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昂贵的博弈:汇率战争与大国布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斩首英镑

在金融市场上,中央银行是一国货币的发行者、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外汇储备的掌管者和最有权力的金融监管者。鉴于政治地位、资金实力和市场影响力,在金融市场上央行向来被认为是无敌的,根本不可能有人敢跟央行做对手交易!

20世纪90年代之前,世界上最牛的中央银行分别是美联储、德国联邦银行和英格兰银行。其中,英格兰银行是世界上第一家中央银行,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英镑也是当时仅次于美元的世界货币。

这样一家中央银行,硬是在1992年被索罗斯“斩首” ,在英镑阻击战中完败,用鲜血铸就了索罗斯的成名战。

现在的90后一定听说过欧元,但很少有人知道“欧洲货币体系” (也称为“欧洲汇率机制” ) ,更不用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Treaty of Maastricht,以下简称《马约》 ) 。所谓《马约》就是欧洲共同体(欧盟前身)12国外长和财政部长在1992年2月7日签订的一份条约,其核心内容是成员国汇率固定,一致对外。为了保持经济平稳, 《马约》规定,各国都必须将财政赤字控制在GDP 的3%以下,国债保持在GDP的60%以下。

当时英国作为欧洲共同体的12个成员国之一,英镑自然也是欧洲货币体系的组成部分。

不言而喻, 《马约》的核心条款存在严重缺陷。欧洲共同体12个成员国经济实力差异很大,既有诸如英国和德国这样的“富豪” ,又有诸如意大利这样的“穷哥们儿” 。各国不可能真正做到经济同步增长,需要用不同的政策调节经济。

既然如此,麻烦就来了。各国货币政策一旦出现差异,汇率就应该进行调整,然而,在《马约》框架下各国汇率被锁定,根本无法浮动。

当实际的经济形势和协约下的固定汇率出现偏差时,攻击者就会抓住可乘之机。

请记住,当时欧洲共同体12国之间是固定汇率,如果能主动攻击某一国,在货币市场形成“羊群效应” ,所有投资者都会闻风而动。一旦构成欧洲货币体系12个成员国中有一个“链条”松动, 《马约》建立的货币汇率机制就会被摧毁,汇率就会暴跌。攻击者一定事先下好了赌注,此时就会大发其财。

这个机会谁都知道,整个体系的弱点欧共体成员国也一清二楚,但是,它们相信整个世界上没有人敢对它们下手,这毕竟是12家世界上最强大的中央银行,几乎是市场上的“神” 。

不幸的是,欧共体猜错了,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不信邪的人。索罗斯在《马约》签订的第一时间就开始谋划这场战争,而英国对组建欧元区素来立场不够坚定,于是它就成为了第一个“猎物” 。

更不幸的是,索罗斯是对的。

欧共体仅仅成立不到半年,柏林墙刚刚被推倒,民主德国全境正在热火朝天地大兴土木搞建设。大家都知道,基础建设对利率最为敏感,降低利率受益最大的不是中小企业,而是这些项目工程。德国联邦银行如果在此时降低利率,民主德国全境都会变成施工现场,显然,此时利率绝对不能降低。

英国的情况则恰恰相反,1991年英国GDP负增长2.2%,通货膨胀率高达7.4%,失业率为8.3%。虽然还挂着一个全球GDP总量排名第四的头衔(可见索罗斯之凶悍,连世界“老四”都敢动手) ,英国实际上正处于衰退期,英国民众都眼巴巴等着央行、财政部出大招。

大家都知道,一国如果经济衰退就必须降低利率,刺激大家多借钱、多花钱。英国政府对高利率不堪其扰,经济政策压力越来越大,国内媒体开始攻击《马约》 ,质疑政府的能力,尤其是国内商界领袖们强烈要求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

迫于无奈,绅士的英国人不怎么绅士地向德国联邦银行告急,要求降低利率。

德国人比较古板,德国联邦银行对英格兰银行的要求嗤之以鼻,但是,英国必须降低利率,让英镑贬值,刺激出口,它没有办法,就想出了很多歪点子……

我们在这里插一句,在全球各国的中央银行中,德国联邦银行是非常有个性的一家,以至于在经济学上都成为了一个流派———— “货币政策中性” 。德国联邦银行始终坚持一个原则:货币政策必须保持中性,确保物价稳定,不能依靠货币政策过度刺激经济。 (另一家有个性的中央银行是法兰西银行,它始终“忽悠”恢复金本位,直到现在法兰西银行也在支持这个观点。 )

正因为德国人从骨子里坚持中央银行必须独立于政府,货币政策坚决不能向财政妥协,所以,德国中央银行才得以成为欧洲中央银行的原型。当时的德国联邦银行行长赫尔穆特·施莱辛格(Helmut Schlesinger)是个标准的老学究,又是“货币政策中性”理论的忠实信徒。他向来把经济学理念当做人生信条,在他面前,降息这种事儿断然不可能有回旋的余地。

面对如此古板的施莱辛格,英国财政大臣“急中生智”——放出风说施莱辛格已经同意降息,想通过媒体倒逼施莱辛格就范。

经济学理论是坚决不能违背的信条,施莱辛格在听到新闻的第一时间就火冒三丈,他想到的应对方式更离谱——马上召集媒体吹风会,公开宣布他坚决捍卫德国联邦银行货币政策底线,宁可背负欧洲货币体系崩溃的骂名也要坚持高利率。

可能是施莱辛格比较激动,在大马金刀“修理”英格兰银行的同时,顺手敲打了一下意大利。其实说穿了也没啥,就是批评批评,当时意大利不顾欧共体其他国家反对,擅自降低利率、扩大基础建设投资、发行巨量国债,有观点认为意大利经济建立在“垃圾债券”的基础之上。整个20世纪90年代初期,意大利的投资都没什么效果,其储蓄却被德国的高利率吸引走了,到1992年初国库已经告急……施莱辛格表态说,意大利快退出欧洲货币体系了。

外汇市场可是市场的巅峰,最接近自由市场的四条基本假设:市场上买卖的产品是同质化的货币(商品同质性) ;信息时代,风吹草低,全市场都知道牛羊在哪儿,根本没有隐藏的可能性(信息完备性) ;只要用货币的人就是汇率市场参与者,所以,这里的买卖者有无数个(参与者无限性) ;谁都可以自由地买卖或者持有某种货币(厂商进出自由性) 。

市场向来听风就是雨,施莱辛格对意大利一表态,是央行行长亲自发话呢!结果可想而知,意大利货币体系很快就支撑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