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裂:云+AI+5G的新商业逻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处于转折点的世界

“处于转折点的世界”,是经济学家卡洛塔·佩雷斯(Carlota Perez)在《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一书中所做的判断。她认为,互联网泡沫破灭后,不管是从模型还是从现实来看,信息技术及互联网革命已经走向了尾声——枯竭和动荡已经出现,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下一个技术革命来推动,世界处于变革的转折点。

卡洛塔长期研究技术革命,提出了“技术——经济”范式——一场技术革命能为整个经济带来巨变,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并推动经济爆发性增长和结构性变革。她将技术革命分为爆发、狂热、协同、成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大约10年。成熟阶段既是这一轮经济的高峰,也是下一轮技术革命的开端。

显然,她说的“下一轮技术革命”就是正在孕育的智能革命。随着智能技术步入爆发阶段,一场针对未来的战争正拉开序幕,商业竞争也旋即进入下一个战场。

旧引擎日渐衰竭

智能时代的到来,是以旧引擎日渐衰竭为标志的。最突出的表现是互联网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强劲的发展势头背后难掩的焦虑。

不经意间,它们用20年时间在搜索、电商和社交领域垒起来的护城河开始被一点一点地瓦解,TMD(今日头条、美团和滴滴)以及无数垂直领域的创业公司用自己的崛起,一次次地冲击BAT的边界。激战之中,BAT依靠互联网这个引擎建立起的防线已被撕裂,产业生态在多层次的竞争中不断被重塑。

2012年,马化腾在知乎上发问:互联网处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哪个阶段?下一个10年,互联网升级的大致方向在哪里?那时,移动互联网才露端倪,敏锐的腾讯迅速转向,靠着刚刚诞生的微信拿到“开向移动互联网的船票”。然而,C端红利很快就会释放殆尽。2018年9月30日,腾讯进行了史上第3次组织架构调整,马化腾将此次调整定位为“迈向下一个20年的新起点”。

马云以另一种方式表达焦虑与觉醒。2013年12月,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董明珠与雷军就“5年后小米能不能超过格力”打出10亿元赌局。当时,马云选择跟董明珠站在一起,理由是“没有实体经济的强大支撑,数字经济是没有办法走出来的,只有实体成长了,数字才会好看”。

2016年10月,马云在云栖大会上高喊“中国制造升级的关键是智能化”,只有跟互联网公司携起手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去实现按需定制,从B2C走向C2B,才是制造公司的方向。马云的话,与其说是给制造公司的启发,倒不如说是给自己的警示。他强调,“从明年开始,阿里巴巴将不再提电子商务,因为那只是摆渡的船”“我们担心的是对明天的恐惧和对今天的依赖”。

一年后,在2017年世界物联网无锡峰会上,马云说得更加直白:“没有互联网的制造业没有希望,没有制造业的互联网更没有希望。”

2014年,李彦宏坐镇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引发一波猜测:不喜热闹的他为什么要参加电视节目?随后谜底渐渐揭开,百度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度”在《最强大脑》人机大战中崭露头角。近年来,李彦宏不停地为人工智能鼓与呼,先是提出设立“中国大脑”的政协提案,后因乘坐无人驾驶汽车上北五环吃罚单,再到2019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智能经济论”,一副“AI先生”的姿态。尽管如此,他仍然难以摆脱“百度掉队了”的质疑声。

“海平面说”则让我们看到了旧引擎的系统性衰竭。早在20世纪,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移动机器人实验室主任汉斯·莫拉维克(Hans Moravec)就提出,不断进步的计算机性能就像海平面,正在逐步上升,淹没整个陆地。而地势的高低代表着人类能力被替代的难易程度。半个世纪前,海平面淹没了低洼地,将人类计算员和档案员逐出了历史舞台,现在这场洪水开始淹没丘陵,前线正逐步向后撤退。以目前的速度看,再过半个世纪,山顶也会被淹没。莫拉维克调侃道:“那一天已经不远了,我建议造一个方舟。”

几十年后,《生命3.0》的作者迈克斯·泰格马克(Max Tegmark)说,“海平面”正如莫拉维克所预言的那样毫不留情地上升。“丘陵”地区早已被淹没,“海平面”可能在某一天到达一个临界点,从而触发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临界点,机器开始具备设计人工智能的能力。在这个临界点之前,“海平面”的上升是由人类对机器的改进所引起的,但在这个临界点之后,“海平面”的上升可能会由机器改进机器的过程推动,其速度可能比人类改进机器的速度要快很多,所有的“陆地”都会被淹没在水下。

或许,“海平面”淹没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快到企业一切安好却竟然已经危机四伏。如同柯达,2000年是柯达历史上最好的财年,许多业绩数据都处于历史顶点,柯达时任CEO非常兴奋地说,“我非常高兴,我们破了世界纪录。”但是,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发明了数码相机的柯达被数码技术颠覆了,而他们原本有机会成为数码市场的领导者。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American Telephone&Telegraph Company)也是在浑然不觉中走向衰落的。1985年,他们曾委托麦肯锡就“2000年会有多少人使用手机”进行市场调研和预测。麦肯锡的结论是:15年后会有90万。事实上,2000年手机用户已超过1个亿。两个数据差了近120倍!对市场的误判不仅让AT&T失去了几万亿美元的市场机会,还让其跌出全球电信巨头行列。

柯达、AT&T的经历警示人们,当旧引擎显露衰落之象时,企业若不能及时洞察并采取行动,随时都有毁灭之虞,哪怕是行业巨头。

彼得·德鲁克曾谆谆告诫:在动荡的时代,动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沿用旧的逻辑。

新引擎蓬勃兴起

新引擎就是新时代做事的逻辑,它的兴起非朝夕之功,也非单兵之力,这是我们从智能革命进化史中找到的结论。

“这不过是将来之事的前奏,也是将来之事的影子。”这句引语出自英国著名数学家、逻辑学家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2019年7月,英格兰银行行长宣布,图灵的肖像与这句名言将一同出现在2021年流通的50英镑新钞上。

消息一经宣布,科技界、企业界、投资界人士一片欢呼,大家普遍认为,这是智能时代到来的一种昭示。图灵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早在1948年,他就在论文《智能机器》中探讨了遗传算法、神经网络、强化学习等人工智能的核心命题。

人工智能出现于1956年。那一年,约翰·麦卡锡(Lisp语言发明人)、马文·明斯基(第一台神经网络计算机发明人)、克劳德·香农(信息论创始人)、赫伯特·西蒙(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等10位计算机科学家相聚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花两个月时间就“如何让机器来模仿人类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的智能”展开研讨,并把研讨内容称为“人工智能”。这次会议被誉为“人工智能的起点”。

人工智能的核心要义是让机器模拟人的智慧,能够像人那样认知、思考和学习。从《智能机器》发表以来,70多年来,科学家们孜孜求索,企业家们也实时洞察科技发明背后的商业机会,用行动加速智能革命进程。

让人工智能走出书斋的是1969年互联网的诞生,有了连接,智能才有可能。以此为起点,智能革命进化史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9~1996年,智能革命的前夜。1969年年底,阿帕网(ARPANET)正式投入运行。阿帕网是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局网络的简称,是世界上第一个用于计算机通信的网络。虽然只有四个节点,但它第一次实现了在不同的计算机之间的连接和信息传递。随后,分时操作系统(UNIX)、请求协议(PFC)、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CP/IP)、域名、万维网(WWW)、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BBS)、新闻组(USEnet)、浏览器等互联网早期技术和应用不断涌现,不仅让计算机联网成为趋势,而且让人们通过电脑进行信息交流得以实现,标志着人类迈入信息社会。

第二阶段,1997~2006年,智能革命起步。1997年,微软优化推出了IE4.0(Internet Explorer 4.0)网页浏览器,在浏览器大战中一举胜出。浏览器的广泛应用,让人们有了触达电脑的便捷入口。同年,谷歌小子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联手开发了一款搜索引擎,注册了Google.com的域名。借力通信技术的发展,搜索引擎一炮走红,很快成为世界上第一款大规模商业应用的智能服务,并将谷歌推上市值高峰。亚马逊从在线图书销售起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产品推荐,迅速成长为电子商务巨无霸。国内互联网也进入发展快车道,网易、搜狐、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当当等一大批互联网公司崛起。

第三阶段,2007~2016年,消费智能风生水起。2007年苹果推出第一代iPhone手机,三星、小米、华为等智能手机先后问世,我们进入智能终端时代。截至2016年1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95亿,经历了10年的快速增长后趋于稳定。4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以及微信、支付宝等超级应用的兴起,再加上本地生活、社交网络、算法推荐和智慧零售呼啸而至,催生出美团、滴滴、今日头条、携程、摩拜单车、高德地图、小红书、盒马鲜生等一大批独角兽/超级独角兽公司,消费端的智能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

第四阶段,以2017年为起点,产业智能箭在弦上。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年度出货量有史以来首次下滑。与此同时,智能音箱、智能台灯、智能电视、智能冰箱、智能空调、扫地机器人、智能安防等智能终端纷纷抢占入口,大公司、新锐公司在智能汽车、远程医疗、AI教育、智能工厂等产业智能领域跃跃欲试。

透过进化史,我们清晰地看到,技术进步和商业进化两条轴线并驾齐驱,两者互为表里,交相辉映,合力推动智能时代的到来。“云+AI+5G超级聚变”这个新引擎,从2007年起的消费智能发展中开始孕育,在2017年以来的产业智能中勃发,成为智能革命最强劲的动力。

下一个战场的角逐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2007年以来的消费变革,为智能革命蓄积了能量,2017年起产业智能的到来,让智能革命迎来真正的春天。

“转折点上的世界”已经来临,互联网这个旧引擎已步入技术革命的成熟期,云计算、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作为新的技术驱动力日渐强劲,一场关乎未来的战场大幕徐徐拉开,商业竞争由此嬗变。这场新的战争必将颠覆现有的商业模式,重构产业链和价值链,影响未来20年乃至30年、50年的发展。

“如何从BAT的阴影中突围?”这是一个事关新战场主导力量的前瞻性话题。2017年4月,在“华兴π对”上,华兴资本CEO包凡、美团CEO王兴、字节跳动CEO张一鸣展开对话。

“只有死去的人才能看到战争的终结(Only the dead have seen the end of war)。”王兴引用麦克阿瑟将军在西点军校告别演讲时的一句话,他说,中国互联网也是如此。战斗是永远的,只是从一个战场转到另一个战场,从一个困难变成另一个困难,当然也从一个机会变成另一个机会。

张一鸣则认为,今日头条能够脱颖而出,得益于当初各个公司都在围绕旧的战场或过渡的战场竞争,太迷恋旧战场、旧事物,没有往前看。现在看来,应用商店、PC、传统的搜索引擎等都是过渡战场。互联网的下半场是转折,肯定会有新的事物出现。

如同一种宣言,我们看到了新生力量的生猛——剧变令人兴奋,因为一切都是新的。

全新的战场上活跃着三股力量。第一股力量是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充分享受了消费智能红利之后,它们一刻也不松懈地转向产业智能,纷纷角逐产业互联网。阿里着力构建ET工业大脑,推出sup ET工业互联网平台。腾讯提出“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并将工业列为腾讯云超级大脑的重点方向,从垂直行业和区域两个方向构建产业智能平台。百度则全力以赴打造百度云“天工”智能物联网平台。这些科技公司的短板是,难以理解制造的痛点与逻辑。

第二股力量是以格力电器、三一重工、富士康等为代表的制造龙头企业。它们深谙生产制造逻辑,熟知智能化进程中的每一道沟坎,产业智能既是它们转型的火车头,也是其赋能行业的关键能力。这类企业的劣势是云计算等技术能力薄弱。

第三股力量是以华为为代表的ICT公司。2019年9月,华为云正式发布了工业智能体,旨在通过基于知识图谱的智能认知引擎、基于AI模型的智能预测引擎、基于运筹规划的决策优化引擎三大引擎,让诸多曾难以落地应用的技术应用到工业场景里去,助推工业智能化升级。华为云工业智能体已广泛应用于能源、矿业、电力、水泥、化纤等多个工业领域。这类公司熟悉to B市场,拥有客户基础和渠道优势,既能推出产品,又能提供解决方案,具有前两类公司不可比拟的优势。

制造业是下一个战场上角逐的重点。智能制造以机器、原材料、制造系统、信息系统、产业以及人之间的网络互联为基础,通过对工业数据的全面深度感知、实时传输交换、快速计算处理和高级建模分析,实现智能控制、运营优化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与传统制造业相比,信息系统、感知系统、控制系统、AI系统等都是新的,而且这些系统彼此作用,成为拉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新引擎。

智能制造至少有两大应用场景:一是生产智能。例如,大量使用图像感知(相机、显微镜)+深度学习技术提高产品检测效率;将工业机器人应用在分拣、装配、焊接、组装、包装、搬运等环节,提高工艺流程的精度和效率。二是产品智能。比较成熟的是VR智能眼镜。VRVR,虚拟现实。智能眼镜里装有摄像头和屏幕,戴上它,警察可以借助人脸识别+云计算技术甄别罪犯。

智能网联汽车,是下一个战场角逐的又一重点。跟智能手机一样,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出行服务的载体和形态最为丰富的智能终端,有望成为持续的价值创造平台。为了抢占这个风口,近年来,不管是互联网公司、地产公司,还是新兴科技公司,纷纷加入造车大军。“不造车”的华为也专门成立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利用其ICT技术优势,打造了MDC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三大平台。2019年10月,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华为希望通过4G、5G、V2X的技术,把车与路、车与车连接起来,同时通过云服务,实现对车辆的有效管理,构建出一个全面连接的生态。

智能制造也好,智能网联汽车也罢,它们只是智能竞争的开端,更为深刻、更加复杂的将是更大范围的产业智能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