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英语课程建构:应用语言学视角](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3/26393023/b_26393023.jpg)
导论
北京师范大学 林敦来
0.1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概况
为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加快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及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及管理人员素质,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水平的提高,1996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4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批准在我国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国教育硕士培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笔者援引中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网(www.edm.edu.cn)上的内容,简要介绍如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详阅该网站内容。从试点单位的规模来看,目前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院校数量达到142所,覆盖了我国除澳门、香港、台湾以外的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从招生对象来看,通过多次调整,目前涵盖了基础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的专任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具有(或相当于)中小学、幼儿园技术职务的管理干部和中等职业学校各类教师和管理干部,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服务于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战线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体系。从招生学科领域来看,目前有教育管理、学科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育、科学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技术教育9个专业,20个领域。招生人数也呈大幅增长,截止到2016年6月,累计录取各类教育硕士研究生296010人。从攻读类型的形式和项目来看,最基本的两种形式是在职和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从2007年秋季起,我国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提出:“免费师范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学习专业课程,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在此文件指导下,“免费师范毕业生”成为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一大群体。
北京师范大学(后文简称北师大)作为首批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院校之一,1997年招收第一批教育硕士学生,至今已经20年。期间,根据学生及教学的实际情况,培养方案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调整,例如,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生从原来的全脱产学习改变为假期集中学习。但是,无论学习方式如何改变,英语课程一直是教育硕士的一门重要的学位基础课。
0.2 教育硕士英语课程概况
教育硕士英语课程为学位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共2个学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施细则》总则中的培养目标中明确规定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这里的外文资料主要指英语资料。从培养目标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建构教育硕士英语课程应该主要以英语阅读为抓手,听说写为辅助。目标中也涉及了专业字眼,也就是说英语要与教育教学论的知识内容结合,即基于内容的语言教学。
北师大教育硕士教学团队在该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对教育硕士英语教学的对象、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首先是教学对象。从2012年招收本校本科毕业的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起,北师大毕业的免费师范生成为在职教育硕士教学的主要对象。这些教育硕士生在北师大已经接受了完整的大学英语教育,有了良好的语言基础。教育硕士教师团队中的不少老师曾是他们的大学英语老师。而统招的在职教育硕士一般为大学本科毕业生或者在教育领域有三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教师,大体上这些学生的年龄在23到28岁之间,为成年学习者。他们已经接受了本科教育,有了初步的教学经验,有广泛的个人经验,认知能力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拥有很强的反思和抽象能力,自主性强,能够自我指导,并为解决现实的问题而学习。鉴于此,曾琦(2005)认为可以用成人学习理论指导教育硕士专业学生的教育。他指出,要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强调问题定位;激活学习者的经验,引导反思;重视体验,鼓励学习者知、情、行的参与。他还强调了教学内容与形式一致,推动学习者学以致用,在教学形式上鼓励学习者参与、强调建构。
从教学内容来说,在考虑教学对象的基础上,北师大教育硕士英语教学团队积极地开发教材,并将教学材料在教育硕士学生中使用后对教学资料进行改进,最终于2014年在杨凤珍老师的主持下编写了《教育硕士英语教程》,该教程涵盖了教育哲学、教育心理、教育评价、教育技术、教学反思等方面的话题。此外,团队也参阅了大量的关于英语阅读能力的论述,如Davis(1968)、Munby(1978)、Grabe(1991,2009)、Urquhart & Weir(1998)、Alderson(2000),提出了教育硕士英语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完成本课程后,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大量英语词汇知识,用于推断不熟悉的词汇的意义与用法;(2)在语境中推断词汇含义;(3)熟练掌握3500个通用词汇和570个学术词汇;(4)理解文本中明确表达的信息;(5)推断文本内在的含义或言外之意;(6)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语气和态度;(7)运用文本的语法词汇衔接手段,理解文本中句段之间的关系;(8)能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整合并做出价值判断;(9)能提取文本中的重要细节来概括原文;(10)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另外一种语言翻译原文。
由于面授的时间仅为六个半天,即24学时,因此不可能完全紧扣教材按部就班地讲解。从2016年起,北师大教育硕士教学团队结合教育技术,提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于教育硕士英语教学。混合式教学是指“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媒体技术,提供与适当的学习环境相契合的资源和活动,让适当的学生形成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李逢庆,2016)。参照李逢庆(2016),北师大教育硕士课程团队构建了北京师范大学非全日制教育硕士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图0.1)。该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F7C4F/14867059504845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0.1.jpg?sign=1739346549-7zZLkOsEKQH0w9qsv4T6nPUHSdkf50lT-0-c25301bbb84dfcf8cf8bbe139111ca7c)
图0.1 北京师范大学非全日制教育硕士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
课前阶段首先进行的是课程开发。上文已经提到了教育硕士英语教学内容和具体目标。课程团队根据内容和具体目标,制定了北京师范大学非全日制教育硕士英语教学大纲(见附录1)。基于大纲,课程团队编写了课前自学导航,并录制了微视频。由于整个教育硕士英语学习时间相对较短,而且大部分学生刚刚经历大学英语教学,认知能力已经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因此课程团队决定以课程目标为导向,以阅读技能为核心,以《教育硕士英语教程》为依托,又带上学术色彩,最终制作出七个微视频。视频由中方教师撰写内容与脚本,外教协助润色,最终由中外教联合主讲的方式进行。微视频的具体内容参阅附录2。在完成微视频学习之后,有针对微视频需要完成的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微视频的内容,与《教育硕士英语教程》结合,通过练习加深对微视频内容的理解。这些具体任务采用开放性建构应答题型,重点考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2016级的部分作业作为样例附在附录3中。作业完成后,学生通过IPv6平台提交作业。课前阶段的学习任务随学生的录取通知书,由研究生院统一发出。微视频制作成光盘发给偏远地区的学生,同时上传到IPv6平台上,学生可以选择在线观看,如果网络不畅,也可以选择光盘播
放。每次作业均有截止日期,未能在截止日期前提交作业的均作相应的减分处理。作业评判由任课教师指导助教完成。助教在IPv6平台上直接提交批改意见与分数,给学生及时的反馈。在截止日期前完成的学生如果对作业完成情况不满意可有重做机会,以此鼓励学生多次尝试,提高学习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形成性评价的思想。应该指出,本部分内容对于学生通过此课程的意义极其重大,占总分的40%。
课中阶段为六次面授,是基于学习反馈的学习提升方案。每次面授对应微视频中的一个技能,包括词根词缀、语境猜词、文本大意理解、翻译技巧、概要写作与学习汇报。教师会根据学生在课前阶段作业的完成情况,汇总其中的问题,在班上以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反馈。对于个别同学的学习困难,教师在私下进行个别指导。任务推进是课中阶段的重点,它是课前阶段内容的进阶版。如概要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阶段完成第一稿,以小组的方式(合作学习)修改第二稿,在集中了小组智慧尽最大努力修改之后,与任课教师进行一次面谈(课堂活动)。任课教师根据小组概要写作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则在小组面谈后再一次修改完成第三稿(成果展示)。通过这样的修改过程:课前关于概要写作要点的提取、学生独立完成初稿写作、小组讨论后的一致意见、教师小组反馈以及完成最终版本的概要,学生对概要写作有了充分的体会,概要写作的能力也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最后一次的面授为学习汇报,以小组方式呈现(合作学习)。汇报的内容(成果展示)则是学生根据课前和课中学习的内容,结合《教育硕士英语教程》,从技能的角度提出小组对教程内容的精华的学习总结。附录4提供了2016级教育硕士小组展示样例和本书作者的评语。
在课后阶段,学生要进行成果整理,将此次教育硕士学习的内容整理成档案袋,并进行课程反思。课程反思则通过IPv6提交给任课教师,此部分内容占课程总评的5%,让学生能够再一次反思本次课程的收获并对将来的英语学习提供思路。最后在当年的八月份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再次检验学生在此次教育硕士英语课程中的学习成果。
0.3 本书各章节作者与内容简介
除了导论,本书共分为九章。本节将对本书各个章节的作者及其学术背景做简要介绍,并对各个章节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
第一章作者为张秀峰,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和比较高等教育研究。本章对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以三所师范大学的英语学科教学专业的教育硕士为例进行了具体研究,从中发现教育硕士培养实践与教师专业标准的衔接和统合中存在的不足,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建议,以期提高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第二章作者为邵名莉,博士在读,北京师范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法。本章作者对北京师范大学2016级暑期在职教育硕士的英语学习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育硕士普遍对英语学习是有需求的。但是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存在年龄、性别和区域差异。因此在今后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组织教学方面建议考虑这些差异性。
第三章作者为王筱晶,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本章主要讨论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开展的教育硕士英语课程改革中着重解决的两大问题:(1)教育硕士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阻碍课堂教学;(2)教育硕士工学矛盾严重。通过两轮行动研究,逐步探索出了符合在职教育硕士学习特点的英语教学模式。
第四章作者为刘莉华,硕士,北京师范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本章试图从学术语篇的语言特征上分析造成学术阅读困难的原因,并通过介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术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发与教学方法改革,为培养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学术阅读能力、提高其水平和效率提供参考。
第五章作者为师曼,博士在读,北京师范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阅读圈(Reading Circles)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阅读学习方式——学生在小组中承担不同的任务,相互讨论、学习,共同完成阅读任务。本章作者在其所教授的教育硕士班级中开展了应用阅读圈的行动研究,研究发现,该活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以及引导学生相互学习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第六章作者为谭思坦,博士在读,北京师范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教学、英语测试。本章主要报告根据任务型教学法设计的英文摘要写作的课堂任务及实施,即以向“第一届国际教育硕士会议”组委会提交英文论文摘要这一任务为载体,教师不直接参与任务,只为学生提供完成任务的辅助材料和课堂组织。从教学反馈上看,此教学活动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增加了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第七章作者为夏晓燕,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英语语言学和二语写作。本研究根据语篇的7个特征和话语构建模式,找到了概要的4个核心篇章特征(即目的性、信息性、连贯性和衔接性),通过质性方法确定了对应的8个内容参数及评分标准,构建了英语概要写作的评价框架,并依据此评价框架对43篇学生概要习作进行了篇章特征分析,归纳出了学生概要写作上的共性问题。
第八章作者为刘森,博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测试与评价及大学英语教学。本章利用NVivo 11.0分析了来自不同专业的54名学生的课程反思,通过开放编码、二级编码、三级编码探究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的感受、态度和建议。研究发现:反思样本高度肯定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同时对面授课程和微课部分都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反思过程体现了学生深刻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反思学习过程、将知识内化的过程。研究为教育硕士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启示,有助于课程逐步完善。
第九章作者为林敦来,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测试与评价及大学英语教学。本章汇报了2016级“教育硕士英语”期末考试的效度证据。研究证明,在域界定、评估、概化、教学目标反思和使用方面,该测试均能提供较好的效度证据,为教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基于经典测试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的题项分析,该研究也发现了教育硕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Alderson, J. C. Assessing Read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Davis, F. B. Research in comprehension in reading.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968(3): 499-545.
Grabe, W.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research. TESOL Quarterly, 1991(25): 375-406.
Grabe, W. Read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Mov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Munby, J. 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Urquhart, A. H. & Weir, C. J. Read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Process, Product and Practice. London: Longman, 1998.
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2016(9): 18-24.
杨凤珍.教育硕士英语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曾琦.成人学习理论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启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 34(7): 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