种方式都会被容忍。他评价:“这件事没什么可非议的,也没必要给予太多关注,不就一个征婚嘛,让大家乐一乐。”

这两段文字,大多加了引号(第一段引号颇为错乱),意味着都是在引述我的观点。事实上,这完全是记者和编辑(署名新快报记者陈红艳、实习生宋焱)的强加与曲解。首先,断章取义,随意发挥。我说征婚可能是炒作的观点,只字未提。我本来是相当中立的立场被说成是“力挺”。其次,胡乱搭接,扭曲原意。我说“富二代”征婚如果成功,会对校园文化造成不良影响,形成“做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氛围,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却被变成我肯定女大学“做得好不如嫁得好”;我说在当前经济形势严峻、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女大学生找工作不容易,不排除一些女生会产生做阔少妻子的心态,对此应面对现实,加以包容,如果我们去责备女大学生应征,她可能会反驳说“想嫁有钱人咋了”,报道中竟然变成了我的原话!至于“想嫁有钱人有错吗”“各种方式都会被容忍”等语句,则完全是作者的编造,我根本就没有讲过这样的话。最后,移花接木,貌似真实。报道配发本人的两张照片,封面上的一张来自2009年10月15日《暨南大学》校报第二版《学者无疆》一文的照片,正文中的那一张大概是我2007年在一个研讨会上发言时的照片。也就是说,两张照片都是从网上下载而来,经编辑“妙手”与文字报道编排在一起,极易给人造成一种现场采访我的真实感,其实这完全是移花接木的手法,违背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为什么《新快报》的记者、编辑要把我写成“富二代”征婚的力挺派呢?不妨从标题与正文结构中去寻求答案。封面导读突出的是“PK”,报道正文肩题突出的是“观点激烈碰撞”,正文小标题划分出“拍砖”“中立”“力挺”三派,也是从报道结构上强化“PK”与“碰撞”。对一桩会引起争议的新闻事件,《新快报》为了把报道做得有看点,能够吸引眼球,竟然不顾我的本意,完全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对我所谈的看法随意剪裁,不仅损害新闻工作的专业理念与职业论理,而且哗众取宠,误导民众,完全是一种典型的小报作风!

本来,作为一个被采访对象,我的本意被扭曲,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然而,此事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某些报纸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违背新闻规律的做法,作为一个从事新闻传播教育与研究的学者,出于维护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立场,我不能不对此提出批评。与此同时,此事对于我所服务的暨南大学以及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主持日常工作的常务副院长,我不能不澄清有关事实真相,以正视听!

(原载《新闻记者》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