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 求真务实:四川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促进四川“五区协同”发展的研究

彭红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中指出,四川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强调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健全城乡统筹、区域协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各区域共同繁荣发展。

“一干多支”战略是对四川全省区域增长极的战略规划与实施路径安排。通过“一干多支”战略一方面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为全省经济平衡发展塑造新的带动核心;另一方面是要充分发挥成都“主干”和新增长极发展的牵引作用,实现“五位一体”总体格局在四川的落地与落实。

“五区协同”就是要强化统筹,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含成都和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推动成都与环成都经济圈协同发展,推动“三州”与内地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内各市(州)之间协同发展。

省委提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就是要通过“一干多支”促进“五区协同”,通过“五区协同”支撑“一干多支”,提升全省整体综合实力。这是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鲜明回应,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指导性。

一、促进“五区”协调发展

增强环成都经济圈创新驱动能力,打造引领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示范窗口,联动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进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

提升川南经济区一体化水平,打造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抓住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机遇,加快川南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力争率先实现次级突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连接川滇黔渝的通道优势,着力提升长江航道等级,建成成贵铁路、川南城际铁路,完善沿江综合运输体系,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

壮大川东北经济区特色优势产业,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强化产业支撑,加快建设川渝陕甘结合部的区域经济中心,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城市经济。推动南充、达州建设成为百万人口特大城市。

加快攀西经济区发展,以攀西战略资源开发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安宁河谷经济发展带和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把攀西经济区建设成为以战略资源开发为特色的新兴增长极。深入实施攀西战略资源开发试验区建设规划,发展钒钛新材料和稀土深加工应用,推进钢铁、钒钛、稀土企业兼并重组,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稀土研发制造中心。

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地发展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点状开发矿产资源,改进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建设特色鲜明、绿色生态的产业体系。积极推进生态移民、扶贫移民,逐步引导人口有序转移。加强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二、深化“五区”全面合作

扎实推进经济区和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市(州)主体作用,加强省级统筹协调,进一步健全完善五大经济区区域合作机制,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对接共享、生态建设共建共治。

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承接和分工协作。把推进产业转移与承接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鼓励成都等地向周边地区和省内其他地区转移加工制造业,推动五大经济区之间的产业协作;以科技创新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推进成都经济区与攀西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产业协作。加强产业合作园区建设,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强化轴线联动和流域综合开发。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成德绵乐、成渝等主要交通干线,推动沿线城市分工协作,打造特色鲜明、集聚辐射能力的经济带。以长江干流、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沱江等作为重点,建立跨区域的管理协调机制,解决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

扩大与毗邻省区的区域合作。全面深化川渝合作,以环渝腹地区域为重点,共同提升成渝城市群集聚辐射能力。积极推进西向开放合作,以原川陕革命老区为重点深化川陕合作,加快打通连接甘肃、新疆通向中亚、西亚、欧洲的西向开放通道。积极推进攀西、川南与云南、贵州毗邻地区次区域合作。

三、构建“五区”差异体系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是依托区域特色优势,通过差异化的政策支持,激发区域发展活力,促进区域发展,健全完善促进五大经济区发展的政策。

成都经济区以提升区际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建立促进创新驱动、扩大内陆开放、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核心的政策支撑体系。川南经济区以提升人口和产业集聚力为目标,建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城镇化和有利于区域一体化建设为核心的政策支撑体系。攀西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以壮大经济实力为目标,建立促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加快新型城镇化为核心的政策支撑体系。川西北生态经济区重点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核心,建立有序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支撑体系。

四、壮大“五区”县域经济

突出主体功能,分类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在主体功能属于重点开发区的县(市、区),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在主体功能属于农产品主产区县(市),巩固和提升农产品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在主体功能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适宜产业。

深化县域综合改革,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放活土地经营权,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颁证工作,推进农村产权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两扩两强”改革,推动百万人口大县改革发展,开展县域经济改革试点。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条件。完善干线公路联网畅通工程和农村公路改善工程,实现20万人以上的县城通高速、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公路。加强大中型水利工程及渠系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县域基础电信网络、宽带通信设施建设,建立基本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三网”融合。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大力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县域经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确保稳粮增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继续抓好现代农业畜牧业林业重点县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工业强县富县,大力发展城市配套工业,建设一批资源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提高县城和重点镇规划建设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加快实施“百镇建设行动”,建成一批宜居宜业的新型小城镇和富有活力的经济强镇。

五、扶持“五区”困难地区

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发展,贯彻落实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政策,以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为重点,大力实施藏区、彝区重大民生工程计划,深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第二个十年行动计划和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加快以交通、水利、供电、城乡公共设施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贯彻落实《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

大力实施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实施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以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四大片区”为主战场,扎实推进“扶贫攻坚行动”,建立稳定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创新整县推进机制,完善对口定点帮扶机制,扎实抓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五大扶贫工程”。扶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制订扶持革命老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六、完善“五区”体制机制

建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体制。“十三五”期间,要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大力推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省级财政对相对落后地区基层公共财政的扶持力度,强化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切实提高落后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缩小各区域人民生活水平差距。突出加强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重点加快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步伐。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鼓励和引导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促进农村共享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健全完善促进区域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强统筹协调,完善领导联系指导工作制度和五大经济区省级层面统筹协调机制。建立经济区市(州)党政领导参与的高层联席会议制度和务实、高效的合作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执行工作机制。统筹制定实施经济区(城市群)规划,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生产力布局。

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强化对各地区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区域合作发展等方面的评价,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有效引导各地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