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金融危机理论
一、金融危机理论的含义及相关概念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趋势下,全球金融行业得到高速发展,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然而,随着金融业的高速发展,国际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也频繁爆发。深入研究危机背后的产生原因、危机类型,对现代金融稳定有重要意义。
进入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频频爆发,欧洲货币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此起彼伏。当人们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记忆渐渐抹去时,美国一场突如其来的次贷危机又席卷了全球。
(一)金融危机的定义
1. 金融危机的概念
“金融危机”一词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深入中国各界,也是从那时开始,金融危机成了国内研究者的热门研究课题。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金融危机的定义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一一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它表现为一国货币短期内大幅度贬值,该国金融市场上价格的猛烈波动,大批的银行经营困难乃至破产,整个金融体系急剧动荡。克罗凯特的解释为,金融危机是指金融体系出现严重困难,绝大部分金融指标急剧恶化,各类金融资产价格暴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另一位货币主义经济学家米切尔·鲍度则是以预期的改变担心金融机构丧失偿债能力,企图将真实资产或非流动性资产转换成货币等十项关键要素来定义金融危机的。
Mishkin(1992)给出了金融危机的定义:金融危机是指金融市场发生混乱,逆向选择和道德危害问题变得更糟,金融市场在此时已经不能有效地将资金配置给最有生产力的投资机会,因此,金融危机驱使经济从高产量、金融市场运行良好的平衡中转变到产量急剧下降的危机中。
2.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区别
(1)经济危机是指一国经济出现严重的停滞和衰退的表现。一般表现为,生产领域中企业存货积压,大批企业因为缺乏流动资金而倒闭,消费者购买力急剧下滑,物价下跌,商品流通速度缓慢,工人失业,金融领域中的消费环节通货奇缺,股票、债券、房地产等价格暴跌,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倒闭,债务链条无法运转,国际资本大量出逃。但是,与几十年前相比较,现在人们更多地讲金融危机而不是经济危机。
(2)金融危机不等于经济危机,有时候金融危机的发生并不会引发经济衰退。二者有着很大的区别:首先,它们产生的原因不同。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激化的表现,社会生产能力的扩张大大超过了有效的需求,使各种商品的价格远远背离其价值;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则要复杂得多,实体经济的发展可以导致金融危机,虚拟金融的过度繁荣也可以导致金融危机,这比经济危机产生原因更复杂、更多样化。其次,经济危机多呈现有规律的周期性,金融危机则不然,它没有明显的周期性。
(3)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危机的发生都会引起金融领域或大或小的震动,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经济问题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伴随着经济危机一起发生,反过来也加速和加深经济的衰退。没有经济危机的征兆时,金融危机也可能随时爆发,并且对经济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
(二)金融危机的特点
1. 金融危机的突然性
马克思在研究19世纪发生的货币信用危机时曾明确指出:“因此,正好在崩溃的前夕,营业总是安然无恙……在崩溃一下子到来之前,营业总是非常稳定,特别兴旺”。各国近年来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是迅雷不及掩耳,各国几乎来不及采取相应的措施。20世纪90年代,亚洲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被称为世界奇迹,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摆脱贫困的人数在世界各地是相当突出的。正当人们探求亚洲经济模式创造的经济增长奇迹时,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和金融当局宣布放弃长达13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当时,泰铢对美元的汇率便下跌18%,而且此泰铢汇价一泻千里,于7月24日下跌到1美元兑换32.63泰铢,意味着22天内泰铢贬值了25%,9月初再下跌到1美元兑换39泰铢。
2. 金融危机的传递性
在国际一体化的现代,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使金融危机传递具有更快、更大的冲击力,金融危机像排炮一样,从一个国家传递到另一个国家。1996年开始,阿尔巴尼业“金字塔投资计划”破产,1997年初,这个计划的部分投资公司老板携款外逃,或干脆宣布破产,1996年11月阿成立最早的一家投资公司宣布暂停支付存款者的本息,1997年1月5日,公司宣布破产,其影响迅速蔓延到全国。
(三)金融危机的分类
根据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金融危机按表现形式分为不同类型,主要类型有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外国债务危机和系统性(综合性)危机等。
1. 货币危机
货币危机产生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20世纪中叶,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放弃了金本位制度,实行与美元双挂钩的汇率制度。但是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美元危机使该体系瓦解,由此进入了一个外汇市场动荡的时代,货币危机也就开始成为金融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
根据理论界主流的观点,货币危机描述的是一国货币大幅贬值的状况。所谓货币危机就是指由于投机冲击,导致一国汇率贬值,或者迫使该国政府为保护其货币而抛出大量外汇储备或者大幅度提高国内利率水平。安辉(2003)指出货币对外价值危机,也就是政府承诺的本币汇率在市场压力下难以维持的状况。
货币危机可以看作是广义的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之一,也可以看作是与狭义的金融危机并列的一个概念。从表现形式来看,货币危机通常表现为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或被迫调整、国际储备的急剧减少,以及本币利率的大幅上升。从字面上看,货币危机侧重于描述金融危机在货币流通、货币购买力和汇价等方面的表现。金融危机则具有更广阔的含义,它不仅包括了货币危机的全部内容,而且更多地强调了诸如金融信用关系和金融资产市场等方面出现了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讲,货币危机可以称作是金融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从传统的货币信用危机概念到金融危机概念的过渡期间,似乎人们普遍的接受了货币危机的概念。从某种角度来看,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似乎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货币危机产生过程如下:国际收支均衡被破坏时,就会以汇率的不正常波动显现出来,就可能出现支付危机和资金外逃,从而引发金融危机。通常货币危机都发生于实行某种形式的固定汇率制国家。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不能自由调整,一国货币汇率同其本来的价值产生严重的背离,这是货币危机发生的根本因素。反映为本币汇率高估,本币贬值预期就进一步加剧,由此引发投机攻击加大市场上本币的抛压,其结果是外汇市场上本币大幅度贬值,该国金融当局为捍卫本币币值而动用大量国际储备干预市场或大幅度提高国内利率,使一国的货币流通领域出现严重混乱,甚至使原有的汇率制度趋于崩溃,因此称之为货币危机。
2. 银行危机
商业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维系着信用关系的稳定。当资金借贷均衡破坏到一定程度时,市场上信用链条就会断裂,银行金融机构就会陷入困境,面临被挤兑危机。
银行业危机的过程和原因是市场上资金借贷失衡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增多和流动性风险加大。产生银行业危机也可能是因为受到外债危机和证券市场危机等事件的影响,企业的融资和偿债能力由于外部债务负担加重而下降,引起银行体系的呆账激增,抵御风险能力下降。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发生危机后,可以通过充当贷款抵押品的价格暴跌以及投资者无力偿还贷款而引发银行业危机。这些因素的共同特点是银行业作为资金的提供方由于资金使用方投资的资产价格产生严重的泡沫,泡沫破裂后殃及了商业银行,产生了危机。
3. 外国债务危机
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远远大于发达国家,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只能依靠发达国家的技术、资本和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外资所占本国市场的比重越来越大,一旦投资国或债券国发生重大经济、金融事件,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系就会有很大影响。
债务危机是指无力偿还外债而引发的危机。危机发生伴随着资金外逃,国际借贷条件就会恶化。出现汇率贬值的现象时,当过度借入外债时,尤其是短期外债,会导致偿债期限过于集中和自身经济结构失调造成对外支付手段枯竭。债务本身并不会引发金融危机的发生,只不过是金融危机发生后进一步加剧危机发生国金融体系危机的一个因素,由于本国金融资产泡沫化严重,再加上为了维持资金链的完整,借入了大量外债,一旦泡沫破裂、外资出逃、本币贬值,外债的负担瞬间变成了极大负担。所以债务危机的爆发,源于资金借贷和国际收支的失衡,过度地利用外资,导致支付能力的不足和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过度利用外资也可能是国际收支失衡——长期贸易逆差、货币供应失衡——通货膨胀和资本市场失衡造成。支付能力不足削弱了投资者的信心,造成资金外逃,从而引发了债务危机。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债务危机也是金融危机的一种表现和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