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六经厥症

【原文】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胻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胻内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太阴厥逆,胻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阳明厥逆,喘、身热、善惊、衄、呕血;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善呕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痓,治主病者。

【提要】叙述六经的厥证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讲解】问曰:“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这个“能”是“态”字,想了解六经脉之厥症的临床表现。

太阳之厥,表现为面肿、头重、足不能行,甚则“眴仆”。“眴”是“眩”之意,即突然眼前发黑而摔倒;肿首、头重、足不能行,这是太阳经的问题,因为太阳经起于“睛明”穴,从头而下行到足,气逆而上,故头重、足不能行。

阳明之厥,可发癫疾,表现为奔走、呼号、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阳明之厥症,邪热盛于胃,故“腹满不得卧”;阳明之脉布于面,故“面赤而热”;阳明经邪热盛而乱神明,故“妄见而妄言”。

少阳之厥,表现为暴聋、颊肿而热、胁痛,胻不可以运。少阳经脉行于面颊入于耳,故见暴聋、颊肿,少阳经脉循于胁肋故见胁痛,“胻”是指下肢的骨头,“胻不可运”就是“足不可运”。

太阴之厥,表现为腹胀满、大便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这些都是脾虚不运,脾胃失和的缘故。

少阴之厥,表现为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少阴脉循喉咙夹舌本,故可见“口干”,溺赤、腹满、心痛,这与心肾相关,均为少阴经脉。

厥阴之厥,表现为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胻内热。“泾溲”是指大小便,“泾”指大便,“溲”指小便;“阴缩肿”就是前阴肿;“胻内热”是指“腿内热”。

上述这些症状不都是必见症,但是“昏厥”是必然可见的。分析每一经的厥症表现,主要看是否为本经的表现,所列举的症状都是由本经脏腑的性质或经脉的性质所决定的。

怎样治疗呢?若为实证就用泻法,若为虚证则用补法,不盛不虚之气逆者则调和本经之经气,故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句话的本意还是强调分辨虚实。

下面又是辨六经之厥症,有注家认为在全元启的本子里这原是两篇文献,王冰整理时因内容相同故将其合之,于是内容上有些重复。不同的是前面从“三阳”讲到“三阴”,后面则是从“三阴”讲到“三阳”。具体的内容很容易看懂,我就不细讲了,只做点提示。

“太阴厥逆,胻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其中“清”是清冷之意,即腹泻、手脚清冷。

“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其中“前闭”是指小便不通,“不得前后”是指大小便都不通。

“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为什么说“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呢?若肠痈发于少阳,这是相火妄动的热急证,若出现“惊”,说明热邪不仅入脏,而且还伤及神志,问题就更严重了,就不单纯是经脉问题了,故曰“惊者死”。

“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其中“惊”是阳明病的主证,阳明经多气多血,故还可见衄血,或是鼻血或是呕血,这是阳明燥热气盛的表现。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欬,善呕沫,治主病者。”这是讲肺的病变。

“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手心主”是指心包络,“心痛引喉”这是心脉的问题。为什么说“身热死,不可治”?心包为火脏,火热上加火热,热邪太过则心包负担不了。

“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这完全是太阳经脉的病变。

“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痓,治主病者。”所谓“治主病者”有两层意思。第一,“主病”是指本经之厥,言外之意不是他经病影响的结果,如太阴厥逆,是太阴本经的病,不是阳明或者少阳影响的结果,那就要治太阴;如果尽管病在太阴,而病机是阳明影响到太阴的,那就要治阳明,这是“治主病者”的意思;不仅辨厥症如此,辨其他病证也是如此,这是个治疗原则。第二,“主病”的核心内容包括寒、热、虚、实等内容,临床要分辨寒热虚实,即“治主病者”就是辨证的意思。

这篇文献主要还是从病因、病证、病机来讨论“厥症”的,这是学习这篇文献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症状表现不是主要的,临床实践多了就会有所了解,凡是文献中所列举的病证表现都是举例而言,都不是必有症,掌握主要表现即可,如厥症主要表现在眩、仆、昏、厥四个方面,“厥”是最主要的,其他症都做辨证参考。

对“治主病”要有所发挥,首先就是辨气血,如气虚、气实的厥症就大不一样。气虚厥症,病人昏厥,整体面貌反映出来是形气肃然,即病人消瘦、神情疲乏、脉搏无力、面色青白、手脚冰凉,这多属虚证,阳虚居多,寒厥多见,治疗时需要大补元气。气实厥症,病人昏厥,整体面貌反映出来的是形气奋然,即病人形体饱满、呼吸粗促、面色潮红、口吐泡沫痰涎、脉沉弦有力,显得痰湿重浊,这是实证;多属气郁气滞,治疗要顺气调肝降逆气,可用四磨饮子等。假使病厥在血分,还要看是“血逆”还是“血脱”,临床上最多见的就是这两种证型。血逆者多见于妇女,月经刚过,或是产后,在此期间受到精神刺激,情志波动,血气上逆而昏厥,这是“血逆”;治疗首先要从调气着手,要降气,气降下去血才顺畅,气行血行嘛。“血脱”多见于失血者,或吐血,或便血,或妇女血崩,或产后出血过多,血脱往往伴有气散,所以发生昏厥;救治“血脱”,不是单纯补血就可奏效的,要用“独参汤”,用大量的人参,只有挽救了“气”才能挽救“血”,故治血脱要用益气的方法。这是厥症最常见到的两大类型,气厥和血厥,气厥要分气虚、气实,血厥要分血逆、血脱。还有就是“痰厥”,临床也常见,症见病人突然昏厥、气闷、喉中痰鸣。这些都可说是对“治主病”的发挥。

厥症的关键问题是要及时抢救,现代医学的抢救方法就不谈了,谈谈传统的急救方法。不管什么类型的厥症,首先要救“厥”,不救“厥”就谈不上治疗。救“厥”首先要辨虚实,要分辨是“闭证”还是“脱证”。闭证昏厥,症见牙关紧急、手脚拘挛、喉头痰鸣;脱证昏厥,牙关很少紧急,手足也很少拘挛,多表现为汗多、冷汗、大小便失禁等。临床抢救,无论闭证、脱证都可用“苏合香丸”,有条件的可用姜汁和竹沥来送服,同时还可以掐“人中”穴。前几年我们到农村做调查,那里缺医少药,我们常用以下两种方法施救。一种方法是,用生半夏粉,不要用制过的半夏,将其粉碎,粉碎得越细越好,吹到病人的鼻孔里面去,此即“通关散”,对轻度昏厥的患者很有效;生半夏粉一到鼻孔里病人就有知觉了,牙关紧急可以得到缓解,回苏后再辨证治疗。再一种方法是鼻饲,用“细辛”一味煎水鼻饲,这也是临床比较有效的方法。

答 疑

问:《厥论》中“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是不是重复了?

前面已经讲了三阴三阳的厥症,后面又讨论了三阴三阳的厥病,关于这一点,林亿的新校正里面有解释。他们认为,从太阴厥逆至篇末,全元起本在第九卷,王氏移于此,所以前后内容是有些重复,在全元起本里面这是两篇独立的文献。但是要看到,这两部分内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前面主要讲的是六经厥症的病态表现,没有讲治疗,而后面部分略于六经厥症的病态表现,主要是讲六经厥症的刺法,王冰把这两部分放在一起是有道理的。都是讨论厥症就应该归到一起,况且还有治疗方法可以得到补充。这前后两部分在描述六经厥症的症状表现时有一定的出入,但这并不矛盾,《内经》这本书不是一个人写的,个人在临床上的体会也不一样,二者在临床上可以相互补充,这样对厥症的理解就更全面了,而不要把这两部分看成是矛盾对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