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苏沈良方》的养生思想
(一)《苏沈良方》的养生观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重视顺应自然变化规律,“道法自然”即是要效法自然,适阴阳寒暑变化。苏轼借吴子野论养生,谈到养生重在“和”与“安”。“和”者,人与自然相和,顺应自然,更在一个度的适应,人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寒暑的变化在至微至妙之中,所谓“微之至,和之极也”,缓慢的变化是自然给予人的一种恩惠,人之所以能适应自然,正是因为自然在细微的变化之中。道家重视思想清静,心无杂念。“和”与“安”也对应了“外”与“内”,外即自然四时变化,在外要顺应;内即思想情志变化,在内要调节情志,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安”字强调的不仅仅是调畅情志,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正确地认识事物,不受外界所干扰,即使有大的变动也不畏惧。如胎息法、辟谷法、调息法、丹药法等等,都是以道家养生方法为主,以及苏轼想得道成仙的想法,都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一者是中医思想本就受道家影响深远,医道不分家,有许多中医学家本身就是道家重要人物,他们也在运用中医来救死扶伤,解除百姓的痛苦。二者是道家思想影响深远,道教是本土教派,源远流长,人们生活中都会受到道家思想影响,在流传过程当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养生思想和方法,能够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被大众所接受。
(二)《苏沈良方》的养生观受佛家思想影响
佛家思想主张修炼自身,超脱世俗。书中运用了许多佛家用语,“随缘放旷”。“胜解”乃佛家养生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即于所缘之境决定印证许可,而不可移转也。若于境犹豫,胜解全无。“无所除”佛家语,意为专心休养,无所奢求,则精神平和。“圆明”佛家语,即圆满明觉。《养生偈》即是以佛家偈词的形式,论述练功养生的方法和效果。可见,苏轼对佛家思想有深入研究,无形之中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将佛家养生运用到实践当中,“凡学者,当观妄除爱,自粗及细,念念不忘,会作一日,得无所除”,辟除不良嗜好,时时修行自我,终有所收益。佛家养生思想众多,书中虽然不能一一言明,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确实应该多学习佛家的一些养生思想和方法,尤其是在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对生活的铺张浪费和思想意识,都是值得反省和警戒的。
(三)《苏沈良方》的养生观受儒家思想影响
儒家思想讲仁、义、礼、智、信,而“仁者寿”,即指道德崇高,怀有仁爱之心,胸怀宽广的人容易长寿。儒家特别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在养生中的作用,主张突出个人养德的主动性,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的境界,并认为这是人们得以长寿的基本要素。《苏沈良方》之所以立著就是为了济世,通过捡验方,重实践,筛选出好的药物方剂和养生方法来给人们,每到一地就造福一方,所以他们都具有仁者之心,是儒家思想的本质体现。正如《苏沈内翰良方序》中所言:“若医术一事,滞者使之通,卧者使之起,瘠者使之充,昏者使之爽,秘者使之开,忧子者,泰父母反侧之心,痛夫者,开妻妾颦戚之思,鬼门转其足,生宅复其魂,推广仁民之道,端在于是,此坡老之隐抱。”仁心是每个医者所必须具有的高尚品质,也是养生者必须具有的情怀。在儒家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宽大胸襟,不得志时,要坚守本心,修身养性,博闻强识;显达时,就要负起重任,造福天下。苏轼也是按照这个要求做到了儒家的崇高情操,仕途显赫则谋福天下,仕途不顺则独善其身。正是有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才有了《苏沈良方》独特的养生观,且在书中都可以体现儒家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