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教师、学生与学校

1教师的劳动具有何种特点?

答: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劳动具有以下特点:

(1)教师劳动对象的能动性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可塑的、活生生的个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在教育劳动中不仅有教师的能动因素介入,而且有学生的能动因素介入。因此,教育的过程必须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教师劳动的一个重要特点。

(2)教师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教师的劳动和其他任何一种劳动一样,也需要一定的教育手段。教师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教师的劳动手段带有很大的主体性。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从教育的起源来看,在原始意义上的教育活动中,教育手段和教育主体是互不分离的;

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过程中的手段也具有了独立性,脱离了教育者而存在,如教材、教科书等。但教师在使用这些独立于教育者存在的教育手段时,还必须经过一个主体化的过程,也就是需要教育者亲自去掌握它们,如教师要掌握、理解和消化教材、教科书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手段与教育对象发生相互作用。

存在于教师本身的,如教师的人格、言行等都是教师劳动的主要手段,这决定了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劳动手段的主体性也可以表达为“劳动主体”与“劳动手段”的同一性。

(3)教师劳动过程的长期性

培养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某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一种缺点的克服等,都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这正是教师劳动的艰巨性之所在。教师劳动的长期性特点,意味着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不仅要从当前的社会需要出发,还应当考虑到未来,要高瞻远瞩,要有预见性,要有发展眼光,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地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崇高事业。

(4)教师劳动结果的双向性

教师的劳动不仅有助于劳动对象学生心智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成长,教育实践也证明教师的劳动可以实现自身和劳动对象的双向发展和共同进步。

2教师专业化对教师群体和个体专业素养的要求包括哪些方面?

答:教师职业专业化对教师群体和教师个体专业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师群体专业素养的要求

教师专业化对教师群体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专业知识,教师要具有一套完善的专门知识、技能体系和评价标准,这是人们从事教师职业最主要的依据;专业伦理,教师要具备拥有普遍自我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伦理标准;

专业训练,教师职业素质的养成要经过长期的专门的培养与训练;

专业发展,教师的职业发展是连续的、终身的,需要不间断地学习和进修;

专业自主,教师职业活动享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

专业组织,教师职业应形成坚强的、具有权威性的专业团体。

(2)对教师个体专业素养的要求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经常是作为社会的榜样或者代言人的形象出现,人们常把他们视作社会优良品德的化身,要求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人类善的本性以及合理的社会伦理规范。这一专业素质的要求,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除以身作则外,忠于职守、有强烈的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等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教师职业对教师的专业职事具有严格的要求,具体包括:

a.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有效履行其职责的基本条件。教师要扎实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论体系以及相应的技能、技巧;熟悉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理解知识的社会价值和人性陶冶的价值;对讲授的重点、难点心中有数,并且要论证有力、举例精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追求讲授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思想性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同时,要熟悉与所教学科相邻近的其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能够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

b.广博的文化修养。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年龄阶段,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热爱科学、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因此,教师应学识渊博,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增加接触学生的机会,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c.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现代教师必须系统地学习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教育理论知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这是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如果没有教育理论的指导,没有正确的教育观,不懂得教育教学规律,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学生的个别差异,就不能有效地运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必然导致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消耗、低效率。

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具体包括:

a.教师要有课程开发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具备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要能够全面地了解教材体系,弄清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懂、透、化的程度。同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科学的组织加工,选择和运用最佳的教学方法,采用学生易理解和感兴趣的形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其次,教师要能针对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诸多的现实条件,适当改造教材内容,包括编写地方性教材、使教学内容真正符合学生的要求等。

b.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活动成效的直接因素,表达可分为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两大类,是教师用来进行人性陶冶和知识传授的重要工具。语言表达特别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影响着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c.教师要具备组织管理能力。现代学校具有严密的组织性,为保证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教师需具有多方面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确立符合实际活动的预期目标,拟订周密的工作计划。

d.教师要具备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的能力。首先,应有学术研究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永久地保持对学问的兴趣,保持对教学的热情,克服对教学的倦怠感;其次,要研究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研究学生、教材、教学教法。但是对于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师岗位作不同的界定,高等学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在研究水平的要求上应当有所不同。

3学生具有哪些特点?

答: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其主要特点包括: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尚未发展成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在身心等方面都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他们最需要教育,也最容易接受教育。学生虽是教育的对象,但是他们与所有的人一样,是活生生的,具有自己的思想感情、独立的人格和自由意志,有个人的需要、愿望和尊严,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影响。

(2)学生是完整的人

完整有两层含义:

学生既具有自然的属性更具有社会的属性;

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生理和心理及每一方面所包含的各个因素都要求得到全面的发展。

(3)学生是独特的个体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强调学生独特性的原因有:

每个人生来就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

独特性是人类文化多姿多采的重要源泉,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源泉。

(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以学习为主要任务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特点,这种特点区别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也是学生区别于社会上其他人的特点。无视这一特点,就会从根本上取消学生这一社会角色,学校也必然随之消亡。以学习为主,这是学生质的规定性。

4学校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答:学校的产生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质的飞跃,标志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总体教育水平的提升。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3000多年的商代,欧洲学校的出现大概是在公元前8~7世纪。学校的出现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类文化的发展到了必须通过学校才能被青少年一代完全掌握的程度。在学校产生之前,教学主要是靠口耳相传的。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更多的新的知识,仅仅依靠原始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知识传递的需要,因此学校作为专门的教学机构就应运而生了。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随着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水平的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发生分化,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的工作,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实施者。

(3)文字的产生。当语言的发展到了文字的出现后,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较高的程度。文字的出现为大量、准确地传递和学习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提供了载体。

(4)国家机器的产生。大约在原始社会瓦解的时期,才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的萌芽,而学校则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产生于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从巩固政权的角度考虑设校问题。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必须把一系列统治者需要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他们的后代,于是就有了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机构。

5古代学校与现代学校的区别有哪些?

答:古代学校是指以手工工具为主要劳动工具的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现代学校是指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学校。现代学校与古代学校的主要区别表现在:

(1)生产劳动的关系不同

古代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古代社会的生产主要是凭借直接的生产经验和技艺,不是依靠科学知识,这就决定了生产劳动者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实现的,因此古代学校教育是没有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现代学校教育提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主张学校教育为社会生产培养人才,使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2)性质不同

古代学校教育被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明显的阶级性,享受学校教育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进入封建社会后,又突出了等级性和宗教性。

现代学校教育提倡“教育机会均等”,普通劳动人民享有广泛的受教育权利,能够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自由接受教育,各国也都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人民的受教育权利。

(3)教育内容不同

古代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的人文学科或治人之术,自然科学不被重视,学校是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现代学校教育内容以现代科学为主,随着科学的分化,形成了各学科的科学体系,各级学校都设置了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完整的课程。

(4)教学组织形式、方法、手段不同

古代学校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采用个别教学,教育方法以教师言传为主。

现代学校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逐步被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科学的、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精神的新型教育方法;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记忆力、理智力、判断力、分析能力;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学校教育中广泛采用声像教学、电子计算机教学。

(5)系统性不同

古代学校是不系统、不连贯的;现代学校是有系统的、相互衔接的。

(6)教学单位不同

古代学校以个别教学为主,没有学期、年级的概念;现代学校以班级教学为主,建立了学期、年级的概念。

(7)师生关系不同

古代学校强调师道尊严;现代学校提倡师生平等。

6现代学校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现代学校的危机是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危机的一个主要体现,这种危机在现代学校诞生时就已存在,到20世纪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校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

学校教育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个“台阶”,一种“资源”“身份”或“资本”。学校活动日益陷入世俗利益的冲突中而不能自拔,失去根本方向。

(2)教育公共身份的缺失

面对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化,如何保持自己的公共性质,如何保持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公正的理想等问题成为现代学校面临的重大问题。

(3)教育公平难以实现

由于不同国家、地区间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使得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办学条件、水平与质量差距很大,而且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严重挑战现代教育的公正理念,并带来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社会后果。

(4)学校关系界定模糊

随着学校投资渠道的多样化,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学校类型越来越多,原有的学校教育制度受到严重的冲击,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界定。

(5)学校社会地位下降

以科学知识传递和智力开发为主要任务的现代学校在知识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的现代社会面临新的挑战,教师的传统权威地位产生极大的动摇,学校在诸多社会建制中的实际地位逐步下降。

(6)学校文化冲突加剧

在文化多元日趋明显、文化隔阂与文化冲突日益严重、文化帝国主义日趋猖獗的情况下,现代学校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功能很难界定。

(7)管理模式缺乏活力

脱胎于现代工厂和行政机关的“科层制”管理模式的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很难调动学生与教师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降低了学校生活的活力。

上述危机随着21世纪的到来和社会各方面发生的巨变,将会更加严重。与此同时,危机孕育着新的希望和生长点,妥善解决这些危机将极大促进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进步。

7为什么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主要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学校文化是指围绕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等的集合体。学校文化既具有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主要表现为:

(1)学校文化的特征

学校文化是一种亚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

学校文化是具有明确教育目的的文化。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因

学校文化是教育文化的一种类型,其功能主要表现在:

学校文化本身具有直接的和巨大的教育意义。优良的学校文化可以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良的学校文化则会削弱教育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效果,损害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学校文化特有的精神环境对师生的影响是持久深远的。学校文化既可以直接成为教育教学的要素,为学生所学习和吸纳,又可以作为隐性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会成为学校所有成员特别是教师的自觉行为,成为他们的共同信念。

学校文化为主流文化提供新的文化要素。学校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可提供新的文化要素,如新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促进社会整体文化的变迁,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如“五四”运动时期,学校文化会成为领导社会文化的前卫文化,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不同的学校文化是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相互区别的一个表征。学校特有的文化是“特色学校”的一个显著标志,良好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往往世代相传,具有不易涣散的特点,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积极、健康、向上,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个性的学校文化,是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和长期的任务。

(3)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要高度重视学校文化的教育价值,特别是人格陶冶价值,不要仅仅把学校文化定位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上。

整理与继承优良的学校文化传统,使之在未来发扬光大。

突出学校文化的时代特征,使学校文化与时代的主流文化精神趋于一致。特别要突出学校文化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整合作用,使之成为解决日趋严重的文化冲突的试验场。

加强对学校文化的研究,既包括对学校文化的事实性研究,也包括对学校文化价值性的分析和策略性探索,为学校文化的建设提供知识基础和有效策略。

充分发挥各种文化主体的主体性,尊重他们的文化身份,激活他们的文化创造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校文化的创造者。

给予学校中“文化处境不利”的人群真诚的关心和帮助,预防、克服文化歧视和文化伤害,使他们从文化不利或文化自卑的状态或心境中走出来,重获文化自尊。

8如何理解学校事故及其法律责任?

答:(1)对学校事故的理解

学校事故的含义

学校事故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的总称。学校事故可以分为两大类:

a.意外事故。意外事故是指指不由违法行为引起的、当事人不具备法律负责条件的学校事故;

b.过错事故。过错事故是指由于一方当事人(学校、教师等)的违法行为而导致另一方当事人(学生)人身伤害后果的事件。与意外事故不同,违法行为是这类事故的必要条件。违法行为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违反法律规定,从而导致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受到破坏的有过错行为。它表现为违法者心有预计、明知故犯或者疏忽大意,不履行法定义务,或者超越了法律规定的权利界限,做了法律禁止的事情或没有做法律要求的事情。

学校事故的分类

根据学校事故的定义,可以按照下列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方面有无过错,属于什么性质的过错;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的过错与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之间有无因果关系;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严重程度。

(2)学校事故的法律责任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学校事故和相应的法律责任,主要表现在: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无任何过错,则对所发生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不负法律责任。

如果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工作中有某些过失,但不构成人身伤害事故的原因,而仅是发生事故的一种条件,则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应承担部分责任。事故的原因指直接造成事故后果的因素,它与事故结果具有必然的联系,事故的条件只是促成事故结果的发生,为事故结果的发生提供了可能,与事故结果只有一般的联系,而无必然的联系。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对未成年学生负有被委托监护的责任,对因管理不当等原因导致未成年学生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事故应承担一定的民事法律责任。

直接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工作失误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应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承担法律责任。

由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其工作人员违反职责规定,明知或应该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较严重或很严重的损害后果,由此发生的法律责任,由行为人承担。

发生在校外的但是属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的学生人身事故,如果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确有过错,应负法律责任。

在学生人身事故中应负法律责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因其不具备法人资格,其隶属的上级主管部门应负连带赔偿责任。

以上列举了七种情况的学校事故,各有其不同的情节。对发生在学校中的学生人身事故,应以事实和法律为依据,严格区分有过失和无过失,造成事故的原因和条件,以及教育工作中的失误、故意和一般的工作不足之间的原则界限,要分清法律责任,既不应混淆是非责任,伤害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也不应放纵任何违法行为,要实事求是地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