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文化(方立天文集·第七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禅悟思维简论

唐代慧能创立的禅宗是我国佛教独特的一支,它标榜“教外别传”,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以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为目标,推行一套排斥语言文字、“以心传心”的禅悟成佛方法,构成一种别有风采的直观思维方式。本文着重就禅宗的禅悟思维作一简要的论述。

禅宗的禅悟有一个历史的演变发展过程。慧能首先提倡性净自悟,追求主体对于自身内在本性的复归,以求得主观精神的解脱。慧能《坛经》用中国通俗语言阐发了禅悟思维,在中国禅宗史上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后来禅宗大师的主张都是慧能思想的发展。在慧能以后,禅宗荷泽系宗密主张“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而南岳系则加以批评,认为“知之一字,众祸之门”。南岳、青原两系都高扬不立文字,尤其是南岳系马祖道一和青原系石头希迁分别高唱“触类是道”和“即事而真”的禅道,成为禅宗的典型宗风。此后沿着直指心源的道路前进,越来越趋向于舍弃经论文字,扫除玄句,大辟机用,以求顿悟成佛。青原系下形成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南岳系下形成沩仰、临济两宗,各宗都发挥了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接化方法。如“四照用”、“五位君臣”、“三句”等教学模式,机锋棒喝、超佛超祖甚至呵祖骂佛的教学手段。到了宋代,禅宗又出现了文字禅、看话禅和默照禅,各呈异彩。

历代禅宗学人经长期禅修实践,形成了大量的“公案”,这些公案表明禅师的基本修持方法是顿悟渐修,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由渐修到顿悟,再渐修。也就是说,各种条件没有成熟的学人要在平日重视渐修,准备、创造开悟的条件;对于条件成熟而还没有开悟的学人,要提出疑难问题,或用棒喝手段,猛击一掌,大喝一声,引导他紧张寻思,激发开悟,寻思时可以和日常行事、感性活动结合起来;开悟后仍要经过严格的勘验,继续渐修,对遇到的问题随时都要作出真切的解释,从实际生活中去锻炼自己的功夫,塑造理想人格,进入新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