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2014年修订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国人民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331社会工作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社会服务

2.社会组织

3.残补型社会福利

4.社会融合

5.社会建设

6.社会支持网络

7.社区照顾

8.社会救助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社会民主主义者的主要政治立场、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主张。

2.简述专业性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3.简述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及其主要内容。

4.简述依恋类型及其特点。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试论述再分配及其对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的意义。

2.试论述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体系。

参考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331社会工作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社会服务

答:社会服务是指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提供的改善其处境的活动。它是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传至有需要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服务与营利性商业服务有本质区别,它是社会福利服务。

 

2.社会组织

答:社会组织是次级群体的表现形式,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3.残补型社会福利

答:残补型社会福利又称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是指当家庭和市场等常规机制瘫痪时,国家的干预必不可少,从而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这种福利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排他性,同时多数福利项目也需要通过家计调查的监督与评估手段来完成。

 

4.社会融合

答:社会融合又称社会整合,是指社会利益的协调与调整,促使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结合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人类社会一体化的过程。

 

5.社会建设

答: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持续的社会工程,主要是指在经济增长和政府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社会治理,增进社会融合,保障社会的可持续性,从而全面提升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福利水平,实现社会和谐与永续发展。社会建设的核心内涵是发展社会事业以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协调。

 

6.社会支持网络

答:社会支持网络是指一个人可以从社会中获得情感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等方面的支持系统。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越是强大,他所拥有的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也越多,也就更能够应对各方面的挑战。

 

7.社区照顾

答:社区照顾是指在社区内对那些身体和精神有需要的人(如:老人、儿童、弱能者和残障者),整合全部社会资源,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服务系统对其给予援助性的服务与支持。社区照顾的任务与内容主要包括:将社区内有特殊困难而自己不能解决并需要长期照顾的服务对象留在社区内接受服务;使有困难的社区居民(个人或家庭)所需要的家庭照顾社会化,减轻家庭的负担;挖掘社区的各种人力资源,建立社区支持网络,使社区居民建立起互助、互帮的责任意识,实现社区成员之间的高度互动,形成社区内居民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8.社会救助

答: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是指社会成员因受自然灾害及其他社会、经济原因导致他们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由国家或社会按法定的标准而给予的物质帮助。社会救助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经常性的社会救助工作、紧急救助制度、临时性的救助、支持倡导开展社会互助活动。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社会民主主义者的主要政治立场、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主张。

答:社会民主主义者的主要政治立场、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主张分别表现为:

(1)社会民主主义者政治立场是主张以改良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他们不再把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作为行动目标,而是把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作为自己的任务,也作为自己争取工人群众和更广大的新中产阶级成员支持的手段。社会民主主义学派仍然强调人道主义精神;致力于政治民主化的追求,为工人阶级合法地争取权利;继承马克思主义社会平等的思想,倡导全民福利的思想。

(2)社会民主主义认为,必须推动和强化国家、政府来承担责任,发挥作用,以此改善社会经济状况,提升劳工阶级的福利水平。

(3)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推动各种改良性质的社会政策方面也产生了积极效果,如最低工资、义务教育、社会保险、累进税等等。

 

2.简述专业性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专业社会工作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工业化的时期。如果说以往社会工作的产生主要是针对社会上存在的贫穷问题,那么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不仅仍存在着贫穷问题,而且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其为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

与此同时,社会工作也在原有的志愿性工作基础之上产生出了受薪的行业性工作。而促成这种行业性工作出现的主要是三方面原因:

(1)当时面临的众多社会问题需要受薪的人员来解决。

(2)1877年布法罗慈善组织会社在美国的成立,该会社在成功地使用了数年“友善访问员”之后,这时开始使用受过训练的人去和案主建立联系。

(3)1886年睦邻组织运动在美国的兴起。

由于这三个方面的原因,促使社会工作在志愿性的基础之上产生出行业性。而随着行业性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行业协会的成立,作为一个行业的社会工作和许多关心社会福利的志愿群体区分开来,并为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提供了进一步的条件。

正是在这种状况之下,人们开始感到再依靠以往的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工作人员,凭着爱心、善心、慈悲心和乐于助人的双手去解决这诸多的社会问题,无论在人员的数量上,还是在服务的水准上都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人们开始呼吁建立专业的社会工作。

 

3.简述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及其主要内容。

答:家庭生命周期又称家庭生活历程,是指家庭自成立之日(夫妻缔结婚姻关系)起,经历一系列发展阶段,并分裂出新的家庭,原家庭消亡的全过程。在家庭生命运行之中,家庭成员完成人生任务,家庭得到延续,母家庭孕育了子家庭。

家庭生命周期有不同的划分方式,主要内容如下:

(1)美国学者杜沃从家庭满足家庭成员需求的角度,即生理上的需求、文化规范以及个人的抱负与价值体系几个方面,来区分家庭的幸福感与满足感。他将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八个阶段:新婚未生育期(2年);老大出生至老大两岁中(2.5年);家中有学龄前小孩,老大2岁至6岁(3.5年);家中有学龄中小孩,老大6岁至l3岁(7年);家中有青少年阶段的小孩,老大l3到20岁(7年);孩子陆续离家(8年);家庭空巢到退休(15年);退休到夫妇两人死亡(10--15年)。

(2)我国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因国情不同及家庭生活模式的特殊性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新婚期(2年左右),婚姻系统的形成及整合,夫妻角色的认定,姻亲关系的协调。

育儿期(5至6年),父母角色的认定,家庭财政、家务劳动的分工或协作,职业与家庭之间的精力分配。

教育期(15年左右),亲子关系的调整,夫妻情感的深化发展。

向老期(20年左右),接受子女已独立、离家的现实,婚姻关系的再调整。

孤老期(10至15年),面对自己及配偶的衰老与死亡,安排晚年充实的生活,体味人生的煮义。

将家庭生命周期概念运用于家庭社会工作实践,可以使工作者为家庭提供服务时与家庭一起讨论生命周期各阶段面对的不同生活内容,提醒家庭清醒地调整自我认知能力与婚姻生活能力。因为家庭生命周期各阶段相互连接,两阶段间的转折与过渡可能会面临问题,每一转折期是家庭需要投入精力、学习和调整的时期,也是家庭社会工作者介入家庭的机会。

 

4.简述依恋类型及其特点。

答:依恋的类型包括三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焦虑矛盾型依恋。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1)安全型依恋的人具有较高的自尊和自信水平,具有安全感,容易跟人接触,能够积极的应对各种挑战,会合理的袒露自己等。

(2)回避型依恋的人具有对自己评价很高,独立性较强,难以与人相处等特点。

(3)焦虑矛盾型依恋的人的特点是自尊心不牢固,不安全感强烈,具有情绪化倾向,担心被拒绝,充满敌意等。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试论述再分配及其对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的意义。

答:再分配是国家和政府通过对社会资源和财富的第二次分配,实现所有社会成员在结果上的平等。

对于再分配对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的意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1)一种认为再分配是实现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该观点认为一个国家或社会仅仅在获取社会资源和利益的机会方面保持公民权利上的平等是不够的,只有进行再分配实现结果平等才是真正公平的社会,国家和政府在实现公平方面承担主要责任。

(2)与此相反的观点是,实现公平必然要以损害效率为代价。原因有两个方面:

从理论角度来看,公平可能会被人们片面地理解为平等,而实现平等又往往导致社会追求绝对的平均,造成平均主义的错误;

从实践角度来看,人们由于自身能力和社会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在一次分配中实现绝对公平,因而必须涉及税收等二次分配手段,而赋税的过重必然使得社会财富创造者的积极性受挫,社会由此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

因此,应该引入效率优先的观念,让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摒弃社会政策及其对公平的追求,不仅可以提升公民的福利水平,还可以实现社会的财富增长和长远发展。

 

2.试论述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体系。

答: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国际的普遍性原则,结合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实际情况,社会工作的基本的专业价值观体系应包括敬业、接纳、自决、个别化和尊敬人。

(1)敬业

敬业是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和实践的根本态度,是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基础。社会工作专业的敬业,不仅涉及该专业的性质、信誉和科学精神,而且涉及社会工作者对工作、案主、机构和社会的关系原则。

(2)接纳

接纳不仅包括非判断的态度,而且积极地追求对当事人的理解。作为一个积极的动词,接纳意味着接受、相信和尊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总是要同意其他人的价值或我们要放弃自己的价值去支持另外某一个人的价值。

(3)自决

自决即自我决定。在社会工作中,自决更多的是针对社会工作者而言的。由于其地位关系,社会工作者很容易替案主决定,犯越俎代庖的错误。自决就是提醒社会工作者要尊重案主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力。

(4)个别化

个别化是一种分别逐一对待的方法,体现了传统的社会工作价值。它把每一个人看作是唯一的、不同的实体,应该受到不同的对待。个别化原则体现了对个人的尊重。个别化处理体现在方方面面。

(5)尊敬人

作为社会的高级价值,它认为在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比人更宝贵和值得崇尚的了,每一个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它并不是孤独的,对许多专业和对大部分文化与社会而言,它是共同的。社会工作的三种价值,即个别化、自决和接纳都是和尊敬人有关的,事实上它们是从尊敬人这个基本价值推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