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诗词搜索
作者:北宋·周邦彦
题目:《苏幕遮》
亮点:清新淡雅,细腻生动。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这首词虽然写的是词人久居汴京与思归的情思,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绝姿而闻名于世。
点燃名贵的沉香,驱散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唱,报告晴天的消息,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朝阳晒干了荷叶上隔夜的雨珠,荷叶圆圆满池塘,塘水清清一池碧,荷花迎着晨风,一一挺立出水面。
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什么时候才能回去?我家本在吴越一带,却长久客居长安。五月,故乡少年时的伙伴是否还记得我呢?我划着小船,在梦里荡入故乡的荷花塘中。
苏幕遮是什么意思?
苏幕遮,其实是龟兹国每年都有的盛大节日,又叫乞寒节。这个节日是为了祈求冬天寒冷,天降大雪。唐朝时传入中原,成为当时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七月初的时候开始。后来用作词调,曲辞原是七言绝句体,配合浑脱舞,后来衍变为长短句。近人考证,“苏幕遮”是波斯语的译音,原义为披在肩上的头巾。

周邦彦出生于一个诗书世家,父亲周原虽然终身未出仕,却饱读诗书,据记载,他家藏了很多书,每天清晨一定要焚香拜书。
只是在以诗书典籍传家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周邦彦虽然喜欢读书,性格却有些放荡不羁,年纪轻轻就涉猎风月场所,这使他的名声有些糟糕,好在尽管行事上有些不着调,周邦彦并没有让自己淹没在烟花柳巷中,24岁时便顺利通过考试进入太学,成为一众学子里的佼佼者。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大宋王朝正处在王安石变法风起云涌之时,年轻的周邦彦热血沸腾,满怀激情地写下了一篇长达7000余字的《汴都赋》进献给宋神宗。宋神宗看到这篇颂扬盛世、讴歌变法的作品很是激动,然而捧在手里,读了半天却读不下来,原来文中有太多的古文奇字,自己都不认识。
宋神宗感慨之余,召来“七岁知读书,日诵数千言”的左丞相李清臣,让他在殿上大声诵读,李清臣读到那些冷僻字也是一头雾水,但在皇帝面前总不能说不认识吧,好在他脑子反应快,于是“多以偏旁言之”,凡是读不出来的地方,就读偏旁谐音,舌头一打滚,就蒙混过去了。
读完后,李清臣虽然气得牙根痒痒,却不能不服周邦彦的学识渊博,宋神宗也对这篇赋十分欣赏,当即提拔了周邦彦。
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周邦彦因为改革派的倒台而被外放为官,经历了整整10年“浮沉州县”“飘零不偶”的生活。就在他感到郁郁不得志之时,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重举变法大旗的宋哲宗读到了《汴都赋》,深受震撼,下诏召见周邦彦,“使诵前赋”,于是周邦彦写下了《重进〈汴都赋〉表》,再次进献给皇帝,宋哲宗立刻提拔了他。
因为一篇文章,两次得到晋升,周邦彦神奇经历的背后,蕴藏的是他过人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