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镇群内涵及国内外实践经验
(一)城市(镇)群的概念内涵
城市(镇)是人口、建筑、资金、知识等要素和经济(工业、服务业)、社会、文化等活动的空间集聚体。城市(镇)群是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
1. 定义
结合地理空间结构特征、城际间经济社会联系两大因素,可以将城市(镇)群定义为: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镇,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中心城市作为地区发展的核心,借助现代化的交通体系和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强化城(市)镇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镇集合体。城市(镇)群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体现区域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成型的城市(镇)群具备以下两大内在特征和四大基本表象特征。
2. 两大内在特征
一是集聚集约特征突出。城市(镇)群是城市(镇)的聚合体,和城市一样,是集聚经济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要素集聚、发展集约”是其本质特征。一方面,人口、资金、知识等要素和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沿交通、通信线路向城市、城镇集聚,形成了高密度的人口和经济产出。另一方面,在要素资源集聚的基础上,借助高效公共交通、混合土地利用、技术创新等方式强化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面上保护”,实现生产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平衡。
二是具有空间网络连接性和共生特征。城市群是资源要素遵循市场规律在多个城市间流动与配置的网络化城市体系,城际之间具有广泛的空间网络连接性。各城镇通过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和社会交往、文化交流等非物质网络,构筑商品、要素的“流空间”网络,各种有形、无形的网络紧密相连,在产业、环境、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相互影响,成为一个互促互补的发展共同体。
3. 四大表象特征
一是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一产业比重较低,以生产效率和效益更高的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二是从人口空间分布上看,城镇群具有较强的人口集聚能力,对乡村区域人口以及外地人口的吸引力较大。
三是从城市间交通联通上看,已形成多条干线和众多支线紧密衔接、高效发达的网络型交通体系,城际间互联互通程度高,经济社会联系紧密。
四是从城际关系上看,形成了以核心城市为引领,若干综合实力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为支撑的城际关系网络,发挥核心城市和多个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形成“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格局。
(二)国内外城市(镇)群案例启示
纵观纽约、东京、巴黎国际都市圈和国内苏锡常都市圈、珠江东岸都市圈、成绵乐城市带发展,城市群的形成总体经历了“单体城市点状发展”—“城市间沿交通轴线状发展”—“城市间网络化发展”三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群的交通、产业、人口、市场、公共服务等基本构成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空间联系也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如表2-1所示。
表2-1 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特征
一般而言,城市(镇)群的形成具备以下三点必要条件:一是具备良好的自然区位,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地形地貌相对平坦,拥有人口和产业集聚以及大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小城镇的自然便利度。二是拥有发达的联通内外的以交通信息为核心的网络化基础设施。城市(镇)群各节点城市(镇)通过高度通达、便捷的网络化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实现要素的城际间流通和交易成本的降低,依托网络化设施体系构筑网络化、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联系,与群外城市(镇)建立开放合作的发展关系。三是具有与城市(镇)群发展规模相匹配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土地、水系、森林、矿产等生态环境和资源是城市(镇)群发展的物质根基,城市(镇)群的一切经济社会活动必须要尊重自然,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开展,才能实现良性持久的可持续发展。
从国内外都市圈、城市带发展案例中,可以总结以下几点对渝东北城镇群的发展启示:
启示1:自然生态是城镇群发展的根基,要着眼可持续发展,根据区域环境承载力创新城镇群发展模式。相比地势平坦、生态承载力强的平原地区城市(镇)群,渝东北片区的山地地形地貌和敏感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渝东北城镇群的生态约束更强、发展空间有限、建设成本较高,人口、产业集聚整体规模不可太大。渝东北城镇群的建设必须尊重自身自然生态格局,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走“绿色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创新发展思维,不强调“做大规模”,侧重人口、产业等内部结构的调整优化,在诸多限制条件之下,创新性推进城镇群建设工作,建设与自然生态相协调的城镇群。
启示2:政策规划引导是城镇群发展的重要推力,要重视规划政策的引领。纽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巴黎都市圈分别颁布实施了4轮、5轮、7轮规划版本,苏锡常都市圈在2002—2003年集中出台了多部规划,在城市群空间扩张、人口分布、市场流通、城市间产业与职能分工协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渝东北城镇群应该要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等宏观战略以及自身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群发展规划,在未来发展中结合发展新形势,及时调整规划。
启示3:交通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形成城镇群的前提,要建立高效运转的网格化交通体系。东京都市圈建成了新干线、轻轨、地铁等区域轨道交通网络,凭借放射状、高密度的交通路网,促进了沿线城镇的深度互动和融合。国内各都市圈、城市群也在加大力度推进网格化交通体系建设。渝东北城镇群受地形地貌、发展基础等影响,城镇群对内对交通设施薄弱,造成群内城市间经济社会联系相对松散,群外城市开放合作不足,应加快推进区县间网格化高速公路和渝西高铁、郑万高铁等对外大通道建设。
启示4:产业协作和市场共享是城镇群形成的基础,要加强城际间产业分工协作和市场一体化建设。纽约都市圈形成了城际间要素自由流通的一体化市场,以纽约市为中心,与周边城市产业合理分工,提升了城市群整体经济实力。苏锡常都市圈、珠三角东岸都市圈积极对接上海、香港两大国际化大都市,形成垂直分工体系。渝东北城镇群应从群内和群外两个层面推进城际间的产业分工。群内,以中心城市以及万开云重点板块为核心,推进区县间的产业整合与协作。群外,与主城区和渝西片区构成的都市圈、川鄂周边城市开展整体产业协作。要加快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一体化市场。
启示5:公共服务共享和生态、社会共治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要强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生态共建共保、社会共治。20世纪70年代末,巴黎都市圈就提出绿色空间计划,在强调城市扩张和空间重组的同时,加强自然空间保护。苏锡常都市圈和珠三角东岸都市圈在发展中也在公共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社会共治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渝东北城镇群要破除各自为政的观念,推进城际间基本公共服务衔接,统筹布局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及功能性设施;推进以水环境为重点的环保联防联控和生态共建;推进合作、协调、共同行动的社会治理模式。
启示6:高品质旅游业和特色精致小城镇是体现山地生态型城市群比较优势的核心支撑,要充分利用发挥山地景观和生态资源强化旅游业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瑞士达沃斯小镇是阿尔卑斯山系最高的小镇,早在19世纪就依托洁净空气发展康养旅游业,成为世界“富翁和名流的汇聚地”。20世纪80年代,达沃斯小镇凭借生态优势成为世界经济论坛举办地,会议旅游、休闲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业态强劲发展,成为世界知名旅游胜地。日本飞驒山片区富山、新澙、长野和岐阜四县毗邻东京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近几年积极对接两大都市圈的旅游客源市场,大力发展旅游业,持续改善城镇面貌、优化城镇功能,城镇发展活力显著上升。渝东北城镇群要积极承接都市圈旅游外溢功能和川鄂陕周边地区客源市场,推进域内城镇特色化、精致化发展,提升旅游景区和服务品质,做强自身山地生态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