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逻辑基础:分工与分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消费者选择

消费是经济活动最根本的目的,尽管不同的人在消费观念、消费倾向方面具有显著差别,但是消费者选择中存在的共性特征仍然是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一)偏好和效用

生产能力为消费提供了各种可能,而消费者对不同的消费品组合是存在明确偏好关系的,可以认为偏好关系总是满足完全性、传递性的,这种偏好关系只有对同一个消费者才具有意义,不同消费者之间的偏好关系没有可比性。

每个消费者都可以从自己的偏好关系出发对任意多的消费品组合进行排序,与偏好关系相比,效用具有类似的意义和更好的可用性,所以在经济分析中经常用效用代替偏好关系来说明消费者进行选择时的逻辑。

效用与偏好一样都体现了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偏好直接给出不同消费品组合之间的排序关系,效用则对不同消费品组合赋予唯一的效用值,这些效用值之间的数值比较可以完全代替偏好关系的比较,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最大效用是消费者进行选择时的逻辑起点。

效用具有主观性,一定是依托于某个特定消费者而存在的,不同消费者对消费品组合的效用评价可以完全不同,所以效用只能够在同一个消费者身上进行比较,不同消费者之间效用不具有可比性,不同消费者的效用自然也不可以做加总计算。

为了更方便地使用效用的概念,人们构建了效用函数。效用函数描述了消费者在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水平与消费品组合之间的函数关系,它的一般形式是u=ux),其中的x是消费品集合中的消费品组合。对于任意给定的消费品组合,效用函数都给出唯一实数效用值,所以效用函数是状态函数,与路径无关。

效用和效用函数是非常有用的概念,但是试图建立真实的效用函数意义并不大,通过对效用函数一般特征的理解去共同构建经济分析基础是效用函数比偏好关系更有优势的地方。尽管不同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各不相同,但所有的效用函数都有两个重要的共同特征:一是单调性,二是边际效用递减。这两点与偏好关系中的单调性和凹凸性等价。

效用函数的单调性是指在给定消费品组合情况下,只改变其中一种消费品数量,新消费品组合的效用值随消费品数量增长而单调上升。边际效用递减则是说上述的效用单调增长趋势将随效用增长而下降。这两点分别对应于效用函数的各个一阶偏导恒不小于零,而二阶偏导恒不大于零,与生产禀赋中人们产出能力具有相同的特征。

从一般的经验上判断,这种效用单调增长、边际贡献下降的特征是容易理解的。比如一定数量的食物对于饥饿的人有巨大的效用,但是不断增加食物供给数量,效用改善程度就会不断降低。效用函数的这两个特征可以认为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的消费品组合的情况,是具有共性的基本原则。为了使用的方便,人们常常将效用函数用无差异曲面代替,同一个无差异曲面上所有点的效用值相同。二维产品的情况下无差异曲面简化为无差异曲线,而效用关系所演化出的经济逻辑并不会被简化掉,所以后面在讨论效用函数时将主要基于二维情况进行。由于效用函数的两个特征,无差异曲线具有图1-4所示的形式,曲线上任意两点连线总是位于无差异线上方,而所有上方点的效用值都更大。

图1-4 等效用曲线

图1-4给出两种消费品情况下消费者效用水平对应的三条等效用曲线,这组曲线中,每条线都覆盖了一系列连续的消费品组合,同一条线上的消费品组合对应于同样的效用值。这个二维消费品空间中,消费者效用向右上方递增。等效用曲线上各点斜率的绝对值是单调递减的,这体现了边际效用递减的特征。

边际效用递减也可以用两种消费品的替代性来说明。在等效用曲线上,任意点处的斜率代表了两种消费品在该点的效用替代率,这个效用替代率也就体现了两种消费品在该处的效用价值替代关系。

(二)需求弹性

当外部经济环境给定时,经济主体的生产能力决定了自己的可行消费集,在消费偏好的驱动下最优消费品组合唯一存在。如果生产能力发生变化,经济主体的消费品组合通常也会做出相应的改变。消费品组合中有一些物品的需求量会显著地受到生产能力波动的影响,而另外一些物品的需求对生产能力的波动并不敏感,前一种类型的需求相对于生产能力来说称为富有弹性,而后一种需求则缺乏弹性。

需求的弹性具有相对性特征,是不同物品需求相比较的结果。通常情况下,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而奢侈品或者财富品的需求则富有弹性。粮食是一类比较典型的生活必需品,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往往具有相当的刚性,不论生产能力怎样变化,与其他物品相比粮食需求的变化总是比较小。即使生产能力低下,粮食消费还是必须得到优先的保证,而随着生产能力变强,粮食需求量也不会有显著的变化。必需品大多具有类似粮食的需求特点,它们被用来满足特定的具有优先性的需求,而这样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新增供给带来的效用改善就迅速弱化,表现出需求缺乏弹性。奢侈品或者财富品通常是那些优先级最低的物品,由于人们的消费欲望是无限的,优先级最低的那些消费品一定永远不满足人们的需要,从而表现出大的需求弹性。即使生产能力提升满足了过去的消费愿望,也一定有新的奢侈品会占据最低优先级的位置。

一个物品属于必需品或奢侈品并不是该物品固有的属性,这取决于经济主体的偏好和所处的经济状态。在那些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地方,粮食的供给长期处于短缺状态,一定意义上粮食成为一种奢侈品。一旦生产力水平有所改善,人们首先会设法满足对粮食的需求,这种情况下对粮食的需求就表现出更强的弹性。另外,对于一些极其富有的人来说,大多数人眼中的奢侈品已经不再会给他们带来高的效用,他们或许愿意将自己生产能力中的相当部分用于需求层次中更高层级的那些需要,这时候奢侈品对于他们来说也表现得缺乏需求弹性。

个人的消费偏好和经济状态决定了个人对不同物品需求的弹性特征,而一个经济体内部所有的人对不同物品需求弹性的统计平均水平反映了这个经济体消费需求的弹性特征。不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于一个经济体,经济发展的过程都可以被看作人们不断将曾经的奢侈品转化成必需品的过程,每种物品都要经历这个过程。一种物品的全部消费者中,越多的人将它看作必需品,它的发展也就越成熟,需求弹性也越低,反之则弹性越高。当越来越多的物品需求逐步变得缺乏弹性时,新的物品会不断涌现,成为新的奢侈品。经济系统中的所有产品都可以根据整体的需求弹性程度被排列成一个谱系,从弹性最低的产品一直到弹性最高的产品,这个有序的排列反映了不同产品的成熟程度,也记录了人们曾经经历的经济发展历程,而需求弹性较高的那些产品为未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二元经济模型中经济部门被划分成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现代部门被认为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代表经济发展的方向。现代部门不断从传统部门吸收剩余劳动力,这个过程中传统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逐步提升。从需求弹性的角度看,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差别其实不在于哪个产业出现的年代更早,或者使用的生产技术是否已经存在多年,而在于传统部门生产的产品是那些缺乏需求弹性的产品,而现代部门生产富有弹性的产品。

农业是最古老的传统行业之一,也经常被认为是劳动生产率低下的部门。与此相对,工业部门似乎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许多国家曾经把工业化作为提升国家经济实力的方向。事实上,经济发展中并没有哪个行业是注定高效或者低效的,正如产品的需求弹性特征会伴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一样。以保障粮食供应为目标的农业产品是需求弹性谱中低弹性产品的代表,因为人们的温饱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总是被最优先满足的,这样的生产部门虽然最重要却很可能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受益最少的部门。不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多少曾经的奢侈品已经变成了必需品,曾经的需求弹性如何被需求的固化取代,富有需求弹性的奢侈品或者财富品永远会存在。旧的现代部门不再“现代”了,新的现代部门就一定会出现,二元经济模型中的劳动生产率差别始终不会被抹平。现代部门的名义劳动生产率总是高于传统部门,这是产品的需求弹性差别导致的一个结果。其实就劳动本身意义来说,不同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没有直接的可比性,就如同我们不能比较一吨小麦和一升牛奶哪个更多一样。但是放到具体的经济系统中劳动生产率反映的是不同生产活动的价值贡献,与必需品生产部门相比,由于人们主观判断标准的原因,那些消费优先级最低的奢侈品的现代生产部门往往具有主观价值意义上先天的优势。

生产能力与需求弹性在有些时候也会表现为负相关的关系,例如在牛肉与马铃薯的二元生产中,假设人们对牛肉具有更高的偏好,那么在总消费数量限定的情况下,生产能力的整体提升会导致牛肉需求对马铃薯需求的替代,使得马铃薯需求由于生产能力提升而下降。这样的情况与通常所说的“吉芬商品”的情况有相似之处,但在这里这种生产能力上升与某个产品需求下降之间的关系并不显得突兀,这也是在排除价格或者货币干扰情况下讨论需求的一个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