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任务1 会计要素
一、会计要素的概念
从前面已经知道,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在实际工作中,资金运动具体表现为各种经济业务,这些经济业务会计上称为会计事项,会计事项就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会计事项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进行分类的必要性。因为经济业务不光多种多样,而且数量繁多,为了进行分类核算,以提供分门别类的会计信息资料,客观上就要求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的基本分类,并给每一类取一个名字。这种使用特定概念,对会计对象内容按经济特征所做的大的基本分类,就叫做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所以又叫会计对象要素。是会计用来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确定会计要素,不仅便于对会计对象进行分类核算,而且为建立合理的会计科目体系和统一的会计报表体系提供了依据和基本框架。正是基于这点,所以会计要素又被称为会计报表要素。
二、会计要素的分类
我国会计要素的分类方法与国际上是基本一致的,一共分为六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按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可划分为反映财务状况和反映经营成果两大类。
(一)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反映财务状况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项,又称存量要素。它是从资金运动的静态上反映企业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所以叫财务状况要素。所谓企业的财务状况,就是某一时点的各种经济资源的占有、运用情况的总规模及其分类,经济资源的来源渠道及其结构分类。因为它们是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内容,故也被称为资产负债表要素。
(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反映经营成果即收入、费用、利润三项又称增量要素。它是从资金运动的动态上反映企业某一时期的经营成果,所以叫经营成果要素。因为它们是利润表的主要内容,故也被称为利润表要素。
三、会计六要素的内容
(一)资产
1. 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2. 资产的确认
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只有当经济资源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才能确认为资产: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3. 资产的特点
(1)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具有现实性的特点。
交易指购买,事项指生产、建造、捐赠等,即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而不能是预期的。它是企业在过去一个时期里,通过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结果。至于未来交易或事项可能产生的结果,则不属于现实的资产,不得作为资产确认。
(2)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具有可控性的特点。
一般来说,一项资源要作为企业的资产,企业应该拥有此项资源的所有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或处置,其他企业或个人未经同意,不能擅自使用该项资产。但在某些情况下,对于一些特殊方式形成的资产,企业虽然对其不拥有所有权,但能够实际控制,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也应当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
(3)资产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具有有用性的特点。
所谓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增加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潜力,这种潜力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单独产生净现金流入(如应收账款、交易性金融资产),而在某些情况下则需与其他资产结合起来,间接地产生净现金流入(如机器设备可用来生产产品,再用于出售)。预期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有用性是资产最重要的特征。
4. 资产的分类
资产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以各种具体物质形态存在于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方面。按其资金运动快慢的性质,即流动性不同,通常可将资产分为两类,即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1)流动资产类:周转期在1年以内,或在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能够变现或耗用的资产称为流动资产。变现,即变为现金之意,如收回应收及预付的款项,销售商品收回货款,出售短期投资的股票、债券收回资金等都叫变现。耗用,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消耗,如原材料被生产领用、固定资产在生产经营中磨损等。
流动资产的预计变现或耗用期是在1年内,如果超过1年就是非流动资产。特殊行业,如造船、飞机、重型机械等营业周期超过1年的,按一个营业周期划分。
流动资产的具体项目包括以下几种:
1)货币资金。
指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
2)交易性金融资产。
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如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
3)应收及预付款项。
指应收而尚未收回的账款和预付的购货款,属于短期债权,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和预付款项等。
4)存货。
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库存商品、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生产成本)以及各类材料、燃料(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周转材料)等。
(2)非流动资产类:是指变现或耗用期超过1年或一个营业周期的资产。
非流动资产的具体项目包括以下几种:
1)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例如企业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
2)持有至到期的投资。
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例如企业从二级市场上购入的固定利率国债、浮动利率企业债券等。
3)长期股权投资。
包括对子公司的投资、对合营企业的投资、对联营企业的投资等。
4)固定资产。
指使用寿命在一个会计年度以上,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
5)无形资产。
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
(二)负债
1. 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履行该义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2. 负债的确认
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只有当符合负债定义的义务满足下列条件时,才可确认为负债: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3. 负债的特点
(1)负债是基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产生的,具有现实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导致负债的交易或事项必须已经发生,例如,接受银行贷款则会产生偿还贷款的义务,赊购货物则会产生应付账款的义务。只有源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会计上才能确认为负债。
现时义务分为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两大类。其中,法定义务是指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通常在法律意义上讲,是需要强制执行的,如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等;推定义务是指根据商业惯例、公开的承诺等形成的责任或者道义,如销售产品承诺的“三包”服务、石油开采中的环保恢复。
(2)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具有偿还性的特点。负债必须偿还,履行偿还义务将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是负债的本质特征。偿还的形式有多种,如用货币资产或实物资产进行偿还、以提供劳务形式偿还、以部分资产与部分劳务形式偿还、以债转股形式偿还等。其结果将导致资产的减少、权益或另一项负债的增加或两者兼而有之。
4. 负债的分类
负债按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两大类。
(1)流动负债类:
是指将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
(2)非流动负债类:
是指偿还期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三)所有者权益
1. 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企业的全部资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负债,二是投资者的投资及其增值,因此,债权人和投资人对企业的资产都拥有要求权。但两者在企业中享有的权利及承担的义务不同:
(1)投资目的不同。
投资人可以凭借权益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分享经营成果;债权人只能按约定金额、时间取得利息补偿。
(2)偿还期限不同。
投资人的投资在经营期内一般不用偿还,具有永久性;债权人的负债到期必须偿还,具有时限性。
(3)法律地位不同。
在企业清算时,法律规定债权人享有优先清偿权,必须先清偿债权人的负债后,投资人才能实现对资产的要求权。
2. 所有者权益的特点
根据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可以看出它有以下特点:
(1)所有者权益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数量,即它的数额大小由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确定。
(2)所有者权益没有单独的确认标准,其确认标准依附于资产与负债的确认标准。
(3)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都必须按照有关法律、制度、章程或合同执行。
3. 所有者权益的分类
所有者权益按来源分为三类,按项目分为四项内容。
(1)实收资本。
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在企业经营期内,投资者除依法转让外,不得以任何方式抽走。
(2)资本公积。
资本公积包括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超过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如资本(股本)溢价、接受捐赠资产、外币资本折算差额等。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失、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3)盈余公积。
盈余公积是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等。盈余公积属于企业留存收益的一部分。
(4)未分配利润。
未分配利润是企业留存收益的另一部分,是企业留于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或待分配利润。
(四)收入
1. 收入的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 收入的确认
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符合收入定义和收入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3. 收入的特点
(1)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而不是从偶然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中产生的。如,工商企业的收入是从其销售商品、提供工业性劳务等日常活动中产生的,而不是从处置固定资产、从事股票买卖获得的投资收益等非日常活动中产生的。因此,收入中不包括处理固定资产净收益、对外投资净收益、补贴收入、罚款净收入等。
(2)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如增加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也可能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减少,如以商品或劳务抵偿债务;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如商品销售的货款部分抵偿债务,部分收取现金。
(3)收入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
(4)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如企业代国家收取增值税、银行代委托贷款企业收取利息等。代收的款项一方面增加企业的资产,另一方面增加企业的负债,因此,不增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也不属于本企业的经济利益,不能作为本企业的收入。
4. 收入的分类
收入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按收入的性质,可以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取得的收入。按企业经营业务的主次,可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企业的其他经营业务所取得的收入。
(五)费用
1. 费用的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2. 费用的确认
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3. 费用的特点
(1)费用是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它是为取得日常经营活动的收入而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是为取得收入而付出的一种代价,如企业采购原材料等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但有些偶发的交易或事项虽然也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却不属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所以不属于费用,如出售固定资产净损失、自然灾害净损失、捐赠支出等。
(2)费用会引起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这是费用的本质特点。具体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减少,如支付管理人员工资等;也可能表现为负债的增加,如负担借款利息等;也可能两者兼有,如支付部分现金,同时承担部分债务等。
(3)费用的发生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支出费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各种收入,所支出的费用应该从本期收入中得到补偿,所以该费用的发生必然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4. 费用的分类
按经济用途不同,可以分为产品费用(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两类。产品费用是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费用,又叫生产成本,如工业企业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期间费用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包括企业为销售产品而发生的销售费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财务费用等。
(六)利润
1. 利润的定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所以利润和所有者权益一样,没有单独的确认条件和计量标准。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的金额。
2. 利润的分类
利润可分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等。
(1)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是指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再加上投资收益等后的金额。其中,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减去发生的投资损失后的净额。
(2)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再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其中,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和各项支出。
(3)净利润。
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金额。其中,所得税费用是指按利润总额乘以企业所得税税率,计入当期损益中的所得税费用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