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通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区域的概念及其内涵

(一)区域概念的界定

不同的学科对区域的含义有着不同的回答: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壳的地域单元,是按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特征划分的,并且具有可重叠性和不遗漏性;政治学将区域看作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并且具有可量性和层次性;社会学视区域为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按语言、信仰、民族特征来划分。经济学中关于区域的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有代表性的说法有:

1. 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1)

2. 经济区域(区域)是指一国范围内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经济结构较为完整且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的地域空间。(2)

3. 所谓区域,应该是这样的一种经济区域,即它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具有特定的地域构成要素的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3)

4.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它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还要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等特点,指的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经济地域单元。(4)

5. 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一种区域类型,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与具体时空条件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功能和类型的,相对完整的地理空间。在同一经济区域内自然条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大致类似,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阶段大致相同,经济发展方向基本一致,表现为经济意义上的连续性和同类性。(5)

(二)区域概念的基本内涵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的基本内涵有:(6)

1. 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范围。人类的所有经济活动,不管它的发展处于何种阶段,不管是物质生产还是非物质的信息生产,最终都要落实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不同的只是坐落的方式和坐落的地点。从空间角度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2. 区域必须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各级政府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公共产品,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来引导该区域的经济活动。正因为这样,区域间会存在政策上的差异性,而在区域内又具有政策上的一致性。

3. 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这种完整,是指区域能够独立生存和发展,具有完整的经济结构,能够独立地组织与其他区域的经济联系。为此,区域不但要有三次产业组成的经济循环系统,还应当有一个能够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存在,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

4. 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发展水平也有差异。这种区内的同质性与区间的差异性,表现为一种区际之间的分工与专业化。这样,不同区域间以分工与专业化为基础结成密切经济联系,就构成了一国的国民经济体系。

二、经济区域的构成要素

经济区域同其他区域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它具有自身特定的三大构成要素: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经济区域,这三大要素都是缺一不可的。

(一)经济中心

经济中心是经济区域三大构成要素的核心,经济中心的形成,是区域由一般的自然区或行政区发展为经济区域的重要标志。城市作为区域的经济中心,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空间聚集运动的结果。区域的经济中心是多层次的,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城市的聚集力不同,城市的经济吸引或辐射力也就不同,从而形成多等级、多层次的经济中心。区域经济中心并不一定是区域的地理几何中心,而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

(二)经济腹地

经济腹地是经济区域三大构成要素的基础。经济腹地是经济中心影响和辐射所及的地域范围,没有经济腹地,就不会有经济中心,也就没有区域经济的存在。

(三)经济网络

经济网络是一种非常宽泛的概念,它不仅表示经济发展的地域联系,而且还表示这种联系的各种依托。经济网络可以表现为经济联系的渠道,这种渠道的物质构成是交通运输网络和邮电通信网络等。经济网络还可以表现为经济联系的系统,这种系统的基本构成是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之间有序的经济交往和信息交往。经济网络还可以表示经济联系的组织。这种组织的基本构成是经济中心和经济腹地之间所形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产业结构,以及与此相关的市场的贯通和技术的推移等。

三、区域经济的特征

区域经济是特定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7)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作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为它的局部的结果。我们把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下按照地域范围划分的经济实体及其运行,都看作是区域经济的运行。区域经济具有五大鲜明的特征:(8)

(一)中观性

区域经济是一种承上启下,并具有区域自身特点的中间性、非均衡性经济,是一种介于宏观经济(国民经济)和微观经济(企业经济)之间的中观性经济。

(二)区域性

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农业、工业的发展还是服务业的发展,都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并受该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各区域的不同特点和区域客观情况使区域经济呈现出强烈的区域性特点。区域性是区域经济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

(三)差异性

不同区域所具有的经济发展要素条件(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总是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性实质上反映了各区域经济的优势和劣势,也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开放性

一方面,与国家经济相比,区域经济一般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运行规则和币制等方面是一致的,没有国家之间常有的关税、进口配额、移民限制等人为障碍,因而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区域经济是一种充分承认并利用不同区域所具有的各种经济要素及其程度上的差异,注重区域间经济交往的开放式经济。区域经济还具有不断强化自身输出、输入功能和扩张功能的作用,推动生产要素流向更高层次发展,进而促进不同区域经济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五)独立性

区域经济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内部又有着密切联系的有机系统,区域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自组织特点。尽管任何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都必须受制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并为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服务,但也必须注重能动地发挥本区域优势,扬长避短,也必须为谋求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福利服务。

四、区域经济分异的客观基础与区域经济学的基石

要正确认识区域发展差异,并发挥不同区域的优势与特色,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首先必须分析区域经济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

(一)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由于空间是非均质的,气候、矿藏、土壤、江河、地形和其他许多自然特征在空间中显现出某种不均匀分布,并表现出完全的或部分的不流动性,许多类型的经济活动在特别的地理空间上形成。

这种不完全流动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生产要素不是都能够流动的,其中有些能够流动,有些则是固定不动的。前者如人口、劳动力、资金、物资设备和技术等;后者如土壤、矿藏、地形、水文和气候等自然资源和条件。由于这些自然资源和条件不均匀的地理分布,使其成为“某些经济活动会产生在某个区域”的一个基本解释。要素不完全流动性的第二个含义是指,能够流动的生产要素其流动性是有限的或不完全自由的。对这种要素流动的约束来自许多方面,主要有:①管理体制。出于国家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对要素流动做出种种规定,如户籍管理制度,使人口的迁徙和居住地的选择受到一定制约。②主体利益。利益动机是流动约束的内在原因,资本追逐利润率、劳动者向往高收入,违背这些目标,会使流动自行停滞。③历史文化。传统的习俗和观念,常常使许多人不愿离开本乡本土,一国人口的流动频率往往同该国的文明程度成正比,文化层次低的人,由于就业面窄而限制其广泛流动。

显而易见,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使得经济活动不可能形成空间均衡化,因而构成区域经济分异的基础。

(二)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只是解释区域经济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决非充分条件。可以作这样的假设:在资源赋存和自然状况完全一致、要素可以充分流动的一片平原上,经济活动按照逻辑将出现什么格局呢?人们一般会认为,或者各种产业都集中在某一地点,或者各种产业均匀分散于整个地区,或者各种产业杂乱无章、毫无规则地分布。实际结果都不是这样,而是会形成一种缜密有规则的结构,它的基础之一即源于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9)

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由产业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或称外部经济)所决定。规模经济一般分为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生产的专业化以及产品的标准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外部规模经济是一种空间集聚经济,即多数不同的工厂、企业在同一空间地域内的集聚与联系,导致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产生。规模经济性和集聚经济性推动了生产要素和企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相对集中,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

(三)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空间是有距离的,从一端到另一端,不仅要耗费时间,而且要付出费用,克服空间分离的耗费即距离成本。产品和劳务是不可能免费或在瞬间完成流动,要素流动需要花费运输费用、时间成本、信息成本、心理成本等,而这些成本会限制自然资源优势和空间集中经济可能实现的程度。经济活动中的生产地、原料地和市场地往往不会同在一处,企业在选址时必然要考虑三者的距离最短,运输费用最低的区位;消费者去商店购物,既要占用一定时间,也要支付一定的路费,因而愿意就近购买。这些距离成本限制了自然天赋优势的发挥和空间集聚经济得以实现的程度,使经济活动局限于一定的空间范围。所以它构成区域经济存在的又一重要基础。

以上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构成了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