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与信仰
佛教的智慧不是知识,而是心与世界的意义创造。智慧本身也是一种理性,具有终极关怀的理性。佛教的信仰是理性与情感的融合,即“信智合一”;理性是信仰的前提,信仰成全了真正的理性。在修学过程中,因为理性的反思作用,修学者认识到自身的限制性,于是通过理性的反思则可超越限制性而到达无限性。
生命只有成长,没有成功与成熟。生命旅途中,因为佛的存在,让我们有勇气去面对无常与缺陷的人生。但是,勇气是短暂的,只有接受才是永恒的。所以,佛的信仰只是短暂的依赖,法的信仰才是永恒的归宿;前者是感性的,终归是一时的;后者是智慧的,才是永恒的。
信仰是无限存在的关切,其意义在于给有限的生命带来安顿,从而解决了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佛菩萨是无限存在的神圣主体,众生的祈愿成为连接佛菩萨的途径,所谓功德无量是将有限的世界转化为无限的意义。众生是有限世界的无限,也是无限存在的世俗主体;教育、文化的本质即是将有限的生命连接无量众生。儒家所谓立功、立德、立言即是连接众生的途径,所以真正的教育、文化也是功徳无量的事业,其神圣性在于意义的无限性,而且更具有现实的实效性。因此,人间净土的建设,其核心在于将佛菩萨的主体替换式救赎,变成教育文化事业的意义神圣性,从而积极投身于世间的教育文化事业,实现主体与世界的共同解脱。
憨山德清说:
修行容易遇师难,
不遇明师总是闲,
自作聪明空费力,
盲修瞎练也徒然。
法是思想的思想,不能用物质的量化方式去闻法;法是缘起,只有殊胜的闻法缘起,才能成就缘起的智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生之间根机相契,才能成就殊胜的师生缘起。因此,学佛闻法必须依殊胜的师生缘起,而不是“赶道场”“追名师”等量化方式,最终破坏了“殊胜法”。所谓明师难遇,而非名师;所谓正法难闻,因为并非所有闻到的法都是正法。闻法的路上,需要明师才能有殊胜的正法,师生相契才是殊胜的闻法缘起。明师、正法、师生相契是难得稀有的缘起,故需要珍惜、护持、誓愿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