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三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这个大沙坦是个三角形

从小我就对地理这个学科抱有好感,因为这个学科囊括了一个地方的来源、沿革和构成。我不能见证千百年来的沧海桑田,但我可以从如繁星般浩瀚的地理史书和脚踏实地的实际走访中,获取脚下这片土地承载的千年故事。

|近似三角形的大沙坦

自记事以来,“三角”这个名字就困扰了我很久,小学数学课本上频频出现的三角形等图形,让我被同学取笑,被贴上“三角人”(原意为“三角镇人”,此处意为“三角形的人”,其他地区的被称作石岐人、西区人和东区人等)的标签。在一个盛夏的下午,奶奶仿佛读懂了我的烦恼,坐在竹椅上边摇着葵扇,边跟我说起了三角镇名字的起源。

|听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

公元前250年,三角镇这块区域就不再“潜水”,境内的三角山率先“露脸”,从海底露出真容。到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三角的白鲤沙、三江沙(后为三角沙)也相继“露脸”,西江、北江和东江的滚滚流水夹卷的泥沙沉积,形成三角形的大沙坦,这时候三角从波光粼粼的水平面变得立体。

土地“露脸”,表明人们不仅可以捕鱼为生,还可以种点蔬菜,养些牲畜了。明末清初,开始有人拖家带口,从东莞、番禺、顺德、南海等地迁入三角,加上以捕鱼为生的水上人家“洗脚上岸”,到了清康熙年间,这里就形成了“三角村”(因三江沙及其子沙呈三角形而得名)和“月弯村”(因白鲤沙状似弯月而得名)两个人丁兴旺的热闹村落。村落逐渐发展壮大,三角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到了清雍正至道光年间(1723—1850年),村民们的领地意识觉醒,便开始圈地,沿着河岸线修筑起了三角沙小围。此时三角的面积已达到3500亩,相当于333个足球场。越发物阜民丰的三角虽然偏远,但还是被当时的执政者纳入了管理范围。清宣统二年(1910年)香山县设立区制,三角被纳入第九区管理,告别了“野放式”的时代。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如今的三角镇是面积七十多平方公里的镇区,在中山的镇区面积排行榜上只排坐第12把交椅,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全镇由一个社区居委会(中心社区居民委员会)和七个村民委员会(蟠龙村、结民村、沙栏村、光明村、三角村、东南村、高平村)组成。奶奶说,正因为是三角形的大沙坦,自古以来三角镇的土壤特别肥沃,土壤种类以水稻土、赤红壤、基水地三种土壤为主,不仅三角山、鲤鱼山、花果山、小马山、观音山等山头每年果树飘香,河网密布的独特地理环境优势也让三角富产香蕉、粉葛、青皮冬瓜等特色农作物。沙栏鸡、中华鳖、风鳝、青皮冬瓜、绿色粉葛、优质水稻等丰盈物产不仅满足本地人的饮食需要,还名扬内外。这让我垂涎欲滴的同时,心中更是感到无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