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的崛起与大学使命的传承:北京大学网络育人工作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83/33706083/b_33706083.jpg)
第二节
网络社会的青年社会化与社会青年化
在网络信息技术革命性发展的背景下,青年的社会化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网络社会兴起和发展为基础和动力,青年社会化的方式、内容、动力、效率及效果都发生了质的变化;青年实现社会化的广度、深度和真实度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和塑造着新世纪社会青年化的过程。
青年参与社会互动、巩固社会角色、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包含和塑造了青年社会化和社会青年化[1]这样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在青年社会化的过程中,青年和社会互为主客体,青年受到社会教化的过程中,本身也逐渐成长为社会的生力军,其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对既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本身就起到了冲击和改造的作用。在青年成长需要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驱动下,社会风俗习惯、生活观念乃至价值体系无不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发生转变。
一、网络社会与青年社会化
网络社会起源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革命性发展与高速普及,当代社会大众对信息自主和言论自由的客观需要为互联网的全球广泛应用提供了现实基础,从信息传播途径到社会交往方式再到社会客观存在,互联网平台不断催生网络社会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网络社会的起源、发展与变化及其对社会的各种影响,是最近十年来的新生现象和事物,它对于现实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冲击、影响和改变还刚刚开始。作为当代青年群体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青年大学生群体,面临由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转化期,处于社会化进程的关键进程,青年大学生对海量信息的渴求和对现代互联网及其应用的熟稔,使之构成了互联网使用者的最重要部分,因此,当代青年社会化的方式和方向都越来越受到网络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影响。
(一)网络社会改变青年成长和社会化路径
网络社会作为个人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产物,是信息技术革命前沿成果的社会化。网络的快速和便捷,使其信息和文化内涵远远超出传统主题,并且存在多元文化选择和价值取向可能。这些信息量和选择权使得很多青年学生以网络作为获取信息、吸取知识和认识社会的重要和主要途径,逐渐挤占和取代家庭教育、课堂教育等传统教育模式的角色,使青年更多地受到网络社会整体知识、价值体系的引导和浸染;另一方面网络也赋予了青年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和机会,使青年社会化进程成为一个多重互动、双向选择、互相适应的过程,乃至改造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师生关系为网络式的关联空间。
(二)网络社会重构青年的社会地位和行动模式
网络虚拟身份的存在和发展、多平台的存在和共生,促使网络主体能够同时涉足多个身份、多种环境下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参与,使社会主体的参与模式显著改变。
青年大学生对新技术、新科技的适应和喜爱,在知识层面使得他们有可能比父辈、祖辈更快地获取互联网触角之所及的一切信息。尽管由于青年知识积累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运用相对稚嫩,但随着互联网与人类社会更密切的结合,巨大的信息优势和知识储备将使得青年相对于其他社会成员取得信息不对称的突出优势。教育实施主体如果不能快速适应新的环境、不断吸取知识,在教育过程中面对特定领域知识和自己相当甚至超出自己的青年学生,其先赋的职业、地位优势将荡然无存,教与学的关系或将面临解体的危机。
而在网络和现实行动层面,由于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整体背景所致,青年的网络参与和表达能够突破其自身社会地位的限制,获得更广泛、更快速的影响。通过舆论的现实转化及同质群体的响应,青年群体不仅能够产生在传统社会中青年个体难以达到的影响广度,出现青年意见领袖、活跃分子、流行思潮与传统社会权威相抗衡;而且能够熟练运用媒体工具、制造舆情影响、产生舆论压力,对社会互动和社会参与起到直接的干涉和影响,达到前所未有的参与深度。
(三)网络社会折射青年特质和青年色彩
网络社会的发展过程不仅改造着青年学生受教育和社会化的过程、改变着青年学生参与社会互动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显著受到经过这种改造的青年群体的反作用。一方面,具有相当教育程度的青年学生和毕业生,构成了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当代网民的多数和主体,其他年龄组和社会群体必然在网络互动中处于弱势和受影响的地位;另一方面,当代互联网和应用的开发者以青年技术人才群体为主,互联网精英整体处于中青年阶段,这就使得互联网自身的发展趋势表现出特别适应或主动迎合青年喜好的特质。
如前所述,在网络社会极速发展的环境趋势下,一方面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脱离传统角色规定羁绊,成为多种信息和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复合“产品”,另一方面青年在社会互动关系中又依托信息获取和表达优势,不断摆脱社会关系中的从属地位。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思想行为中崇尚个性、蔑视权威、易于冲动的特质,越来越与互联网工具的扁平传播、机会平等、表达自由特性相适应、相结合,不断催生和强化网络时代政治表达和文化参与的青年特质和时代特征,从而对网络时代的现实社会自身发展变迁起到巨大的革命性作用。
二、网络社会与社会青年化
在网络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社会青年化这一过程越发凸显和鲜明:首先,网络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角色,而中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由于知识准备和技术基础等因素,构成了网络使用者——网民这一脱胎于新兴空间中的新兴社区(Community)的主体,数量上的优势使青年从社会生力军向社会主力军转变;其次,网络作为新媒体和作为传播工具,凭借速度、互动、多媒体等优势逐渐取代和改造传统信息传播格局,增强了个人在信息获得和信息发布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影响力,改变了青年群体在传统社会单方面接受信息的地位,传播上的强势赋予了青年在知识-权力-话语空间更强势的地位;再次,网络作为沟通手段的突出的先进性,使其自身作为传统经济媒介和新兴市场空间的功能日益发展,青年作为互联网主要使用者和主要开发者的现实情境,使得青年文化和青年喜好成为新兴经济领域全力满足和附和的对象,市场上的主导使得青年文化和青年特征日益取代长辈偶像成为社会积极评价的流行风尚。
(一)网络社会改变青年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影响
网络社会崛起背景下更加明显和加速发展的社会青年化进程,其实质是网络社会对社会传统秩序的颠覆和重构,重新界定和构建了青年意识形态在上层建筑的地位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如社会地位)对文明的物质形态(如社会财富)的依赖与依附日益衰微,构成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传播的后喻特点,社会权力开始向青年流动和分散,使得网络社会不仅是后现代的,而且是青年化的。[2]网络社会的发展带来的社会转型,通过技术革命赋予社会个体原子化生活和发生影响的形态基础,并通过这一(原子化)形态对政治空间和社会制度发生影响。卡斯特指出:“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在网络中现身或缺席,以及每个网络相对于其他网络的动态关系,都是我们社会中支配与变迁的社会根源。”[3]网络社会将人的社会行为从诸多曾经具有深刻影响的社会资本要素中解放出来的不均衡、不平等的过程,对社会青年化构成了核心推动。
新技术革命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在时间上和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的历史性转变进程几乎同步。这就使得作为社会主体的青年不仅在从单位制社会到多元社会的转变中取得了更多的自主性,而且借助自身在网络通信工具方面的优势参与和塑造社会组织重构过程。青年化的这一实质[4],决定了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青年不仅从社会生力军转向主力军,而且将进一步向自组织化的方向转变,这一事实为社会发展和青年教育带来的重大的不确定性。在私域化的公共生活中,社会成员的自主性导致其与国家之间走向疏离、淡漠与对抗,而如何适应社会权力关系的再造过程,促使青年的解放过程和主体冲动向有机社会秩序的方向发展,是网络社会时代青年工作的核心课题。
(二)社会青年化对青年工作的冲击和影响
青年在社会关系和社会形态组合与重构的过程中的角色、作用和立场,在社会青年化的视野中,逐渐超越教育学关于方法和手段的范畴,越来越多地涉及政治学的领域。相应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越来越“政治”,要求青年工作主动地引领和调节青年化的社会的公共空间秩序,从更高的层面研究青年意识形态、利益维护和组织形成,构建和发展与青年的关系,充分利用和融入包括网络工具和基于网络平台的其他互动方式、互动空间,发挥凝聚共识、表达利益、整合青年的功能和作用。
[1] “社会青年化”这一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末分别由保加利亚社会学家彼得·米泰夫、K.高斯·波迪诺夫提出,用以描述“青年在社会关系中引进变革”的现象。进一步的描述,见吴鲁平:《双向互动中的沿承与更新——青年社会化与社会青年化》,载《中国青年研究》1990年第4期。
[2] 郑长忠.青年化社会背景下的共青团使命——网络时代中国政治的新命题[J].中国青年研究,2011(2):16—21.
[3]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69.
[4] 同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