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职业群体:公民行为与社会治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和职业群体失范问题,如本田事件、富士康事件、广东增城事等频发,为什么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这些个性鲜明的新生代职业群体,城市社会发展与建设的主体却纷纷出现各种失范行为,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还是企业的管理不当,这背后有什么原因?我们又应该采取何种治理策略?总之,关于职业群体的种种失范行为,似乎社会每一个组织或细胞都或多或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复杂性、多因性决定了社会治理任务的重要性,现阶段企业社会组织在参与治理群体性事件中局限颇多。在创新社会治理理念的要求下,企业该如何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整合优势资源,优化自身局限,如何从公民行为视角建立增强企业职业群体竞争力,形成社会治理的可操作化管理工具,使企业社会组织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能够更好地与政府携手合作,共同建构新生代职业群体公民行为生成的基层多元协同机制,则显得尤为重要。

《新生代职业群体公民行为与社会治理研究》将解开新生代职业群体背后的种种疑问,从新生代职业群体着手分析,归纳不同层次、不同企业、背景来源不同的新生代职业群体的特征,从法制社会建设过程中新生代职业群体公民行为生成问题入手,探究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对新生代职业群体公民行为的强化效应,以及社会治理策略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

新生代职业群体已经成为城市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职业群体的现状息息相关,对于频发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和职业群体失范问题,新生代职业群体的竞争力还能否起到积极作用?如何避免这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企业社会责任还能否再次发挥有效作用?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又应该如何携手合作进行多元社会治理?本书不是轻率地用行或不行来回答,而是通过深入的实证调查和系统分析,将新生代职业群体的方方面面呈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临时聚合群体通过非法的破坏性行为来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发泄不满情绪,从而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当前,群体性事件多发于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农民工讨薪、移民安置补偿、国企转制、环境污染、劳资纠纷、灾难事故、校园突发事件与城管执法失当等事件中,呈现出主体成分多元化、事件规模扩大化、内容对象复杂化、表现方式激烈化的发展态势。在实施依法治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看待与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是对社会治理模式的重大考验。

已踏入职场的“80后”农民工等企业员工作为我国新生代职业群体的主力军,不论是从数量还是从社会能量而言,显然是一个庞大而且还在不断发展的群体,然而在今天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他们却不得不面对就业压力和潜在的生存压力,因此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实现阶层的升级,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矛盾与冲突,当冲突无法解决便会进一步升级为群体性的失范事件。层出不穷的职业群体失范问题对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针对我国社会治理政策提出了必须要面对的难题。新生代职业群体是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中担当重任,还是逐渐演变成社会发展的短板?解决新生代职业群体目前存在的问题,破解困境,不仅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也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新生代职业群体失范问题的社会治理与身在其中的群体、政府及社会组织息息相关,解决新生代职业群体问题,探索多元化社会治理路径至关重要。一旦引导不当,决策失误,将对公民个人、社会组织、企业发展和和谐社会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书将新生代职业群体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悉数呈现,期望为社会治理策略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意见和建议。

本书不同于已有的关于新生代职业群体的其他论著,主要从公民行为理论出发,以实证调查为依据,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运用结构方程系统分析方法,探索新生代职业群体公民行为的生成路径,解析利组织性角色外行为形成机理,以及利用新生代职业群体公民行为强化效应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方法手段。具体来说,本书的工作聚焦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不同视角下的新生代群体研究发现”从职业满意度视角讨论生成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和职业认同现状,了解新生代职业群体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满意度;又从女性视角入手分析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这一特殊职业群体在企业组织中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关联性分析。

第二,“主题研究:新生代职业群体公民行为推进分析”建立结构方程分析模型,探讨组织认同下的新生代职业群体公民行为生成机理。在分析再社会化过程中新生代员工职业需求趋势的基础上,探索其工作中表现出的积极主动、责任认同、知识分享、参与决策等群体公民行为的作用现状,探讨具有不同群体特征的新生代员工公民行为的特殊性。

第三,“新生代职业群体社会治理政策研究”以创新社会治理理论为指导,从公民行为角度探索再社会化群体基层社会治理推动力,分析新生代职业群体公民行为的强化效应。

第四,“区位分析:新生代职业群体公民行为生成能力”基于性别差异、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行业差异,比较新生代职业群体公民行为的生成能力与发展趋势,了解各地区、各行业新生代职业群体在企业中的优劣势状况。

对于社会治理政策的制定者和企业管理者而言,只有学会运用科学、系统的定量分析方法,根据客观事实来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的实质,揭示社会发展与变迁的规律,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社会治理策略和相应的治理政策。撰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新生代职业群体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优化和秩序的稳定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者和社会治理决策者解决新生代职业群体失范问题提供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

本书以教育部一般规划基金项目“新生代职业群体公民行为生成与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实证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数据社会治理精细化推进问题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撰写而成。在研究过程中,吉林大学和长春理工大学的师生参与了数据的收集、整理等工作,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方翰林、孙文倩、张征然、钱偏偏参与了模型的构建和文献的整理,在此对他们的工作表示感谢!感谢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学科建设项目的支持,让本书得以付梓!

张凤荣

2018年8月于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