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本书在进行研究时,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首先在研究前,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文献搜集整理,形成文献综述,制定研究框架与研究计划;其次,在进行实证研究阶段,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定量研究法以及重要性-绩效分析法,分别用于问卷评价指标的制定、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并得到最终结果。具体解释如下:
一、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所研究问题相关文献的搜集、鉴别和整理,并对文献进行研究从而对研究事实进行科学的描述,文献研究法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一直从古延续至今,仍然具有十分旺盛的生命力。
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科学研究,一般分为提出假设、研究设计、查找文献、文献梳理以及进行文献综述这5个步骤。在提出假设阶段,研究者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随意设定假设,而是要根据已经被证实的理论、现实等科学现象,再对相关的文献进行总结整理而重新归类构思所提出的假设;在研究设计阶段,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目标,然后根据自己的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将假设的内容设计成能够具体操作的、可测量的科学研究活动。
对于文献的搜集和查找,我们有很多种渠道来进行。不同的文献类别,就具有不同的文献搜集方式。对于与科研类相关的文献的搜集,则是主要通过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社会、科学及教育事业单位或机构、学术会议、个人交往和计算机互联网这些渠道完成。而其中利用互联网数据库进行文献搜集是最为方便和快捷的方式。
通过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积累和整理,将其中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文献或者某些观点进行重要摘录,遇到总体框架结构严谨的文献,也可以进行摘记,并将这些笔记进行整理,形成一篇有价值的文献综述,从而运用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提出新思想和新观点。
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科学研究,有许多优点:
(一)文献法能够对古今中外所有类别、所有科目的文献进行搜集梳理,具有广阔的获取知识的渠道,不用受到时间的限制条件,在所有的科学研究中具有无法比拟的优点。
(二)运用文献法进行科学研究,所搜集到的文献都是书面可查的,且都是经过实验或者被现实检验过的真理,它比从其他口头或传闻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科学性更强。
(三)运用文献法进行科学研究,研究者所面对的对象都是一些纸质的资料或文件,而不与调查者直接接触。这就避免了在面对面的实际访谈中出现由于调查双方的主观情绪而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的情况。
(四)文献研究法十分方便、快捷,它一般不受外界条件的限制,只要研究者能够找到相关的文献,就能随时进行研究,不会受到任何干预;而且,即便在文献查找过程中,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文献,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布求助信息来获得相关文献。
(五)采用文献研究法,能够极大地节省研究者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因为文献只有经过前人严谨的实验和科研才能够被创造出来,研究者直接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和完善,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学术研究。因此,它是一种高效率的调查方法。
在本书的研究中,通过文献研究法,利用互联网检索以及图书馆借阅等方式,搜集与“智慧旅游”“智慧景区”相关的国内外的文献资料,通过撰写文献综述,初步了解所要研究对象的概念,也初步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通过借鉴国内外智慧景区建设的丰富经验以及相关文献,熟悉了解智慧景区建设的整体框架与结构,也对智慧景区未来的发展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借鉴国内外智慧景区建设的优秀经验,着眼于大数据时代,为本书对洛阳龙门石窟智慧景区的建设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问卷调查法
目前在社会调查中较为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就是问卷法,它也是收集第一手数据的最主要的方法。为统计和调查所用的、以设问的方式表述问题的表格即为问卷。而研究者用这种控制式的测量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度量,从而搜集到可靠资料的一种方法就是问卷法。发放问卷大多采用邮寄、个别分送或集体分发等多种方式。问卷发放到被调查者手中后,被调查者需要根据所问如实填写答案。总而言之,问卷比访谈表要更详细、完整和易于控制。因此问卷法的主要优点在于标准化和成本低。又因为问卷法是通过设计好的问卷工具进行调查,所以问卷的设计要求规范化并可计量。
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一般被分为四个部分。问卷开头一般为卷首语,其次则为问题与回答方式,之后则是编码,除此之外的部分则是被归为其他资料。
首先,卷首语通俗点说就是问卷调查的自我介绍,主要包括此次调查的目的、内容和意义所在;其次,卷首语一般放在问卷第一页上面或单独作为一封信放在问卷前面,包含对被调查者的要求与希望、填写问卷的说明、回复问卷的方式和时间、调查的匿名和保密性原则等。问卷主要由问题和回答方式组成,这也是问卷十分重要的部分,一般包括调查询问的问题、回答问题的方式以及对回答方式的指导和说明等。而问卷中的编码,就是对每一份问卷、问卷中的每一个问题和每一个答案都编定唯一的代码,并根据这唯一代码对问卷进行数据处理。把问卷中问题和被调查者回答的答案,全部转变成为A.B.C.……或a.b.c.……等代号或数字,以便更好地运用电子计算机来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处理;而其他资料则包括问卷标题、被调查者的地址或单位(可以是编号)、调查员姓名、访问调查开始与结束时间、调查完成情况、审核员姓名与审核意见等。对问卷进行审核和分析的重要依据就是这些其他资料,同时其他资料也便于之后的追踪与调查。
问卷调查法的最大优点首先就是进行数据收集时,能够最大限度地突破时空限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众多被调查对象同时进行调查;其次,对调查结果能够更加便捷地进行定量研究;并且,问卷调查法普遍要求被调查者匿名来回答相关问题,此举能够有效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并且节省大量的人力、调查成本和时间。
但是,采用问卷调查法,有利也有弊。例如:问卷调查法只能通过被调查者书写的内容获取一定的书面社会信息,而不能充分了解到生动、具体的社会情况和被调查者具体经历;调查数据具有较小弹性,很难深入定性调查;开展问卷调查时,由于调查者不容易知道被调查者是以何种态度来填写,是认真填答还是随便应付了事,是自己作答还是请他人代劳;同时,被调查者对问题得不到充分了解、对回答方式不清楚,也不能从书面得到详细的说明和指导,而且填答问卷只是简单的打钩或圈圈,这也会使被调查者在从众心理驱使下随着主流意识填答,因此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并且如果在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数据分发时的某些环节设计不合理,就会产生回复率和有效率比较低的后果,造成调查者对无回答者的研究产生困难,不能得到准确适用分析的结论。
本书主要将旅游者作为研究切入点,将其实际体验的数据以及重要性评价数据作为研究数据,若想要得到第一手数据,必须选用问卷调查法对游客感知情况进行调查。本书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总结,并结合相关专家的建议,结合本书研究主题,在第三章对于龙门石窟智慧景区建设的调查研究中,将第二章中所指定的变量指标以及具体评价指标作为依据,制作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中涉及的问题多次修改以及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所做的预检测,最终完成调查问卷的撰写与发放,以保证问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即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本次主要在洛阳市龙门石窟景区内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主要对旅游者的基本信息、旅游体验以及重要性评价这三部分信息进行采集。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3000份,其中有效问卷2640份。
三、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又名专家调查法,1946年由美国兰德公司创始实行,其本质上就是一种信息反馈的匿名函询法。其大致的流程分为以下两个步骤:首先针对研究问题向相关专家征询意见;其次,对得到的建议和想法进行归纳总结,整理统计,将统计过后的专家意见再次匿名向相关专家进行反馈,得到反馈结果,若结果不一致,则一直重复之前的步骤,直到专家意见一致。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德尔菲法就是利用函询形式匿名向有关专家征集意见,并进行思想的交流碰撞。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匿名性、反馈性以及统计性。采用匿名的方式征集意见,就意味着专家们没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样就会消除彼此之间的影响,避免成为某些权威专家的一言堂,尽可能多的集思广益,并进行书面探讨,寻求一种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另外,管理者可以保证在征集意见和作出决策时,没有忽视重要观点;反馈性则是说通过3-4轮信息的反馈,给各位专家深入研究问题的时间,这样就能够保证得到的结果更加准确、客观、可信;而统计性则是指将所得到的信息都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找出中位数和众位数。它报告1个中位数和两个四分点,其中一半落在两个四分点之内,一半落在两个四分点之外。这样,每种观点都包括在这样的统计中,避免了专家会议法只反映多数人观点的缺点。
在运用德尔菲法进行研究时,对于以下的细节要认真把握。首先,在选择参与项目的专家时,一定要选择在相关领域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人物,并且,在研究前,要和相应的专家做好确认,确保专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本项目的研究,提高结果的准确度;其次,在进行统计分析时,由于不同专家在学科内的权威性不同,因此,对于不同专家的意见应该按照一定的权数进行重新分配,而不应该简单地将所有的专家的意见一概而论;最后,在对专家进行咨询时,问题要集中,并且要按照问题的重要程度以及难易程度进行排序,先简单后复杂,先综合后局部,这样对问题进行分配,更能提高专家对于所研究问题的兴趣,也更有条理性、层次性。
本书在第三章选取龙门石窟智慧景区建设情况评价因子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梳理,结合洛阳市当地特色以及智慧旅游发展情况,选取适量的评价因子后,采取德尔菲法,咨询相关专家后,对此提出建议以及改进方案。在专家选取的过程中,本书主要邀请了旅游领域的教授学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进行研讨,并咨询了从事旅游相关工作的、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家以及高级导游等共35人,对评价因子的选取进行筛选。经过最终的反馈与总结,本书最终选用28个评价因子对洛阳市龙门石窟智慧景区的建设情况进行研究,选取过程科学有效。
四、定量分析法
西方国家自思想启蒙运动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很多的成就。于是,人们想要征服自然的欲望开始膨胀,对于科学的态度也变得更加狂热和崇拜,科学主义逐渐发展起来。
定量分析方法自古有之,但是一直没有被准确定位为一种思维方式,它的优点在于:能够将所研究的对象定义在人们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并且通过具体的数据或者其他量的方式对其进行定性,结果更加直观并且具有说服性。伽利略作为将定量分析法定位为思维范式,并且将其运用到自己研究中的第一人,这是关于科学方法论的最深刻、最有成效的变革。从理性的发展过程来看,伽利略提出定量的研究方法使得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更加清晰,也使得研究结论更加科学。
定量研究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实验教育学的研究。20世纪初期,德国学者创立了“实验教育学”,并且认为该科目的研究就应该基于对事实的研究,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各种实践结论,最终被用于指导并接受实践检验,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西蒙提出了《智力测试量表》,之后,桑代代克则提出了“所有的存在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强调要对所收集的信息做精确的定量处理。此后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大部分关于实验教育学的研究都是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这一时期定量研究发展到高峰时期。
定量研究的研究目标主要是为了针对某一研究对象得出统计结果,这种结果一般就是所研究对象的数量关系或者数量特征。简单来说,定量研究就是在进行研究前,研究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提出假设,并确定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之后,进行调研,获得相关的数据,建立统计学模型,用数字或字母来表示变量之间的具体关系,看所得结果是否与所做假设一致。定量研究以“先在理论”为理论基础,整体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研究过程。
在定量研究中,所有能够得知的信息都是用某种数字来表示。在对这些数字进行处理、分析时,我们首先要明确在定量研究中对于代表这些信息的数字是如何定义和分配的。史蒂文斯(S. S. Stevens)将尺度分为四种类型,即名义尺度、顺序尺度、间距尺度和比例尺度。名义尺度所使用的数值,用于表现它是否属于同一个人或物;顺序尺度所使用的数值的大小,是与研究对象的特定顺序相对应的;间距尺度所使用的数值不仅可以表示测定对象所具有的量的多少,还可以表示它所代表的程度,且尺度中原点的数值可以任意指定。名义尺度和顺序尺度的数值不能够直接运算,因为运算结果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是间距尺度的数值可以直接进行运算。而比例尺度的数值意义是绝对的,即它有着含义为“无”量的原点0。长度、重量、时间等都可以运用比例尺度来进行测量。
本书在第三章的研究内容中,首先对龙门石窟景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其智慧景区建设的现状进行研究,其次,依据智慧景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问卷的设计以及分发,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后,利用软件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通过KMO和Bartlett′s球形检验法对样本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以此确保数据分析的可靠性和适用性。最后通过配对T检验和IPA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龙门石窟智慧景区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
五、重要性—绩效(IPA)分析法
重要性—绩效分析(Importance & performance Analysis)又被称为顾客窗户,主要是对用户所使用产品或服务的感受进行打分,服务供应商通过对感知重要性评分以及实际体验评分的比较,找出企业当前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缺陷,并制定优先发展的顺序,从而找到提高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的途径。它作为供应商与顾客交流沟通的工具,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类情况。
首先IPA分析法适用于分析顾客满意度,通过顾客对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感知评价,可以分析出供应商所提供产品的优势和不足,以便于改进,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以及对品牌的忠诚;其次,利用IPA分析法,可以从顾客处获取关于产品和服务改进的有用信息,商家可以就产品的某些指标对消费顾客进行定期的回访跟踪,以获取产品的最新动态,还可以根据客户对产品某些特点的反馈,找到客户对产品某些特点不满意的原因,以便于对后续产品的改进;然后,商家还可以对客户的反馈进行分析和整理,找出能够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即根据客户的意见确定产品和服务改进措施的优先顺序,能够合理有效地配置企业的公共资源;最后,通过对客户的重要性—绩效分析结果进行研究,可以将客源市场进行细分,从而对不同的客户制定出差异化服务战略。
进行重要性—绩效分析时,第一步要收集数据。在收集数据之前,首先要确定需要进行评价的产品和服务;其次,对于选定的产品和服务,要找到具体评价的指标,并确定研究对象,即确定打分的主体——客户,邀请他们在体验过产品后对所列的评价指标进行打分,同时,邀请顾客对这些产品相应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打分,分值范围是1-5,分值越高,说明客户的实际体验越高,该产品以及服务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就越高。第二步,以同样的标准,请供应商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打分,同时,也要对他们认为产品对于客户重要性的程度进行打分,分值范围仍然是1-5,并将所有的结果填入表格中。第三步,对客户以及供应商的打分结果进行计算,得到平均值,并利用重要性—绩效图表(I-P图)进行分析。
如图1-2所示,将客户的实际感知作为横轴,产品指标对游客的重要性作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将平面坐标分为四个象限,其中,位于象限I中的产品的性能或者指标最令人满意,所以顾客对这一象限的实际体验以及重要性感知都很高,这表示供应商对该产品或服务做得很不错。位于象限II表示待改进。顾客认为位于这一象限的产品或服务对他们重要,但做得不够好,所以在绩效表现上分值较低。位于象限Ⅲ中的产品或服务也需要改进,但重要性程度低于象限II中的产品或服务。位于象限IV中的该产品或服务属于额外资源,企业在该方向所投入的资源可以转移到其他更重要的产品和服务中去。因为这一象限的产品或服务虽然做得好,但对于客户来说重要性不高,所以,可以将这部分资源转移到对客户来说更重要的方向上。

图1-2 重要性—绩效分析图
Fig.1-2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Chart
1.5.2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本书以智慧旅游背景下智慧景区的建设为研究主题,以洛阳市龙门石窟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已有的关于智慧旅游、智慧景区的相关文献的梳理以及对洛阳市智慧旅游相关的政府文件的研读总结,对现有的智慧景区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然后,对文章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以及理论基础进行论述,使整篇文章的理论基础更扎实,更科学。在评价指标设计方面,以邓贤峰、李霞的研究为基础,利用德尔菲法,通过咨询旅游行业相关专家,并结合龙门石窟景区的特色,设计出龙门石窟智慧景区评价体系,共包括通信服务、信息服务、导航服务、导游服务、导购服务以及其他服务六大指标,并以此为依据设计调查问卷,基于游客体验的视角,对龙门石窟景区智慧化建设进行实证研究,得到调研数据。利用SPSS软件以及重要性—绩效分析法(IPA)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龙门石窟智慧景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最后,总结概括本书的研究成果,找出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之后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本书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是本书的绪论部分,主要对本书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进行阐述。首先对“旅游”的产生以及社会生产力对旅游业的巨大影响进行论述,以三次产业革命作为切入点,分析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的变革为旅游业带来的巨大生命力;其次,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入手,详细介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并且随着旅游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我国旅游景区建设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旅游景区亟待转型。之后“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概念的兴起,“智慧旅游”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智慧景区”成为“智慧旅游”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智慧景区建设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首要途径,本书以国内外智慧景区建设的优秀案例为借鉴,并通过查阅国内外智慧景区的相关文献资料,从智慧景区的内涵、框架、技术应用以及评价标准四个方面进行国内文献综述,从旅游智能系统、智慧城市建设、旅游体验以及系统架构四个方面进行国外智慧景区的研究综述;其次,对本书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定量分析法以及重要性—绩效分析法(IPA)进行简要介绍,为下文的研究奠定基础;最后根据本书的研究框架和内容,绘制本书的研究路线。
第二章是本书的研究基础,主要是对本书所涉及的概念以及相关理论进行总结。首先对本书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定义的界定、体系的构架以及支撑的技术三个方面对智慧旅游进行阐述。对于智慧景区的概述,则主要是从智慧景区的定义、发展历程、特征以及景区的构成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其次,对本书的基础理论进行详细的阐述,本书主要以系统论、旅游体验理论、游客满意度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理论支撑;最后,是对智慧景区评价指标的研究,主要从评价体系的内容以及智慧景区建设评价研究的方法两方面进行研究,为文章的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第三章是本书的实证研究部分,主要对龙门石窟智慧景区建设进行调查研究。首先对案例地龙门石窟的概况和现状进行了描述,其次,从龙门石窟景区智慧化的发展历程着手,简要介绍其近年来智慧景区的建设成果;其次,根据文献资料以及与专家学者的讨论情况,最终确定6项一级指标以及28项具体评价指标,作为龙门石窟智慧景区建设的评价指标,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制作调查问卷,进行调研;最后,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和IPA分析,整理出了龙门石窟智慧景区建设中需要继续保持、需要顺其自然、暂不需要重点考虑和需要重点改进的项目。
第四章为龙门石窟智慧景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第三章IPA分析的结果,总结洛阳市龙门石窟智慧景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智慧景区宣传力度不够、支撑智慧景区建设的信息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智慧景区建设的项目内容不够丰富和完善、景区信息网站不健全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短缺。这些问题的总结为下文提出洛阳市龙门石窟智慧景区发展的对策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为龙门石窟智慧景区建设的优化措施。该章主要针对第四章提出的问题,借鉴国内外智慧景区的建设经验,结合龙门石窟景区当前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就是要加强龙门石窟智慧景区的宣传,扩大知名度、了解目标市场,掌握游客需求,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提供特色的服务;其次,要改进景区内的相关设施,升级网络、信息技术等服务,完善龙门石窟智慧景区解说系统,丰富智慧服务体验内容、完善网络平台,创建龙门石窟智慧景区游客助手客户端以及丰富官方网站建设,打造特色服务方式、注重人才的培养,构建智慧景区人才体系的建议与措施。希望能够对洛阳龙门石窟智慧景区的建设提供参考。
第六章是本书的研究结论和展望。本书首先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对洛阳市龙门石窟景区智慧化建设情况做出客观评价,并提出研究过程中的局限和不足。由于本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受时间和数据收集、个人能力等客观因素及自身科研水平等主观因素的限制,本书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其次,在对文献进行综述时,所涵盖的内容较少,对于景区的智慧化管理和旅游产品方面涉及较少,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地完善。

图1-3 技术线路图
Fig.1-3 Technical route map
(1)纪菲菲,田广增.智慧旅游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5):91-94.
(2)中国旅游研究院.“2018旅游经济运行盘点”系列报告(十):2018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9年发展预测[EB/OL].(2019-01-30)[2019-07-05].https://www.sohu.com/a/292485423_124717.
(3)百度百科“智慧旅游”[EB/OL].https://baike.baidu.com/.(2019-07-05).
(4)谢毅.城市智慧旅游项目建设投资模式及绩效评价研究——以南京智慧旅游建设为例[D].2013.
(5)Droege. P. (ed. ). Intelligent Environments—Spatial Aspect of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J]. Oxford, Elsevier, 1997.
(6)Steventon, A. and Wright, S. (ed). Intelligent spaces: The application of pervasive TCT, London, Springer, 2006.
(7)Nicos Komninos. The architecture of Intelligent cities Integrating human, collectiv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enhance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Institution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Athens, 5-6 July 2006.
(8)Caragliu, A. & Del Bo, C. & Nijkamp, P. Smart cities in Europe[J]. Taylor & Francis, 2011.
(9)Giffinger R, Fertner C, Kramar H, Kalasek R, Pichler-Milanovie, N and MeijersE. Smart Cities: Ranking of European Medium-sized Cites[EB/OL]. http://www.Smart cities.eu/download/smart cities finalreport.pdf, 2007-10.
(10)Lrike Gretzel. Review article intelligent system in tourism: A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1, 38(3): 757-779.
(11)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J]. Dwayne A. Baker, John L. Crompt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0(3).
(12)Sustainable Tourism in Protected Areas: Guidelines for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Eagle F J P, Mccool S F, Haynes C D.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 2002.
(13)Ryan Chris. The tourist experience: a new introduction[M]. London, Cassell: Wellington House, 1997.
(14)Cohen, Eric. 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zation in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8, 15(3): 371-386.
(15)Jaap Lengkeek. Leisure Experience and Imagination[J].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2001, 16(2): 23-30.
(16)Kothari, T. & Formica, S. SMART: A strategic marketing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destination marketing organizations, Proceedings,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Travel and Tourism Research Association, 2012: 433-438.
(17)Emad M Abuelrub. A Tourism e-Guide System Using Mobile Integr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obile Technologies. 21(2010): 39-41.
(18)杨馥菡.开封市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D].河南大学.2015.
(19)Broscoe D. Connecting Our World: GIS Web Services[J]. Cartographic Perspectives, 2014(52): 52-54.
(20)党安荣,张丹明,陈杨.智慧景区的内涵与总体框架研究[J].中国园林,2011(9):16-19.
(21)申屠振峰.“智慧景区”的构成、价值及发展趋势[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8):188-189.
(22)肖婷婷,俞婷,潘辉等.“智慧景区”模式在三坊七巷文化在旅游中的推广应用[J].东南园艺,2014(6):45-49.
(23)姚国章.智慧旅游的建设框架探析[N].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2,14(2).13-16.
(24)黄剑锋,陆林,张玥.基于技术接受视角的智慧景区内涵体系与建设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1):165-168.
(25)阮立新.基于利益相关者诉求的景区智慧旅游框架体系构建[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0(3):159-165.DOI:10.3969/j.issn.1001-4616.2017.03.024.
(26)龙毅,葛军莲,李青等.城市智慧旅游应用体系探讨[J].测绘科学,2014,39(8):98-102.
(27)沈杨,张红梅,何越.我国智慧旅游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甘肃农业,2013,(3):20-23.
(28)唐晨铭,李少游.基于智慧旅游的智慧景区打造研究——以柳州白莲洞遗址公园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28):70-72.
(29)王丽俊.智慧旅游对景区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研究——基于智慧旅游主题年的思考[J].旅游管理研究,2014,9:64-65.
(30)邓贵平,邵振峰.基于视频巡航的九寨沟智慧景区管理与服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32(11):3920-3924.
(31)韩林.基于体验经济下的智慧景区信息化产品创新研究[J].旅游论坛,2014,7(6):70-72.
(32)章小平,邓贵平.“智慧景区”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旅游报,2016,(03):1-3.
(33)邓贤峰,李霞.“智慧景区”评价标准体系研究[J].电子政务,2012(9).101-106.
(34)汪侠,甄峰,吴小根.基于游客视角的智慧景区评价体系及实证分析——以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4):449-455.
(35)仲鑫,杨阿莉.基于游客体验的智慧景区建设评价研究——以南京中山陵景区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17,(2):63-66.DOI:10.3969/j.issn.1007-9777.2017.02.028.
(36)金波.浅谈智慧景区标准化建设[J].标准实践,2014,(3):98-99.
(37)黄松,李燕林,戴平娟.智慧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J].地理学报,2017,72(2):242-255.DOI:10.11821/dlxb201702005
(38)王智慧.建设智慧景区,让旅游步入触摸时代——镇江市建设智慧景区的现状与思考[J].商,2014,(46):168.
(39)刘海琴,黄欢,卢红.南京智慧旅游一期建设成果昨发布[N].南京晨报,2011-11-29.
(40)徐蕴海,张致远.智慧旅游三大惠[N].苏州日报,2011-12-7.
(41)励永惠.加速提升宁波旅游业[J].宁波经济,2011,(21):15-16.
(42)金晓东,林轶男,应梦漪.一部手机一台电脑旅游轻松搞定智慧旅游悄悄走近你我他[N].宁波日报,2011-06-15.
(43)邢帆.旅游:智慧的商机[J].中国信息化,2013,(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