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明明没有厌世,为何一再憧憬死亡?——自杀心理分析
每天会发生很多事情,有令人愉悦振奋的,也有心情沉重的。面对那些消极的情绪和心理,如果不能及时做出调整,可能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念头。不论是性格内向安静的人,还是外向开朗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遇事“钻牛角尖”的时候,甚至还会产生一些偏激的想法。自杀永远都是沉痛和严肃的,当身边有人产生自杀这种想法时,正是最需要我们伸出援手、送上关怀的时刻,或许只是简单地倾听,就能让他们的情绪得到释放和缓解。
社会、教育、环境等因素,以及人际关系和精神寄托的匮乏,都是隐性存在的“利器”,可能一次“火药味”十足的争吵就会变成自杀导火索,但是这些单一因素并不是充分条件,导致自杀的原因是多方面且极其复杂的。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难题,而自杀的诱惑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是唯一一个能够让人摆脱一切的方式。所以,很多人明明对这个世界还存有留恋,却还是选择了结束生命。对这个世界的留恋并不是生存的决定性力量,但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求死,却有着不可比拟的力量。
人总是要死亡的,但人生却是宝贵的。人生有很多的乐趣,没有走到生命的尽头,谁又能说下一刻不会遇到美好呢?
在冲突中并进的本能——求生与求死
生命之所以宝贵,就是因为只有一次,而生与死之间,不过一念之差。死亡的话题,大家似乎都不想过多提及,但它又是日常生活中让人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而自杀更是当今社会最为常见的话题之一。一个人需要多大的勇气,或是多么绝望,才会以这样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者本人是痛苦的,而他留给亲朋的痛苦则更多。
或许你从来都没有生出过自杀的想法,但你可能体会过那种生无可恋的感觉。那一瞬间,你或许会觉得人生毫无意义,整个世界也没什么值得自己留恋的地方。而且这种感觉可能会时不时地浮现,让你感到很痛苦。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是轻度抑郁症?还是在害怕什么?
有人说,自杀是因为一个人所感受到的痛苦超过了自身所能够克服这种痛苦的“盾牌”,这不是一种刻意的选择。对于自杀的背后动机,心理学认为是杀人的愿望、被杀的冲动和求死的本能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都有求生的本能,很多因为绝望而试图自杀的人,最后还是活了下来,是因为他们内心还有求生本能在进行自我调节。而自杀,就是一个人自身的求生本能已经无法进行自我调节了。
弗洛伊德认为,生命的本能与死亡的本能可以称作一个人人格当中的两种倾向,一种是建设性倾向,一种是破坏性倾向。他认为这两者始终都处在不断的冲突与相互作用当中。
在心理学中,人对于自己身体的认知有三个层次:一是不把自己的身体当成自己的,二是把自己的身体当成自己的,三是认为自己的身体里还住着其他人。“杀人的愿望”是因为人们把内心的欲望和不满投射到了自己的身上,认为自己的身体里还住着其他人,觉得杀害自己就是杀害其他人,于是就选择了自杀;“被杀的冲动”是因为良知引起的,当一个人做了一些违背良心或是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的事,内心便会十分愧疚,饱受煎熬,等到承受不住的时候,就只能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赎罪;“求死的本能”存在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之中,有的时候,人们会沉浸在自己悲伤的过往之中,明明知道悲伤没用,自己做什么都是徒劳无功的,可还是有一种想把自己推进无尽深渊的冲动,这就是人类的“求死的本能”。
心理学倾向于把自杀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抑郁症,当然这其中还存在很多其他原因。
有的人因为头发被剪得太短而自杀,有的人因为错过了飞机航班而自杀……这些理由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甚至是可笑的,但是对于自杀者而言,这可能是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有人将自杀作为一种摆脱一切的手段,因为活着太痛苦。很多受尽病痛折磨的病人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有的人感到自己被这个社会抛弃,觉得自己的生存没有价值了,从而失去了对于世界的归属感,就此感到绝望;也有人是因为安全感的缺失而陷入巨大的恐惧;有的人觉得生活无聊、单调,但是又不愿意面对社会上的各种挑战,于是渐渐地将对生活的新鲜感消磨殆尽,再也无法体验到生活的温度和美好等等。
心理暗示加上来自外界的压力,让人走上了绝路。有时候,人就是很难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很难坦然面对自己的遭遇。但是世界上并没有永远的苦难,所有的不快乐基本都是自找的,只有放下不快乐,才能拾起快乐,因此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心态,遇事要多考虑积极的一面,才会让这样极端的行为远离我们。
生命是宝贵的,世界这么大,我们还没有看完,甚至都还不了解生命的奥秘,又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苏格拉底说:“你能作茧自缚,必能破茧成蝶。”只要有勇气、有毅力,就能够破茧成蝶,重获新生。
可怕的暗示:自杀存在“集体”效应
蓝鲸游戏因为煽动青少年自杀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其发源地是俄罗斯。据统计,已经有130多名俄罗斯青少年死于蓝鲸游戏,更可怕的是,这个游戏已经进入许多国家,致使青少年接二连三地受到蛊惑,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
每天凌晨在4:20起床,不要同任何人说话,看一整天的恐怖片,坐在高楼的楼顶天台两脚悬空,在手臂上刻上蓝鲸的图……这些都是强烈的心理暗示,会让人精神恍惚、越来越孤僻,并且还会让人一步步与社会脱节。这一切都在这些青少年的心里埋下了可怕的种子,一步一步诱导青少年走向死亡。而那些完全顺从游戏组织者的青少年,全部都已经自杀身亡了。
这看上去似乎很荒唐,但是却让人细思极恐。蓝鲸游戏之所以能够杀死这么多的青少年,是因为游戏设定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不断地发布任务,不断地进行心理暗示,一点点蚕食掉这些青少年活下去的欲望,从而引导他们走上自杀的道路。参与过蓝鲸游戏的人说,感觉就像是站在天台上,背后有一双手将他往下推,想停下来,却做不到,因为这股力量太过强大。
为了防止有人中途退出,游戏开始的时候就需要向游戏组织者上交家庭成员信息、家庭住址、身份证等,不留一丝退路。如果想要退出,就会受到威胁,甚至被追杀,只要进入这个游戏,就会被逼着向前走。
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那些所谓的游戏任务会把参与者与周围的一切隔绝开来,并且参与者每天都要接受“自己要去死”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不断强化,一步一步地瓦解参与者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对自我的认知。而持续不断的自我怀疑会彻底毁掉一个人的意志,这时候便是参与者最接近死亡的时刻。
那些参与蓝鲸游戏的青少年有一部分是因为好奇,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冲动,但大部分是本身就有着严重的自杀倾向。在参与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因为好奇和冲动而参与进来的青少年或许会后悔,但是那些真正想结束生命的人却不会萌生退意。游戏本身就是引导这些青少年自杀,并且是一大群人一起死去,这也会减少他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人就是有这样的心理,如果大家都一样恐惧,那么自己似乎也就没那么恐惧了,虽然这种恐惧减轻的感觉不过是幻觉而已。这也是蓝鲸游戏可以组成一个团体的重要原因,一群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人聚集在一起,似乎死亡也变得不可怕了。
受到几十天自杀心理暗示且有自杀倾向的人最后还能活着,这种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心理学家巴普洛夫说过:“暗示是人类最典型、最简单的条件反射。它是被主观意愿所肯定的一种假设,它不一定会有确切的依据,但是因为人在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所以在心理上就会趋向于这个内容。”蓝鲸游戏就是这样,利用参与者的自杀倾向,对于“死亡是美好的”和“只有死亡才是最好的归宿”这样的暗示不断进行强化。
其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心理暗示,尤其是当一个人处于缺乏社会支持的困难状态的时候,更容易受到暗示。
人的行为为什么会受到暗示的影响呢?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无法每时每刻都保持理智与主见,介于人自身存在这些缺陷,也就给外来的影响带来了可趁之机,为别人对自己的暗示提供了机会。当然,暗示之所以会起作用,大多是因为人的心理防线出现了漏洞。如果这种暗示是积极的,那么必然会让人精神振奋;如果这种暗示是消极的,那么就很容易被人操纵,成为受害者,就像参与蓝鲸游戏的青少年一样。
暗示按照信息来源划分的话,可分为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蓝鲸游戏所带来的结果是这两种暗示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他人暗示所起的作用更大一些。而在自我暗示中,环境暗示的效果也大于自身暗示,虽说两者在结果上都是信息传导到自我而进行的转化,却也有轻重之分。
自我暗示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为了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和物的存在,以此来进行自我刺激。自我暗示是一种提醒、一种指令,也是一种启发,它会告诉人们应该追求什么、应该注意什么,又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
自我暗示可以大声地说出来,也可以沉默进行,还可以唱出来或者是写下来等等。通常而言,由于被暗示者从来都不会理性地进行分析,只是盲目且机械地按照自己所接收到的意念来做事,而且在做事的时候,还以为这是自己做出的决定。蓝鲸游戏的参与者就是这样,青少年们机械地按照自己所接收到的死亡意念去做那些匪夷所思的任务。
需要强调的是,自我暗示的力量非常强大,所有人都无法抗拒它的强制性,所以影响人们潜意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自我暗示,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就是极为典型的例子。再比如你在骑自行车的时候,发现前方的路上有一块石头,于是你反复提醒自己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撞上去,结果你还是撞上去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大脑里所想的虽然是不要撞上,但实际上却把人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了石头上,潜意识里你更关心石头这一事实,而不是还未发生的碰撞事件。
总而言之,暗示在很多时候难以把握,其两面性也显露无遗。
一种普通而又神秘的自杀途径:跳楼
近些年来,自杀者越来越多,其中明星和学生这两类群体占了大多数,令人唏嘘。
自杀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压力过大、思想极端、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差、厌世等,而在这些因素当中,自我调节控制能力的薄弱是一个重要原因。对于自杀者而言,从高楼上一跃而下的动作和那个瞬间才是质变的结果,因为他们没有控制好自己,才造成了这样的不幸。
但是,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差真的就是自杀者跳楼的根本原因吗?我们真的可以通过自杀者自杀时候的心理状况,来推测自杀者在自杀之前的心理状况吗?其实,自杀者站在高楼楼顶和站在高楼底下的心理状况是不一样的,但是人们往往很容易忽视这一点。
有人会说,自杀者站在楼下的时候,便已经产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和厌世情绪,然后随着楼层的升高,这种情绪不断增加,当他走到楼顶天台的边缘时,这种情绪和压力到达了极限,所以,他就从楼上跳了下去。但这只是主观臆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若是设身处地地感受一下,或许就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假设你站在非常高的楼顶上,肯定会出现恐高的状况,随之而来的会是眩晕的感觉,之所以会眩晕,是因为缺乏视觉信息。人们平时往往是选择一个水平的位置来进行水平运动参照的,但是当一个人站在高处时,眼中所见的地面上的人和物都太过渺小,是不能作为平衡信息回馈根据的,这就导致人体产生了不适反应。位于高楼之上的人会拥有广阔的视角,他们眼中所看到的事物会显得抽象化、立体化,他们会觉得有一股无形的力量要将他们吸下去。这与恐高症不同,人们对于“高”的恐惧和恐高症其实是两码事。对于“高”的恐惧会让人在靠近高处边缘的时候停止前进,这样的心理避免了很多高空坠落的情况发生,也说明这种恐惧所带来的影响并不能突破人们自我防御机制的防线,那么,自杀者为何还会从高楼之上一跃而下呢?
人的常识保护着人的视界,人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如果看到了超出自己常识的东西,就会感到不适应,还有可能会变得狂躁。比如许多人亲眼看到战争中的血腥画面后会崩溃,是因为这样的场景超出了自己的常识范围。
对于自杀者而言,站在楼顶俯瞰所看到的景色不是他们平日里看习惯的情景,那种一切都在自己脚下的壮观景色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异样的冲动,这种冲动来源于自己现在所见到的广阔世界与平日里所生活的狭隘世界的对比。
人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是经历过痛苦之后,便会觉得自己被这个狭隘的社会所排挤,觉得自己无处容身,然后就有了轻生的念头。当站在高处,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壮阔时,他们会觉得这才是自己想要的世界。于是,逃离身后的狭隘世界,拥抱眼前的“美好”世界,便成为了纵身一跃的“推手”。
在自杀者眼中,平日里所生活的世界并不理想。明知道从高处俯瞰的世界与自己所处的是同一个世界,却因无法把握这个平日所生活的地方而找不到自己身处其中的实感。于是,常识所带来的理性知识和实感所带来的感性知识之间产生了冲突,使得自杀者的思维认知产生了混乱,最终失去了理性,就此从高楼上跳了下去。
其实,有很多自杀行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杀,真正的自杀者对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失去了兴趣,他们了无牵挂,没有任何留恋,只会选择悄无声息地离开这个世界,而不是在网络上留下自己即将要离开人世的讯息,也不会将自杀的地点选择在闹市区。
而那些选择在闹市区自杀的人,有一部分人在登上楼顶之后,又不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了,可最后还是跳了下去。他们在跳下去之前会经过一段时间的犹豫和挣扎,对于人生以及自己的行为都感到十分的混乱和迷茫。自杀者之所以会轻生,大多是因为无法适应和融入到社会之中,觉得自己是被这个社会所排挤的。当自杀者站在高处时,这种孤独感更是会被无限放大。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会不自觉地寻求外界的庇护,此时能够安慰他的就只剩下楼下热闹的街道和人群。也许有一瞬间,自杀者会放弃轻生的念头,但是他随即又反应过来——正是这个世界逼他走上这条道路的,内心的孤独和无助得不到宣泄,原来也许不怎么坚定的念头,此刻由于外部环境的力量而变得异常坚定起来。这也说明,人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之下,会有自杀的可能性。
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跳楼自杀的原因能够笼统地归入到普通自杀中,它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对于跳楼者而言,环境暗示的效果可能是大于自身暗示的。虽然环境暗示和自我暗示都是因为信息传导到自身而进行的转换,但是两者在这其中却占据着不同的比重。高楼之上的环境氛围放大了暗示效果,心理上的影响和生理上的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生出一种强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无疑等于在自杀者的背后狠狠地推了一把。
人类的潜意识总是遵循着替换定律,它在同一个时间只能主导一种感觉,如果反复地将一种思想灌输给人的潜意识,便会促使原本的思想渐渐衰弱,新的思想占据上风。所以,除了强行控制自杀者的身体之外,想要用外力改变自杀者的心理和意识状态是非常有难度的,而想要自杀者改变自己的心理,那就更加困难了。除此之外,人的潜意识还遵循着重复定律,如果一个人想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就需要学会如何掌握这个规律,通过不断的自我暗示和重复暗示来达到质变的效果。
跳楼自杀的原因有很多,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都“难辞其咎”。但总而言之,人生除了死没有什么大事了,给自己多一点的时间去适应,看开一点,认真去生活,才是拥抱生命意义的最佳途径。
引发自杀意愿的事情能微小到什么程度?
总有一些人会因为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自杀,这其中还有很多是成年人。有人因为错过了火车检票时间而自杀,有人因为考试挂科而自杀,有人因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自杀……如果是未成年人,我们尚且可以说因为他们年纪小,心智不成熟,做事太容易冲动,但是对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而言,这样的自杀理由确实令人感到费解。
在德国,一名男子在被士兵扇耳光之后自杀了。在我们看来,因为被扇耳光就自杀似乎有点不值得,但对于这个男子而言,也许尊严是比生命还要重要的存在,他失去了尊严,又无法报复那些扇他耳光的士兵,也就认为活着没有价值了,所以他以选择结束生命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一个人的想法和价值观总是会变化的,就像童年看重和喜欢的东西,到了中老年时期大都已经不会再看重了。但在短时期内,人的想法和价值观不会改变得那么快,当这种“小事”发生以后,也许人们会觉得自己最珍视的东西被冒犯、被伤害了,而这种难过与痛苦会给自身带来无尽的折磨,这种折磨蚕食着理智和想要继续活下去的意念,进而诱发了自杀的行为。
我们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对于自杀者而言或许能够掀起滔天巨浪,这是吞没他们的最后一片浪花,是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人说,这一类型的自杀者太过脆弱,但人都是脆弱的,一个人接收了太多负面信息,自身无法承受,又得不到他人的支持,就会走上极端。无论他们自杀的原因是如何的微小,在他们眼中,死亡都是最好的选择。也许这种认知是扭曲的、不健康的,但却不是一个“脆弱”所能解释的。
毕竟我们不是自杀者,无法看到他的家庭、他的生活、他内心的痛苦和绝望,我们没有他的思维方式,所以无法设身处地地思考,更加无法感同身受,因此也就无法去断言什么,也没有凭据说自杀者一定就是脆弱的。
任何自杀都有其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与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关联。有的人因为情绪变化导致其产生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觉得除了死以外,没有别的方式能够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比如“我这次期末考试作弊被老师发现了,一定会被同学嘲笑”、“我迟到了,老板一定会骂我”、“我这次考试考了全班倒数第三名,回家怎么面对爸妈”等等。他们的自杀意念往往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形成,激动的情绪让他们变得冲动,因此缩短了思考的时间,甚至在短时间内将自杀付诸行动。这时候他们已经无法冷静下来了,思想变得十分狭隘,根本不可能去理智分析问题,只觉得自己除了死便无路可走。
有的人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感到孤独和绝望,比如午夜时分。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变得异常脆弱,为了逃避自己所遇到的事情,也容易一时冲动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死亡对于自杀者而言,也许是一件充满诱惑力的事情,因为无论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用死亡的方式解决。也或许他们对死亡这一概念比较模糊,认为死亡是一个瞬间性的行为,却没有考虑到自杀的后果。
如果我们发现身边的人有异常的行为或者想法,一定要多加留意,千万不要轻视,要多关心对方,告诉他们不要给自己施加太大的压力,同时尽可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慢慢地去适应这个社会。也可以劝说他们不要去追求一些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学会知足常乐和自我调节,学会向他人寻求帮助。
其实,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会遇到挫折和坎坷,都会有不被人理解的时候,但困难只是一时的,只要做到勇敢面对,没有什么事情是解决不了的,也没有什么坎儿是过不去的。结果无论好与坏,都是命运赐予我们的,皆需坦然面对。痛苦让强者变得更加强大,也会让弱者变得更加软弱,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被痛苦打倒。生命只有一次,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美好的人在等着我们,只要这一秒没有放弃,那么未来就会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