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胸部检查
胸部是临床重要的物理检查区域,因为心脏、肺、纵隔等重要结构都位于胸腔。
一、胸壁、胸廓与乳房
(一)胸壁
胸壁的检查主要看是否有畸形、皮下淤血、静脉曲张以及肋间隙的增宽或缩窄等。详见数字部分知识拓展3-4-1。
(二)胸廓
正常胸廓两侧大致对称,呈椭圆形。双肩基本在同一水平上,锁骨稍突出,锁骨上、下稍下陷。成年人胸廓的前后径较左右径为短,两者的比例约为1∶1.5。小儿和老年人胸廓的前后径略小于左右径或几乎相等,故呈圆柱形。胸廓改变类型及表现详见数字部分知识拓展3-4-2。
(三)乳房
检査乳房时,患者应采取坐位或仰卧位。一般先作视诊,然后再作触诊。检查内容包括:乳房的对称性,表面是否有红肿、色素沉着、溃烂及瘢痕,毛囊和毛囊开口是否明显可见,乳头的位置、大小,两侧是否对称,有无回缩、倒置或内翻,是否有分泌物,乳房皮肤是否有回缩等。乳房触诊方法详见数字部分知识拓展3-4-3。
二、肺和胸膜
(一)视诊
1.呼吸运动
正常人在静息状态下呼吸运动稳定而有节律,每分钟12~20次。检查呼吸运动时,可以观察被检查者的胸廓起伏。值得注意的是,呼吸检查不能告知患者,因为患者的紧张、恐惧等都可能改变固有的呼吸状况。我们可以通过和患者说话,以便观察他(她)胸廓运动的频率和节律。呼吸节律不规则、呼吸动度变化以及呼吸频率改变都是患者病情危重的信号。常见呼吸节律改变详见数字部分知识拓展3-4-4。
2.呼吸频率
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呼吸为12~20次/分,呼吸与脉搏之比为1∶4。新生儿呼吸约44次/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慢。呼吸频率超过20次/分称为“呼吸过速”,见于运动、紧张等生理情况以及发热、疼痛、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心力衰竭病理情况等。呼吸频率低于12次/分称为呼吸过缓,常见于麻醉剂或镇静剂过量和颅内压增高等情况。
呼吸深度的变化对临床也有指导意义:呼吸浅快见于呼吸肌麻痹、严重肠胀气等腹压升高以及肺部疾病的晚期。呼吸深快见于剧烈运动和各种机体氧气供应不能满足身体需要的情况。呼吸深而慢见于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
(二)触诊
1.胸廓扩张度
反映呼吸时的胸廓的运动幅度。常见检查方法详见数字部分知识拓展3-4-5。
2.触觉语音震颤
被检查者发出的声音可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引起胸壁震动,检查者用手触摸胸壁时可以感知,这种感觉称为“触觉语音震颤”或“触觉语颤”。根据其震颤的增强或减弱,可帮助判断胸内病变的性质。
检查者将左右手掌的尺侧缘或掌面轻放于两侧胸壁的对称部位,然后嘱被检查者用同等的强度重复发“yi”长音,自上而下,从内到外比较两侧对称部位语音震颤的异同,注意有无增强或减弱。
语音震颤减弱或消失主要见于肺泡内含气量过多的疾病,而语音震颤增强主要见于肺泡内有炎症浸润等肺组织实变性疾病。
3.胸膜摩擦感
当各种原因引起胸膜炎症时,在呼吸时脏层和壁层胸膜相互摩擦,检查者手触胸壁时可以感觉到,这种感觉称为胸膜摩擦感。通常于吸气、呼气两相均可触及,但有时只能在吸气相末触到,屏气消失。该征象常于胸廓的下前侧部或腋中线第5、6肋间比较明显,因为该处为呼吸时胸廓动度最大的区域。
在检查时值得注意的是,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气道狭窄,呼吸也可产生震动,但这种震动可随着患者咳嗽而消失。
(三)叩诊
胸部叩诊的方法:
用于胸廓或肺部的叩诊方法有间接叩诊法和直接叩诊法两种。详见数字部分知识拓展3-4-6。
(四)听诊
肺部听诊时,被检查者取坐位或卧位。听诊的顺序一般由肺尖开始,自上而下分别检查前胸部、侧胸部和背部,与叩诊相同,听诊前胸部应沿锁骨中线和腋前线;听诊侧胸部应沿腋中线和腋后线;听诊背部应沿肩胛线,自上至下逐一肋间进行,而且要在上下、左右对称的部位进行对比。被检查者微张口作均匀的呼吸,必要时可作较深的呼吸或咳嗽数声后立即听诊,这样更有利于察觉呼吸音及附加音的改变。四种正常呼吸音的特征详见数字部分知识拓展3-4-7。
三、心脏检查
(一)视诊
心脏查体时,被检查者尽可能取卧位,充分暴露胸部,使医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心前区有无隆起和异常搏动等。
1.心前区隆起
心前区隆起多为先天性心脏病造成心脏肥大造成,表现为胸骨下段及胸骨左缘第3、4、5肋间的局部隆起,如法洛四联症。位于胸骨右缘第2肋间及其附近局部隆起,常提示主动脉弓动脉瘤或升主动脉扩张所致,常伴有收缩期搏动。
2.心尖冲动
视诊心尖冲动是由于心室收缩时心脏摆动,心尖向前冲击胸壁相应部位而形成软组织震动。
正常成人心尖冲动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0.5~1.0cm处,搏动范围直径约2.0~2.5cm。心尖冲动的位置可由于体位、体型等因素而发生轻微改变。另外,心脏疾病造成的心脏增大、腹部压力升高使膈肌上抬等也可以引起心尖冲动的位置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心尖冲动移位常见病理因素及可能原因详见数字部分知识拓展3-4-8。
(二)触诊
心脏触诊的方法是:检查者先用右手全手掌开始置于心前区,然后逐渐缩小到用手掌尺侧(小鱼际)或食指和中指指腹并拢同时触诊,必要时也可单指指腹触诊。触诊的内容包括:
1.心尖冲动及心前区搏动
心脏触诊时,要结合心脏视诊和听诊,借以帮助确定心尖冲动的位置、心尖或心前区抬举性搏动,以及心律失常或异常心音所处的心动周期。被检查者出现心尖区徐缓、有力的搏动,被称为心前区抬举性搏动,是左室肥厚的重要体征。而胸骨左下缘收缩期抬举性搏动是右心室肥厚的可靠指征。
2.震颤
指心脏搏动时,在触诊时手掌感到的一种细小震动感,与在猫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类似,又称“猫喘”。震颤的发生机制是由于血流经过狭窄的口径或因异常的方向流动产生涡流造成瓣膜、血管壁或心腔壁震动所致。检查时,应当确定震颤的部位及来源,其次是确定其处于心动周期中的时相(收缩期、舒张期或连续性),这对于确定临床疾病以及疾病的性质至关重要。
3.心包摩擦感
与胸膜病变产生胸膜摩擦一样,当心包出现纤维素性渗出或粘连时,随着心动周期也可产生摩擦现象,表现为摩擦感。检查时,用手掌小鱼际放在心前区,可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触及。心包摩擦感多数情况下在收缩期和舒张期均可以感受到粗糙摩擦感,但在收缩期,特别是被检查者坐位前倾和呼气末时明显,屏气不会消失。
(三)叩诊
通过叩诊可以确定心界大小及其形状。心脏外围就是肺脏,因为肺脏在叩诊时呈清音,而心脏叩诊则是浊音,因此两者交界就是心界。根据被肺覆盖的区域和非肺覆盖的区域,心浊音界包括相对及绝对浊音界两部分。心脏左右缘被肺遮盖的部分,叩诊呈相对浊音,而不被肺遮盖的部分则叩诊呈绝对浊音。通常心脏相对浊音界反映心脏的实际大小。
1.叩诊方法
在进行心脏叩诊时,宜自下而上,自外向内,先左后右的原则。从心尖冲动处外2~3cm处开始,逐渐向上,至第二肋间。叩诊方法详见数字部分知识拓展3-4-9。
2.正常心浊音界
心脏的浊音界就是心脏的外形,它反映了心脏的大小和形态。正常心脏左界自第2肋间起向外逐渐形成一外凸弧形,直至第5肋间。右界各肋间几乎与胸骨右缘一致,仅第4肋间稍超过胸骨右缘。以胸骨中线至心浊音界线的垂直距离表示正常成人心相对浊音界(表3-4-1),并标出胸骨中线与左锁骨中线的间距。
表3-4-1 正常成人心脏相对浊音界
注:左锁骨中线距胸骨中线为8~10cm
(四)听诊
心脏是一个驱动血液流动的器官。一方面它在无时无刻地进行着收缩和舒张,心脏瓣膜关闭产生着声音;另一方面,血液在心脏中流动也会因为种种问题产生声音。心脏听诊的正常与否,是帮助临床医生判断各种病变的重要指标之一。心脏听诊时需注意心率、心律、心音、心脏杂音和额外心音等特征。
听诊时,被检查者多取卧位或坐位,充分暴露检查部位,不能隔着衣服进行心脏听诊。
1.心脏瓣膜听诊区及听诊顺序(表3-4-2)。
表3-4-2 心脏听诊区及其体表位置
为了全面检查,防止遗漏,心脏听诊应当按规定依次进行,其听诊顺序为:二尖瓣听诊区→肺动脉瓣听诊区→主动脉瓣听诊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听诊区(图3-4-1)。
图3-4-1 心脏瓣膜解剖部位及瓣膜听诊区
2.心脏听诊内容
包括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和心包摩擦音。
(1)心率:
是每分钟心搏次数。正常成人在安静情况下心率范围为60~100次/分。成人心率超过100次/分,婴幼儿心率超过150次/分称为心动过速。心率低于60次/分称为心动过缓。
(2)心律:
指心脏跳动的节律。正常人心律基本规则。心脏听诊时能发现的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有期前收缩和心房颤动。期前收缩是在规律心律的基础上,突然提前出现一次心跳,随后出现一个较长的间歇,而心房颤动的三大体征为:①心律绝对不齐;②第一心音强弱不等;③脉率小于心率,即脉搏短绌。
(3)心音:
按其在心动周期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可依次命名为第一心音(S1)、第二心音(S2)、第三心音(S3)和第四心音(S4)。通常情况下,只能听到第一、第二心音。第三心音可在部分青少年中闻及。第四心音一般听不到,如听到第四心音,属病理性。详见数字部分知识拓展3-4-10。
(4)心脏杂音:
是指在心音之外,在心脏收缩或舒张过程中的异常声音,杂音性质的判断对于心脏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具体详见数字部分知识拓展3-4-11。
(5)心包摩擦音:
心包脏层与壁层因生物性或理化因素致纤维蛋白沉积而粗糙,以致在心脏搏动时产生摩擦而出现的声音。音质粗糙、高音调、搔抓样、比较表浅,类似纸张摩擦的声音。在心前区或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最响亮,坐位前倾及呼气末更明显。当心包腔有一定积液量后,摩擦音可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