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年鉴2018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经济领域信息化发展情况

【工业领域信息化】

2017年,工业企业继续深化信息化系统应用,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积极开展智能制造,创新生产模式,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壮大,企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

(一)原材料工业

1.钢铁行业

2017年,钢铁行业信息化发展围绕“绿色化”“智能化”,通过推进装备智能化、产品高质化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立,实现信息深度感知、智慧优化决策、精准协调控制,逐步实现钢铁行业“绿色、智能、高质”战略转型。

加速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互联应用探索。“十三五”以来,智能制造在钢铁生产制造、企业管理、物流配送、产品销售等方面应用不断深化,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65%,企业资源计划(ERP)装备率超过70%,重点围绕流程型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方面开展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宝钢股份加速推进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互联、IT基础变革4个方向、13类举措的落地执行,2017年智慧制造项目启动率为91%,减员机会完成率为124%。宝信软件大力推进智慧制造相关产品研发与项目落地,研发的机器人在湛江1550冷轧、宝钢股份3#高炉等工序大规模应用,拥有云计算服务的宝之云则有力地支撑了武钢有限经营管理系统覆盖、PSCS系统改造等一系列重点项目的建设与上线。马钢在工业机器人集成业务方面取得阶段性突破,成功研发贴标、喷码、锌锅捞渣、套筒安装、桁架机械手等7个系列的20套机器人应用系统。宝武钢铁和百度共同探索和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服务在工业领域应用的核心理念和基本逻辑,形成各种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模型工具等关键技术和产品。首钢则与百度云在钢材质检领域开展合作,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采集设备,将采集的数据传输到ABC一体机上进行预测,其钢板缺陷分类模型的准确率达99.98%。新余钢铁实施卷板智能化生产线项目,实现研发、生产、供应链流程的智能化等。

完善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全面连接。2017年,钢铁企业持续夯实生产过程信息化基础,加强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完善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全面连接,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广阔的创新空间。宝武集团完成主要信息化系统对接。宝信软件保障宝钢股份多个大型信息化升级改造项目顺利上线;采购供应链系统(PSCS)、配套采购数据仓库及欧冶采购协同功能正式切换上线,满足了宝钢股份多基地协同及供应链高效协同的需求。鞍钢集团加强信息化基础资源的统一管理能力,对集团层面现有信息系统进行优化改造,扩展系统覆盖范围,进一步打通与其他相关系统之间的工作流和数据流;重点围绕人力资源、财务、客商建立共享平台;建成炼钢大数据分析平台,构建分析预测模型,进一步实现炼钢生产智能化。马钢集团统一构建集团层面财务管控信息平台,同时逐步推进集团非钢产业板块及其他分子公司信息系统建设。山钢集团山钢股份持续推进以ERP系统、PMO“作战室”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精益管理工作全面深化;开发了智慧物流系统,成功构建了采购运输库存一体化物流管理平台,与ERP、计量等系统数据接口,实现了港口信息的实时传递、与订单的自匹配、路局信息的定时自动采集。三钢完善集团本部信息系统,建设设备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系统、烧结新料场MES和EMS系统等项目的配套。包钢在股份公司范围内全面推行ERP系统建设,新建检验MES系统,对无缝、中厚板的MES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并打通稀土、矿业、物流、金融等板块的网络障碍,整体规划和搭建集团公司的网络平台。

规范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组织保障。钢铁行业积极参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贯标工作,已经开展管理体系贯标的钢铁企业达178家,同比增加33家,其中达到国家级贯标试点的企业为87家,同比增加18家,通过贯标评定的企业为59家,同比增加20家。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2017年,大部分钢铁企业由决策层领导亲自主管信息化工作,88.1%的企业专设职能管理部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全年信息化总投入约57亿元,其中管理信息化投入占20.7%,自动化投入占54.7%,管理信息化运维投入占10.5%,自动化运维投入占14.1%;在系统硬件方面,在用计算机总数约23万套,大中型服务器为1500余套,PC服务器约7600套,工作终端约22万套,独立存储设备约3600套,网络交换机约3万套;近90%企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ORACLE;89%的企业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已建立,其中73.8%的企业生产线MES覆盖率达到70%以上;88.7%的企业建设了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其中90%以上的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对煤气、氧气、氮气、水和电进行管理,但仅17%的企业对油实现了管理;企业基本实现了能源数据传输和实时监视,系统多为在线运行,占81%;在统计企业中,所有企业均拥有环保监测系统,系统功能主要集中在数据采集、环保监视、数据报警和环保信息发布;在信息安全方面,近半数企业采用了数据加密传输,7成以上企业的服务器端有入侵检测、网络边界防护以及对网络出口安全审计,80%以上的企业划分了不同安全级别的网络区域,90%以上的企业都对(设备)网络准入进行了管控;在数据管理方面,物理集中首次由以往的区域集中转为以统一集中为主,占比为47.5%;数据库管理仍以数据库各自独立和数据库区域集中管理为主,占80.3%;在数据应用方面,约51%的企业实现了公司的统一应用架构并按区域集中管理;在容灾备份方面,45%的企业做到了同城异地容灾,但做到远程异地容灾的企业仍不足1成。

2.石油石化行业

(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2017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积极落实国家信息化战略要求,聚焦提质增效升级,强化信息化“六统一”管理,以“智能制造”和“互联网+”为主攻方向,按照“统筹推进、融合发展,集成共享、协同智能”工作方针,全面推进信息化“421工程”建设,大力实施“深化应用创新创效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强化两化融合管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定期召开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完善了由信息化领导小组审议年度计划和费用预算的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了信息化计划管理流程。完善了信息化管理制度,制修订了信息化项目计划与立项管理办法、互联网出口管理办法等11项制度。印发了《深化应用创新创效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7—2018)》等文件,通过扎实推进计划实施,涌现出胜利油田、镇海炼化、齐鲁石化、广东石油等一批深化应用典型企业,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组织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胜利油田、燕山石化等4家企业通过了贯标认定,全公司贯标企业累计达到42家。

推进智能制造。中国石化完成了智能工厂2.0版方案设计,成功研发了智能制造工业云平台——石化智云(ProMACE),开创了“平台+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应用新模式。推进炼化企业智能工厂建设,按照新方案、新模式在镇海炼化、茂名石化等试点企业和中科炼化等7家推广企业开展了实施工作。4家智能工厂试点企业持续加强深化应用,促进了生产优化、效益提升。研发了智能化管线管理系统2.0版并推广应用,实现了对1.5万余处风险隐患的分类分级管理,支撑了“总部—企业—现场”三级立体应急响应,提高了管线运行管理和风险隐患监管水平,在防范处置2017年“10•11”川气东送湖北恩施段、“10•19”江汉油田建万输气管道等地质灾害和外力破坏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智能油气田建设前期基础工作稳步开展,完成了云平台技术架构、业务架构和数据架构设计,启动了油气藏—井—管网一体化模型构建、智能调配生产、设备故障诊断与预测等智能化应用技术研究。

打造“互联网+”新业态。工业品采购电商平台“易派客”新增国际服务(英文站)功能,增加了定制采购、服务指数评价等业务,持续强化推广应用,平台年交易额突破了1300亿元。化工品销售电商平台——石化e贸自2016年6月推广上线以来,发展迅速,实现了集团内部上下游一体化、生产运营销售一体化、物流资金流一体化,平台拥有5869家客户,其中纯电商客户为542家,2017年全年实现网上现货和竞拍交易量51万吨,实现成交量的快速增长。统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加强推广应用。完成了95388统一客服应用建设,实现了加油卡、化工品销售、润滑油、易派客等客户服务统一受理;完成了化工销售、炼油销售CRM系统建设,生成销售订单近110万条;油品销售CRM完成系统部署,并与微信、App、网厅、电子券等前端入口实现互联互通,通过CRM系统开展了全系统的“油非”互促活动。

四大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①经营管理平台推进集中集成、一体化共享服务。炼化工程公司ERP在境内11家单位全面推广上线,在线管理项目达9175个,实现了炼化工程业务管理全覆盖;石油工程公司完成了ERP模板建设并完成了本部机关和5家试点企业实施上线。股份公司通过ERP大集中上线“回头看”,解决跨系统集成共享、跨模块业务协同等应用问题479个,总结提炼了典型应用方案并进行了推广,实现了流程优化、效率提升。②生产营运平台继续推进数字化建设和升级改造。总部生产营运指挥系统升级改造后,综合监控了上中下游重点探井、炼化装置、加油(气)站等近6万类生产数据、20余万路现场视频,实现了日常监控、预测预警、应急指挥、综合展示等多种应用,支持了跨板块业务协同、资源优化配置及异常预警分析,为总部及时掌握生产动态、统筹调度、应急指挥提供了重要支撑。③客户服务平台加强了线上营销融合应用和电子商务建设。油品销售企业通过统一微信营销平台,实现了销售线上线下良性互动,改善了客户消费体验。初步搭建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基础平台,完成了一体化现代物流系统整体设计。④技术支撑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提升了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推进数据中心建设,完善了沙河数据中心技术方案,完成了ERP大集中等10个应用系统灾备建设;初步建成了从总部、区域中心到企业的一体化石化私有云,规模达56000多核CPU、8PB存储,支撑了300多个应用的平稳运行。

(2)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201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大力推进“共享中国石油”建设,完成ERP应用集成、油气生产物联网、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20个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先进控制与优化应用系统等9个项目实施,新启动电子销售系统等14个项目,各业务领域信息系统应用持续深入,信息化对集团公司改革创新、稳健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

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ERP应用集成建设全面完成,在总部相关部门和140家成员企业上线运行。搭建了ERP2.0、系统集成、决策支持和用户访问4个平台,实现了与65个集团公司统建信息系统、126个企事业单位自建信息系统集成应用;物联网系统进一步扩展实施,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在各油气田企业搭建统一平台,在6家油气田企业示范应用,工程技术物联网系统成为钻探企业的生产工具,炼油与化工物联网系统完成试点实施,装备制造物联网系统在试点单位上线运行;云技术平台应用持续完善,扩展云计算资源池,形成3200台服务器、11PB存储云服务能力,供给2.3万个虚拟机、54个信息系统部署在云平台上运行,云资源共享中心运行模式初步形成。

在信息系统应用方面,中国石油积极推进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大幅度提髙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效益。在勘探与生产领域,信息系统为勘探开发研究项目提供数据支持,实现了油气水井全生命周期的生产数据管理,规范、优化了采油与地面工程业务流程,实现了在线设计、在线审批;在炼油与化工领域,信息系统有效管理炼化企业生产装置能耗、计量、质检等业务,持续提升装置平稳运行水平,有力支持生产优化和效益测算,各炼化企业通过系统优化全年增效11.6亿元;在油品销售领域,进一步提升从加油站、地市公司、省公司到总部各层级业务管理和资金管控能力,不断丰富互联网营销手段和支付方式,有效支持从普惠营销向精准营销、从被动坐商向主动行商的变革,全面实现一、二次物流紧密衔接和整体优化;在天然气销售领域,新增了支付宝、微信等线上缴费渠道,促进了天然气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在管道领域,实现了信息系统与陕京四线、中缅原油管道等新投产管线同步上线;在海外勘探开发领域,实现了勘探开发生产作业和地面工程等业务的统一平台管理;在工程技术领域,支持物探、钻井、录井、测井等业务管理,集中管理各类工程技术作业,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工程建设领域,支持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提高了业务协同能力,降低了项目成本;在贸易领域,统一管理原油、成品油、天然气、化工品贸易及海运业务,提高了市场研判及业务开拓能力;在金融领域,实现了直销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远程银行等电子渠道,丰富了金融产品,提升了客户服务能力;在办公管理方面,持续推进电子公文、信息门户、视频会议、电子邮件和移动平台等系统的深化应用,大幅度提升了日常办公和信息传递效率。

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石油网络带宽达到315GB,10座卫星主站、884座卫星小站、17个VPN接入点运行稳定,形成了有线无线相结合、多种接入方式互补的立体网络系统。昌平、勘探院、吉林和克拉玛依4个集团公司级数据中心累计部署机柜4361个、硬件设备1.2万台套。信息安全运行中心有效检测信息安全威胁和攻击,快速规范处理安全事件,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在合规性、安全性、效率等方面均得到有效提升。持续完善技术标准体系,2017年制定企业信息标准6项、行业标准1项,修订企业信息标准16项,复审企业信息标准22项。

在信息系统维护方面,15支内部支持队伍2017年解决系统运维事件85万个,提升系统功能7000余个,实现从信息系统业务受理到服务质量监控的全过程管理。有关部门、专业公司及运行维护队伍定期组织信息系统应急演练,参与人数达5300人次。

(3)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始终坚持“业务驱动、IT引领”的信息化工作方针,围绕“推动互联共享、加快两化融合、促进数字转型”的总基调,在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促进信息化应用、推进“互联网+”和统筹海外资源布局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中国海油持续推动网络安全综合治理、风险评估、安全监测和终端安全管理,有效提升了网络安全运行保障能力,实现了网络安全零事故,圆满完成了“党的十九大”网络安全保障任务;此外,还有效应对了全球勒索病毒大爆发,实现了核心系统零感染。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中国海油深入贯彻落实“十三五”信息化规划,完成北京、天津、上海、迪拜和新加坡5个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云部署,初步形成“集约化、一体化、全球化”的海油云布局。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完成燕郊灾备中心搬迁及北七家数据中心启用,“两地三中心”的灾备体系全面运行;依托区域数据中心,将各地区分散机房有效整合至绿色、安全、高效、智能的集团数据中心。中国海油智能油田试点项目生产作业协同指挥平台二期、生产优化辅助决策系统、勘探协同研究环境等重点项目陆续上线运行;油气集输辅助系统、勘探知识库等项目按计划稳步推进;勘探开发一体化数据整合和数据中心建设(A2)推广实施工作全面展开,勘探投资优化组合系统初步建成,主要工程设施数字化工作持续推进、数字化率超过50%。

促进信息化应用。中国海油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生产经营管理深度融合,信息化价值日益凸显。易ERP推广实施工作全面启动,远程物流管理实现对渤海油田的全面覆盖;采办系统通过国家信息技术安全中心认证;合同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与采办系统、SAP系统的集成打通了业务和合同的管理链条;“海学”在线学习平台正式上线,实现了员工自主化、碎片化、移动化学习;公司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第一阶段于2017年7月上线试运行,完成了将原有6个异构系统开发整合到一个系统的项目目标;完成了财务共享中心系统总体方案设计,资金管理平台在需求分析充分的基础上正加速推进。

推进“互联网+”。中国海油作为首批央企电商联盟成员单位,截至2017年年底,拥有电商平台商铺12家,注册认证用户数为470家,结算金额达28亿元。海油一卡通持续推广,完成核心系统整体迁移和网络改造,快速上线海油卡销售业务迫切需要的微信公众号、智能支付终端、客户群组管理等一批新功能。截至2017年年底,零管系统覆盖630座加油加气站,发行海油卡123万张。持续打造海油移动平台,移动应用开发管理平台完成对接入系统集中管理监控12个功能点的开发,上线51个移动端应用,完成18套业务系统移动化接入和上线,实现集团各业务系统应用的快速移动化、便捷安全审批和资讯查询。

统筹海外资源布局。中国海油统筹布局海外信息化建设,完善和推进海外信息技术共享服务支持体系的实施和落地。在亚太区域(APAC)H共享支持中心平稳运行基础上,落成并启用欧洲、中东及非洲区域(EMEA)支持中心和面向中东地区的呼叫中心服务;完成亚太区域中心云计算平台构建,开展美洲区域(NCSA)IT共享支持中心规划设计以及启动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尼克森公司IT预算体系;推动集团全球软硬件协议谈判与签订工作,完成与SAP和ORACLE软件全球协议的签署,从而使得海外IT共享服务支持能力稳步提升,更好地满足了公司增强海外管控对信息技术手段的要求。

3.煤炭行业

2017年,煤炭行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取得了新的进展。

智能化生产成为煤炭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核心并取得重要进展。智能化生产已不仅限于传统的智能矿山建设,而且已延伸到智能化选煤厂、智能煤化工厂、智能煤机制造厂等各个领域。在煤矿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行业已建成“有人巡视、无人值守”的智能化开采工作面70多个,建成了神东、黄陵矿区智能化开采矿井群;在煤化工方面,神华宁煤百万吨级烯烃、中煤鄂尔多斯能化、中煤陕西榆林能化等均打造成了全流程数字化、信息化的智能工厂;在选煤方面,平煤神马、淮北矿业等实现了管控一体化的智能化选煤厂改造,大幅缩减了人员,提高了效益;在煤机制造方面,中煤北京煤机已利用机器人制造煤机产品。

煤炭企业与新技术企业跨界融合创造新业态,两化融合进入新境界。传统煤炭企业主动“触网”转型,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应用平台和市场平台,改造传统模式,发展新型业务,成为产业互联网的主力军。互联网企业积极进入产业互联网领域,以自身核心技术和产品为中心着力构建生态系统。例如,山西阳煤集团与百度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充分利用百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与阳煤煤炭开采、煤化工生产、大宗物流管理能力,开展合作,共同推进煤炭行业智能化生产、管理及技术、商业生态的完善;神华集团与360联合设立清洁能源大数据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与360、中电智云等合作推进河南工控信息安全和云数据中心建设;徐矿集团与华为公司等合作建设淮海大数据中心等。

煤炭企业管理系统加速向云端迁移。主要大型煤炭集团纷纷搭建私有云平台,建设采用融合计算、网络、存储等模块的云计算技术,通过虚拟化方式重新构建数据中心的业务系统和网络资源池,将CRM、SCM、ERP、MES等运营管理系统向云端迁移,基于云端数据开展设备管理、运营优化等,为实施开展大数据应用奠定了基础。例如,开滦集团构建的智慧云平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总投资550万元,年节约资金可达200余万元。

煤炭企业探索出“互联网+煤炭”发展新模式。一方面,煤炭电商平台以及煤炭供应链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煤炭交易流通方式。煤炭电商平台不仅交易规模快速增长、交易品种丰富多元,而且正在整合整个煤炭供应链体系。例如,天地科技从煤机装备的备品备件在线交易入手,逐步建立煤机装备产业链产品的全过程在线交易平台和煤机装备在线远程故障诊断云服务平台,构建涵盖煤机装备电子交易和物流配送、金融租赁、设计选型、成套分析、故障诊断、维修等煤机装备供应链全过程解决方案,实现新业务模式体系。另一方面,煤炭企业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通过“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良性互动,逐步探索出“双创”、生产服务转型等新模式。例如,陕煤集团打造了创客平台、电商交易平台和“煤亮子”生产综合服务平台等三大“互联网+”平台。

4.建材行业

2017年,建材行业持续推进智能制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成立建材行业智能制造推进联盟,搭建政产学研用交流与合作平台,在提升建材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信息化重点项目继续推进。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牵头组织的《基于产业链协同的预制装配式构件智能制造管理平台标准与试验验证平台建设》、巨石集团九江有限公司的《高强度高模量玻纤材料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中建材(宜兴)新能源有限公司的《超薄光伏玻璃基板材料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和浙江伟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管道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列入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贵州兴达兴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的《高性能混凝土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的《高性能混凝土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年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试点示范应用项目。建材行业智能制造水平提升路径及措施研究工作有序推进,《面向建材行业的智能工厂通用模型研究与试验验证平台建设》项目取得了阶段性建设成果;继续开展水泥行业基于在线监控的管控集成试点项目,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和整体提升。

在建材企业应用业务系统建设方面,组织实施了《建材工业企业协同创新服务系统建设》项目,将提升建材行业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推动行业的数据融合,逐步实现大数据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应用,推动企业的网络化和智能化,促进建材企业的转型升级;《建材中小企业云应用信息化建设》项目将加快推动建材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创新信息化服务生态体系,深化互联网在建材行业的应用。

(二)消费品工业

1.轻工行业

信息化对轻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建设集“智慧制造、智慧产品、智慧运营、智慧生活”于一体的“智慧轻工”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轻工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批信息化水平较高的智能产品快速发展,智能电饭煲、智能马桶盖等新型智能产品不断涌现,家电、家居产品智能化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轻工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对提升制造水平形成重要支撑。在家电行业,海尔、美的、老板电器等企业基本上实现了生产的标准化、模块化和定制化,可实时、同步响应全球用户需求;在家具行业,大信厨房、金牌橱柜、美克家居等企业围绕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打造了自动化、批量化和定制化的新型模式;在乳品行业,伊利集团、蒙牛集团等企业基本实现了从原料到设备的全过程安全追踪,增强了质量控制和安全保障能力;在白酒行业,劲牌公司、迎驾贡酒等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工艺的优化,较好地解决了传统酿酒方法高能耗、高污染问题,使传统白酒生产步入了绿色发展的轨道。智能制造在大幅度提高生产水平的同时,极大降低了人工成本,进而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海尔、美的、格力等轻工企业建成了近20家无人工厂,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制造水平。

轻工企业两化融合管理工作不断推进。近4年来,50多家企业被列入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单位,30多个轻工企业的项目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0多个轻工企业项目列入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支持专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面向国内136家重点轻工企业进行了两化融合评估,结果显示,轻工业两化融合目前处于集成提升阶段,大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明显高于中小型企业,饮料、照明、酒业、家用电器、钟表等企业两化融合程度较高。

2.纺织行业

纺织行业信息化基础环境进一步完善。《纺织工业“十三五”科技进步纲要》《建设纺织强国纲要》等行业规划进入中期评估,纺织行业信息化领域规划指标提前完成;《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发布,围绕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应用和发展需求,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为重点,提出五项具体目标和十项重点任务;中国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联盟正式成立,旨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纺织工业深度融合,加快工业互联网在纺织行业的创新应用,促进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服装行业率先启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团体标准研制;《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服务系统建设》项目完成立项,纺织行业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向商贸流通领域扩展。

加快推动纺织工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发展。以《纺织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研究与试验验证平台》项目为依托,通过对纺织行业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的深入研究,《纺纱智能车间关键技术研究报告》提出了纺纱智能车间的总体框架和关键技术方案,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围绕“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纺织智能制造技术和标准体系。纺织行业智能制造优秀解决方案发布,康平纳集团的智能绿色印染生产解决方案等10项解决方案入选首批纺织行业智能制造优秀解决方案。

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模式、新业态成为纺织行业增长的新动能,企业运营模式不断创新变革。随着服装大规模定制技术逐步成熟,电子商务驱动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按需制造等新型商务模式应运而生,纺织行业正在从传统制造业向制造服务化升级发展;大型企业积极建设云平台,为客户提供设备远程运维、企业运营管理、设备运行监控和生命周期分析等方面的云服务;基于“SaaS”模式的云服务平台也在江苏、浙江、广东一带的纺织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仅在常熟的男装专业市场,“SaaS”模式的共有云平台就服务于3800多家中小企业和商户,纺织行业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应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慧城市、新零售等概念和应用的不断兴起和创新发展,传统专业市场加速向“智慧型市场”转型成为新趋势。

(三)其他领域

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快速发展。2017年,全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占比重逐年提高,特别是与智能制造密切相关的自动化仪器仪表、数控机床、高档轴承等产品发展势头良好,提供智能装备的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工业机器人保持产销两旺,2017年产量突破14万台,市场规模约占全球1/3,连续5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初步建成,多种智能制造新模式在汽车、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等领域推广应用。

“十三五”以来,机械行业在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项目中的占比达到46%,基础机械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达到2.5万小时以上,整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达到1200小时以上,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不断接近。智能制造已成为机械工业调结构、转方式、换动能的重要引擎。

汽车电子行业飞速发展。近年来,汽车电子广泛应用于汽车各个领域,从刚开始的发动机燃油电子控制、电子点火技术到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汽车电子的价值占比不断攀升,甚至可高达整车成本的48%以上。2017年,汽车电子行业加快并购整合,行业迎来竞合时代。2017年是中国无人驾驶取得良好成绩的一年,百度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驶上北京五环路;长安汽车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从重庆驶到北京;无人驾驶公交使用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阿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系统”,已进入试运行阶段。随着无人驾驶、车联网(V2X)等这些新产品和新功能层出不穷,AI芯片、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新型MEMS等技术飞速发展,让汽车与外界互联互通,汽车本身正在朝着高度协同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方向飞速发展,整个产业正在快速地重构,国内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快速扩张。2017年我国汽车电子行业规模达838亿美元,同比增长14.5%。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一)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

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现代农业作为11项重点任务之一进行部署。2016年5月,农业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等8部门印发了《“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了11项主要任务,力争到2018年农业在线化、数据化取得明显进展,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基本实现,生产智能化和经营网络化迈上新台阶。2016年9月,农业部印发《“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为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全面深度融合进行了顶层设计。

2017年11月9—12日,农业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在江苏省苏州市共同主办了首届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该博览会深入展示了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农村创业创新的最新实践成果,交流了新技术、新模式,研究探讨了产业发展方向,凝聚众智众力,推动农业农村“双新双创”深入发展。据统计,本届博览会各类参展单位达1038个、参展省份达31个,共吸引56000余人次参观,汇聚了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新农民等各方面代表人士,签约和意向合同金额超过350亿元。博览会同期举办了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大会、全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交流会、中国农村创业创新论坛、全国农民手机达人大赛、全国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总决赛)5场重大活动,以及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高峰论坛、美丽乡村和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高峰论坛等5场企业论坛和农业农村信息化成果发布、中国农业品牌创新联盟成立仪式等36场推介活动,博览会期间还专门举办了5个省份特色农产品推介和产销对接活动。

(二)推广农业物联网应用

农业物联网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积极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物联网更好地促进生产、走进生活、造福百姓。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集成电路、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方面赶上和引领世界产业发展。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物联网发展,各有关部门也纷纷将物联网应用作为行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以支持,为农业物联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农业农村部深入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探索农业物联网发展路径和应用模式,为全国范围推广应用积累经验;继续支持天津、上海、安徽开展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加强对北京、黑龙江农垦、江苏、内蒙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施的指导。2017年新增吉林、江苏2个试点省,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支持其开展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4月组织召开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研讨会,总结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的工作进展和经验,研讨新增省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方案,细化工作任务;进一步开展农业物联网标准研究工作,明确农业物联网标准工作的主要任务;12月11—12日在江西抚州召开全国农业物联网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会上集中推介了生猪、蟹、鸡、渔业养殖和叶菜、棉花、水稻、玉米种植物联网应用推广模式。

(三)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农业农村部会同商务部发布了《关于深化农商协作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通知》,以农产品电商出村工程为重点,探索农产品电商上行模式,推动农产品电商上行。在总结10个省份试点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试点要求,继续支持10个省份重点在电商模式、标准体系、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加强试点探索,积极协调推动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大力加强分拣包装、仓储加工、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在2017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峰会上举办农业电子商务分论坛。在首届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上,组织电商企业展区,举办系列电商企业论坛。推动与京东电商平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合作,组织电商平台开展系列产销对接活动。组织编制《中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6》,开展《生鲜电商农产品追溯监管体系的构建》《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分品种模式构建》等基础性研究。积极筹备在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下成立农业电子商务委员会,加强农业电商的行业管理和组织协调。农业农村部组织农垦企业与大型电商平台进行对接,开设“中国农垦旗舰店”。

据商务部(农村大数据中心)开展的大数据分析显示,2017年全国农村实现网络零售额12448.8亿元,同比增长39.1%。截至2017年年底,农村网店达985.6万家,较2016年年底(816.3万家)增加169.3万家,增长20.7%,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800万。在农村网络零售额中,实物类产品网络零售额占62.9%,达7826.6亿元,同比增长35.1%。在实物类产品中,网络零售额居前3位的依次为服装鞋包、家装家饰、食品保健,分别实现零售额1600.3亿元、1129.5亿元、103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5%、6.4%、61.0%。分区域看,2017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农村分别实现网络零售额7904.5亿元、2562.1亿元、1700.5亿元、28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4%、46.2%、55.4%、60.9%。其中,东部农村网络零售额占比达到63.5%,优势依然明显;中西部及东北部农村网络零售额合计为4544.4亿元,同比增长50.4%,高出东部农村增速17.0个百分点。2017年,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实现网络零售额1207.9亿元,同比增长52.1%,高出农村增速13.0个百分点。

(四)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

农业现代化与信息经济形成了历史性交汇,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正在全面、深入地与农业产业渗透融合,成为引领和驱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的新引擎,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产生全方位的深刻影响。

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实施办法》《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团队建设与管理试行办法》《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农产品供需分析月报制度实施方案》,每月定时、定点发布中国玉米、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5个品种的农产品供需平衡表;印发了《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启动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工作,在北京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生猪等8种重要农产品的大数据试点工作,从涉农数据共享、单品种大数据建设、市场化建设运营机制、大数据应用等方面,探索发展大数据的机制和模式。

(五)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信息进村入户是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搭建了信息化的桥梁,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4年以来,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安排,农业部启动实施了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信息进村入户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信息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打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为着力点,通过在所有行政村建设益农信息社,统筹农业公益服务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两类资源,着力构建“政府、服务商、运营商”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2017年,在3年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在10个省份开展整省推进示范,财政部安排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予以支持。2017年3月,在北京召开信息进村入户工作整省推进示范工作布置会,研究部署2017年整省推进示范的重点工作任务,并指导10个示范省农业部门签订了《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示范工作目标责任书》。2017年7月,分组赴10个省份推进示范省份进行集中调研督导。从调研督导情况看,10个省份按照中央一号文件部署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强化资金投入,明确目标责任,完善制度规范和风险防控措施,整省推进示范取得明显成效,为全国全面实施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2017年11月10日在苏州市召开全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交流会,会上发布了益农信息社百佳案例,部分省份交流了各自的先进做法和典型模式。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国共建成运营16.9万个益农信息社,累计培训村级信息员53.6万人次,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服务7960万人次,开展便民服务2.33亿人次,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67亿元。

信息进村入户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基本建成,市场化运营机制初步形成,服务内容和手段不断丰富,涌现出一批好的典型和模式。一是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信息进村入户将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政务集聚到益农信息社,在试点工作中,村级信息员和农民群众普遍反映,信息进村入户就是好,能够把世界带到村里,把村子推向世界,还可以让农民“买世界、卖世界”。二是帮助企业拓展农村市场。信息进村入户为企业提供了开拓农村市场的大平台,共创“政府得民心、企业能盈利、农民享实惠”的发展格局。三是提升政府部门管理和服务能力。信息进村入户不仅可以使党的农村政策迅速送到千家万户,而且可以快速了解掌握农情、灾情、市场行情和社情民意,还可以改进政府部门的服务方式、拓宽服务范围、畅通服务渠道。

12316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成果显著。近年来,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性服务专用号码12316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成长,发展方式从电话、电脑、电视“三电合一”的单一服务模式升级为集电话、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站、手机短彩信、“两微一端”等于一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媒体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服务领域由原来仅限于农业生产技术、政策、市场拓展到生产、生活、医疗卫生、教育文化、金融法律、就业等方方面面;承载内容由原来农业系统的单项工作发展为优化配置资源、全面服务“三农”的大型平台载体。2017年,12316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了各业务系统的改造升级与深度应用,12316短彩信平台服务对象达40多万人,向广大农户与“三农”工作管理人员发送短彩信共计近3000万条,强化了有关工作的宣传推介,推进了全国资源共建共享和统筹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工作。2017年3月,组织开展了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周活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不少地市、县区相继启动了培训活动,形成了上下联动、政企合作、同心为民的培训格局;组织编写了《农民手机应用(精编版)》教材和《手机助农十招》口袋书,利用微信平台“小程序”研发了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平台;组织15家企业及有关培训机构,在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范各庄村、四川省宜宾市高县庆符镇骆家村、河南省偃师市大口镇山张村等地举办了11场专场培训活动,其中9场实现了网络同步直播。据监测,培训周期间有410.3万人观看网络直播、登录平台学习和参与网上活动。2017年11月9日,在首届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期间举办了全国农民手机达人大赛,来自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00位新农民代表参加大赛,最终决出了3位新农民手机达人。整个比赛过程通过“两微多端一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和农视网全程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过10万人。

(六)持续优化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

一是互联网普及率稳中有升。为缩小互联网开发应用带来的城乡“数字鸿沟”,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农业农村的互联网接入建设力度。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7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比2016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其中,农村网民占比为27.0%,规模为2.09亿人,较2016年年底增加793万人,增幅为4.0%。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线下手机支付加速向农村地区网民渗透,农村地区网民使用线下手机支付的比例已由2016年年底的31.7%提升至47.1%。总体而言,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稳中有升,但相较于城镇地区71.0%的互联网普及率,仍存在23.9个百分点的差距。

二是农业网站数量稳定,质量不断提升。网站是农业信息化的堡垒,是农业信息化的门户,是政府服务联系农业农村的桥梁。在中国农业信息化过程中,网站的建设经历了一个起步、缓慢发展、快速发展和稳定发展的过程。目前,农业网站的数量呈现稳中有升的状态,进入了发展新常态。目前我国涉农网站总数有40000多个,其中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的网站有4000多个。除了传统的门户网站,现在大数据服务平台、农业物联网平台、农村商务网站等成为农业网站的新形式。移动互联成为农业信息化的主渠道。农业网站的分布符合行业价值链的“U型曲线”:网站数量与地区经济总量正相关,网站与农业部门的经济效益正相关。国家行政部门级别越高,网站的规模与质量越高;农业企业的效益越好,网站的规模与质量越高。在农业网站数量质量稳定提升的同时,面向农业生产服务的网站数量和服务形式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是网络安全基础不断夯实。2017年5月17日至18日在重庆组织召开农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培训班,来自各省农业部门、部机关司局、直属事业单位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有关负责同志共180人参加了培训。为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法》普法宣传,编制了《〈网络安全法〉宣传册》《〈网络安全法〉有关规定一览表》和H5版本的《网络安全法介绍》,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网络安全有关规定,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制定印发了《农业部党组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农业部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农业部系统网站管理暂行办法》《农业部直属单位网站页面设计规范》,研究完善了《农业部网络安全信息通报工作管理办法》。组织开展2017年部系统网络安全等保定级工作,目前信息系统已基本实现等保定级。继续开展33个重要信息系统渗透测试和整改工作,提高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加强信息通报和对临时突发事件的处理,对全国两会和“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的网络安全信息进行通报,对勒索病毒、农民杂志社网站被黑等一系列临时突发事件进行防护应对,确保农业农村部信息系统和个人电脑平稳运行。成立网站整合专项工作小组,推进部系统网站整合,目前各单位已基本完成整合目标,新版门户网站已定稿,正进入开发阶段。完成软件正版化、电子邮件服务器安全专项整治等相关工作。

四是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持续发力。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按照中央决策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农业农村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截至2017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2.09亿人,较2016年年底增加了793万人,增幅为4.0%,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35.4%。农民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了从传统的单一的生产者向生产经营主体的转变,懂生产、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正在壮大。搭乘信息化的快车,“互联网+”已经成为强农惠农的一条途径,特别是农业电子商务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已经显现。

【服务业信息化】

(一)金融行业

2017年,金融信息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金融行业深度融合,金融行业信息化市场规模达到1864.2亿元,同比增长7.82%。信息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提升了整个行业的数据分析能力、清结算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运维保障能力,同时,也加速了行业在服务理念、经营模式等方面的转型升级。

(1)银行业。

中国人民银行信息化建设优化发展,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运行能力得到提升。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分布式架构、“双活”系统试点,稳妥推进系统架构优化调整,提高业务连续性保障能力;完成省级数据中心基础环境“云”化工程,降低系统运行风险;推进第二代国库信息处理系统、全国集中银行账户管理系统、会计综合业务系统等重要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央行履职能力;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体系;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初步实现部委间数据共享使用;推进中国人民银行省级数据中心重要网络设备升级替换,完成广域网带宽扩容;完成金融城域网与支付系统城市处理中心网络结构优化,升级网管监控系统;推广部署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系统;用时1分50秒完成支付清算系统国家处理中心(NPC)异地灾备切换。

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产品推陈出新。中国建设银行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成功上线,依托建行公有云,面向个人、企业、政府等不同用户群体打造“监管分析”+“市场交易”的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中国农业银行推出“惠农e通”平台,为涉农生产企业、县域批发商、农村超市、农户等“三农”客户提供进销存管理、线上线下一体化支付结算、普惠金融、网络融资“四位一体”的“电商+金融”综合服务解决方案;交通银行首推手机信用卡,通过去卡介质、发卡用卡全流程重塑及体验再造,为信用卡发展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为信用卡行业创造了新的服务标准和要求。

(2)证券期货业。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2017年,证券期货业先后成立了行业信息安全联合试验室、行业标准和编码中心、行业数据备份中心,搭建了证联网、行业估值云、数据交换云、视频开户云、行情云和公民身份认证云等一系列行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极大地降低了行业信息技术成本,提升了行业整体自主可控能力。

行业核心机构信息技术自主可控能力明显提高。市场核心机构的交易、结算等重要信息系统实现了完全自主开发,拥有源代码所有权,并自主保存源代码,增强了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的自主可控能力。稳步推进国产密码算法在网上证券系统的应用试点。截至2017年年底,试点单位经过国产密码算法改造的网上证券客户端下载量合计372万户,每天平均完成50万笔交易,整体运行平稳有序,试点单位未发生因国产密码改造引发的网络安全事件,未收到客户投诉。

完成一批交易所信息系统上线及升级工作。上海证券交易所完成了大数据平台暨新监察系统技术咨询项目与大数据平台建设一期工作;深圳证券交易所金融云平台部署了9个云计算中心,物理服务器达到4000台,整个平台实现统一管理;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完成新一代在线业务平台建设上线,完成沪市第三代批处理平台(一期)项目、第二代在线业务受理系统等建设工作;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组织开展了监控系统同城系统级备份系统建设;大连商品交易所积极推进7期核心交易系统建设;郑州商品交易所对第5期交易系统进行了优化完善,持续推进第6期交易系统建设和结算系统的开发测试;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有序推进新一代业务系统建设;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公司完成新盛灾备系统建设。

(3)保险业。

互联网保险发展呈现新特点。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增长放缓,2017年互联网保费收入为1835.6亿元,同比下降21.83%;互联网保费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互联网车险保费收入为307.19亿元,同比下降23%,非车险保费收入占比从20.58%上升到37.75%;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机构继续增加,2017年上半年,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机构增加12家,总数达到129家;互联网保险消费投诉逐渐增多,2017年保险系统共接到互联网保险投诉4303件,比2016年增长63.05%。

新技术应用推进保险产品、服务创新。中国平安上线“智能保险云”产品,首次推出“智能认证”“智能闪赔”两大产品;中国人寿全面启动了以客户为中心,以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特征的“新一代”核心业务处理系统建设,推出“快e赔”“理赔和理赔直付服务”,推出国寿e店、e宝两个移动互联网平台和140余项应用产品;中国太保原创打造业内首款智能保险顾问“阿尔法保险”。“阿尔法保险”以家庭为单位,从家庭风险防御能力的5个维度建模,为不同家庭测算家庭风险防御能力指数,并与全国用户进行比对,提供家庭理想保险建议。

(二)交通行业

(1)公路、水路运输业。

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智慧交通”发展方向。编制《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总体技术方案》,形成以“五大功能、六个统一”为核心的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推进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建设;印发《推进智慧交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明确基础设施智能化、生产组织智能化、运输服务智能化、决策监管智能化4个方面12项任务,为推进智慧交通发展指明了方向;编制印发《智慧交通让出行更便捷行动方案(2017—2020年)》,促进“互联网+”便捷交通发展。

“综合交通出行大数据开放云平台”覆盖范围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基本实现了开放共享。已接入25个交通运输主管部门、41家互联网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开放数据112项,开放数据服务接口26个,覆盖地面公交、出租汽车、民航、水运、轨道交通等16类,平台访问次数超过24万次。

“互联网+便捷交通”方便民众出行。截至2017年,全国交通一卡通已实现190个地级以上城市互联互通,使用互通卡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乘坐公交、地铁。全国范围内已经累计发行互联互通卡1300万张,覆盖全国1.6万条公交线路及47条轨道线路;全国ETC用户突破5900万人。

(2)铁路运输业。

2017年,国家铁路局成立国家铁路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加强对铁路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同时,有序推进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工程(一期)国家铁路局建设项目,完成项目建设招标工作;召开局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暨安监一期项目实施动员会,研究部署安监一期建设工作;完成国家铁路局基础设施改造,两网融合顺利完成,地区铁路监督管理局网络改造和接入有序推进;安监一期的相关规章制度、标准规范建立发布;主体应用安全监管、运输监管、设备监管、工程监管、应急管理、驾驶员资格等项目均已完成可演示原型。

(三)旅游业

新媒体应用助力旅游业宣传推广。2017年,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共发布信息35144条。其中,发布政务信息5840条、行业动态5014条、地方新闻14176条、专题专栏6289条,回应关切类信息114条、英文信息1089条、视频类及其他信息2622条,策划制作网络新闻专题22个,内容涵盖全域旅游、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大会、“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中国旅游”官方微博共发布信息3610篇,文章总阅读量累计超6000万人次。除此之外,配合国家旅游局重点工作,利用微博开设话题42个,发起微博投票调查5次,策划组织微博线上线下活动9次。

中国旅游舆情监测系统上线运营。该系统监测范围覆盖国内5万多个新闻媒体网站、300多个App、12亿个新浪微博账号、2200万个百度贴吧、1300份平面媒体电子版、2000万个网址、2000万个微信公众号。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旅游舆情制作舆情日报300多份、重点和月度舆情报告40余份,第一时间发布重大涉旅舆情,对“游客踢坏钟乳石”“台湾旅行团在滇交通事故”“冰岛旅游事故”等重大旅游事件进行了数据分析和话题挖掘。

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稳步运营。截至2017年年底,初步形成平台运维技术和管理构架,实现全国超3000家A级景区视频接入,其中,5A级景区基本实现全覆盖,4A级景区接入率超90%,部分4A级以下景区也实现了视频数据和游客数据接入。

(四)市场监督管理

工商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登记电子化工作、电子营业执照系统升级改造、名称登记管理改革信息化、简易注销信息化、“多证合一”信息化、“证照分离”改革试点信息化等商事制度改革信息化建设工作。截至2017年12月,全国网上登记系统注册用户数共541.9万户,累计受理量531万件;各省份共发放电子营业执照1734万份;名称库开放后名称查询量达1734万次,名称改革后企业名称申请量为1271万件,企业名称核准量为1094万件;全国共发布简易注销公告37.60万条,核准注销企业18.90万家,受理简易注销异议6.95万条。

质检行业推进中国电子检验检疫主干系统(e-CIQ)建设,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国大部分地方“单一窗口”与质检总局实现了数据对接。积极推广检验检疫无纸化系统在全国35个直属局上线运行,着力抓中国电子检验检疫主干系统升级、优化和完善工作,全年累计解决3000余个问题,解决率达85%。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检验检疫信息化管理系统已在全国1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跨境电商试点城市部署上线,并完成了相关业务培训。研究提出了智慧卫生检疫监管系统、智慧农产品食品检验检疫监管系统、智慧工业品检验检疫监管系统和检验检疫试验室管理系统,形成覆盖全系统的“1+4”(e-CIQ)模式。

食品药品监督领域加快应用系统建设和推广。推进国家药品监管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建设,除药品流通监管相关的7个子系统外,完成了一期工程其他建设内容;投入应用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考核信息系统;全面推广食品药品安全重大信息直报系统在全国的应用;相继启动了稽查信息化平台建设、药品监管电子证照数据库建设、药品注册审批业务相关模块建设等工作。

(五)其他行业

税务系统创新拓展增值税发票管理新系统,开通全国统一的增值税发票查验平台,为纳税人提供增值税发票查询服务2亿次,支撑净化发票使用环境,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完成了出口退税、计统报表及重点税源管理、企业所得税管理等软件系统升级,开发推广了税务总局一级部署模式的离境退税管理信息系统。

海关“金关”工程二期竣工验收。监控指挥应用系统实现海关总署和42个直属海关及156个隶属海关的全国三级监控指挥中心视频监控、视频会议、语音的互联互通;通过打造业务协同平台,实现了全国海关风险防控中心、税收征管中心与各业务现场的联通;为构建海关运行关键指标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监管通关、关税征管、加贸保税、统计分析等共488个指标的展示,实现了全国通关一体化预申报、现场评估、查验、放行、征收税款等共20个指标及报关单、舱单、运输工具、查验、旅检、快件等94个业务指标的实时运行监测。

物流行业与互联网融合加快,“互联网+物流”发展呈现新的特点。物流业务形态特征与互联网模式具有一定的契合度,成为物流业互联网化的动因;企业内部信息化与企业供应链内联网,成为物流业互联网化的基础;物流平台的兴起与应用,为企业内部物流协作成本的下降开辟了新通道,物流业互联网化成为降成本的重要途径,大规模的物流协作将成为主流方向;物流交易诚信成为物流业互联网化的重要前提,建立互联网模式下的交易诚信信息共享,使联合惩戒机制成为必然;利用云、网、端互联网新基础设施建立的更大范围的物流平台,以及物流平台间的共享,迫切需要互联网模式下的物流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