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中国心:何志毅教授管理散文集](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1/26832001/b_26832001.jpg)
角色变化的艺术
最近我作为团长与其他四位老师一起带了20位企业创始人到瑞士游学。他们平均40岁;既有博士生、硕士生,也有北大、清华的本科生,还有两位没有文凭的复员军人和在农村土生土长的农民创业者;来自8个省市和10个行业;都是非常优秀的企业创始人和领导者。
一到瑞士,在第一次会议上我就说:“从现在开始,你们都不是东西(当然不是东西,是人),也不是人(不是一般人,一般不是人),是普通学生,要服从老师的教导和领导。”我们规定了严格的纪律:迟到要递增罚款,每日的不足要在大巴上点评和批评,要求结束前全员相互评分,对小组的活动和节目要相互评分,等等。开始时有些学员不适应,但是在这种氛围下很快就适应了。我们这一支临时组织起来的老板团在十天之内好像从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从不守时到准时,从大声喧哗到轻声细语,从洗手时水花四溅到把洗手台擦得干干净净,从初到时大大咧咧到离开时桌椅全部复原、垃圾清理干净,从行进中的稀稀拉拉到紧凑有序。军队的素质是在高压下练出来的、在疲惫中熬出来的、在队列中训出来的、在紧迫中逼出来的,总之,不是在课堂上教出来的。而这正是当前商学院的重大不足。游学回来后,一位主持人出身的女学生告诉我,当她准点赴约时朋友们大惊小怪,本来大家早已习惯了她的迟到,感叹她从钟表之国带回来了准时性。
作为领导者,有时要两眼紧闭,有时要两眼睁大,有时要一只眼睁一只眼闭。我可以解释为两眼紧闭是想战略,两眼睁大是抓细节,一只眼睁一只眼闭是看重点。一个优秀的领导人,该粗时就粗,该细时就细;该往前时就往前,该靠后时就靠后;该严厉时就严厉,该温柔时就温柔;该放权时会放权,该收权时会收权。这就叫做角色变化。
1997年我到海尔去,张瑞敏正在抓细节,口号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每天的任务每天完成,绝不拖过夜;每天的事情清理完,第二天进步一点点。后来有人计算了在1的基础上每天进步1%,一年下来就会变成37.78;每天退步1%,一年下来就会变成0.03。1999年我到台湾,拜会了王永庆,他在著名的午餐会议室接待了我们。午餐会议室是他每天召开会议找问题的地方,那时他的总管理部专门替他下企业找问题,下面人害怕这些人,把他们称作“红卫兵”。会议室里挂了一幅书法:止于至善。再后来我得知三一重工的梁稳根每天召开早餐会协调工作、解决问题。当时三一重工还没有今天这样的规模和地位。
这些大企业家都是大战略家,有宏大的视野和目标,但是不等于他们不会抓细节。《毛泽东军事文选》厚厚一本,主要是由各战役和战斗指挥电报构成的,十分详细。我相信,在一个组织高速成长和外部情况快速变化的情况下,靠规章制度和流程是不够的,修改制度和流程都来不及。而如果可以保持每天的沟通协调会议,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在组织上轨道以后,领导者则要克制自己关心细节的冲动,退到后面建立体系和机制,靠团队和系统运营。
我看到,很多优秀的政治家在不同的岗位上都能迅速转换身份、适应不同的角色。一个政治领导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从副职到正职,从正职又到副职,从僚到官,从官又到僚,因此练就了角色转变的能力。而企业家往往从创业起一直是一把手,不容易体会角度变化和角色变化。因此,企业家更需要注意换位思考和变化。人生就是一出戏,企业领导者不能满足于当一个本色演员,只会演一种类型的角色;而应该学巩俐,在《秋菊打官司》中土得掉渣,在《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则一身贵气。
好女人在家中都需要角色变化,所谓“在厨房是主妇,在客厅是贵妇”,何况男人乎?何况领导乎?领导是一门艺术,角色是艺术中的需要,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明日之我非今日之我也。
2013.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