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近年来,创业教育研究风行一时。十几年前鲜为人知甚至几乎不被学术界提及的这个词,今天已成为一个热词。学术界对该研究领域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似乎对它有一种偏爱。不仅如此,政府和高校层面的领导者也对它寄予很大的期望,可应该承认的是,尽管近年来有关创业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汗牛充栋的成果,但坦率地讲,这些研究成果和人们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并不相称。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在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方面,尽管当前我国相关成果数量快速增长,但研究范式、研究方法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或许正好道出了有关创业教育研究数量与质量之间的悖论所在。
我国学术界对于创业教育研究的“热爱”与我国当前体制优势所凸显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特性有必然的联系。可以说,近些年来驱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迅速发展、学术界创业教育研究数量迅速增长的最重要的外部力量就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导向和各级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执行。不可否认,这种来自外部的动力极大地提升了创业教育在高校改革与发展中的地位与重要性。说到这种地位的提升必须提及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开始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并且着重强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明确了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定位。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中央到省市区再到高校层面的各级各类机构,都以空前的热忱投入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近年来,以全校性创业教育为代表的学术研究成果和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所取得的创业教育实践改革成果,均充分彰显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开始进入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质性阶段。2017年7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有关文件提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再次强调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与此同时,从“到2020年建成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目标来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仍然面临诸多难题,亟须对当前的阶段性特征和改革难题做出新研判。
应当指出的是,长期被视为学习榜样的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同样面临改革难题,如创业教育怎样走出长期依附于商学院或工程学院的困境而面向全体学生,创业教育在向全校范围拓展的同时如何处理好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非商学院的二级单位如何以主体身份进行全校性创业教育改革,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校领导者和管理者;也正因为如此,美国高校全校性创业教育在实践的推行过程中总面临着必然性与应然性的矛盾。换言之,尽管创业教育在美国高校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在美国高校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创业教育主要还是由高校内部的商学院以及少数工程学院承担教学任务。可以说,21世纪之前,更具体一点,即2003年以前,高校创业教育走出商学院的“全校性”现象仅是“冰山一角”。商学院教师在创业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由于其他学科教师缺乏创业基本知识和经验,同时在观念上认为创业教育仅仅是商学院教师的任务,因此,全校性创业教育的发展初期主要依托商学院和少数工程学院的教师为其他学科学生开设创业相关课程。
2003年伊始,美国支持创业教育的最大社会独立智库考夫曼基金会(Kauffman Foundation)以考夫曼校园计划(Kauffman Campus Initiative)为名资助一批美国高校进行全校性创业教育的试验。该基金会在2003年至2012年共支持了全美13所高校开展全校性创业教育项目和活动,总资金投入达2.5亿美元,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校性创业教育是覆盖全校学生、依托全校资源、致力于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教育,其发展具备阶段性特征,发展至今,美国高校的全校性创业教育理念已经彰显主流之势,其全校性创业教育不仅在理念上着重强调把创业教育纳入大学发展愿景与规划,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强调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创业课程体系构建以及发挥学校领导层在整个全校性创业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可以说,美国高校全校性创业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尤其当全校性创业教育理念与大学发展愿景相结合时,往往就会突破作为项目的全校性创业教育的时限性瓶颈,即在考夫曼基金会资助的期限内,高校可能会有一些固定的人力及资源投入,但一旦超过资助的期限,高校就会出现全校性创业教育“回潮”现象。全校性创业教育的“回潮”抑或说高校继续由商学院或工程学院主导开展创业教育教学与全校性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悖论,然而从美国高校全校性创业教育推行经验来看,突破这个悖论的关键在于赋予一个广义性的创业教育概念,广义的创业概念是相对创业等同于创办企业或营利性行为(profit making)的狭义定义而言的,即在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宣传上,赋予创业教育更加多元的培养维度,着重强调创业教育除了具有创办企业、营利等经济维度外,还是有培养学生的创业性思维、创业技能、解决问题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文化、教育和知识维度。而这已经被美国诸多高校证明对于推动全校性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通过赋予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创业教育概念,尽可能多地让不同的学科、不同教师的专业知识都与创业教育有一定的挂钩,这是触动他们积极参与全校性创业教育项目的出发点。
这种广义的创业教育概念对于非商学院单位或教师在开展全校性创业教育过程中的效果更强,尤其是对人文社科领域的二级单位而言,通过拓展创业教育的定义可以让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师和职工觉得他们仍然在从事自己专业知识场域的事项,毕竟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在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具体事务的“围攻”之下,几乎不能或不愿意付出其他时间来从事与自己专业领域不相关的研究,尤其是当创业未被纳入大学教师晋升的评价体系时,如果创业仍然定义为仅仅等同于创办企业,那么即使教师对创业感兴趣,但是碍于职业发展,也会表现出力不从心。
卓泽林博士选择美国高校全校性创业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在美国高校从事访问研究的机会,实证考察了8所在创业教育领域富有代表性和突出特征的高校,对高校的校长、创业教育项目主任、一线创业教育教学教师等利益相关者进行深入访谈,在创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上突破了以往较多的以二手文献为基础的研究。应当指出的是,作者在专著中对研究方法的运用并非是简单的总结后便宣告结束,而是在文中详细说明了方法的运用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者已经掌握了研究的门径。此外,他还通过多种来源的材料进行相互引证,从而大幅提高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
在国家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承担着改革的新使命,卓泽林博士对美国高校全校性创业教育研究的实证研究是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点睛之作。卓泽林博士曾在我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并与我一同完成了《创建创新创业型大学:来自美国商务部的报告》等译作。过去几年里,他在相应的领域也发表诸多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认可,这对于年轻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研究者而言是难能可贵的,我希望他能够在未来的学术研究道路上再接再厉,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赵中建
于上海纽约大学
202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