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远大,意指置地
连续多年稳居全球华人首富宝座的李嘉诚,他的名字已是“成功”与“奇迹”的代名词。在他统领的这个遍及各行各业、资产逾万亿的跨国商业帝国中,房地产业无疑是其主要利润来源之一。
1971年以后,内地政治气候趋向好转;不久中美邦交开始正常化。无论是从国际大环境还是内地大趋势来看,一个香港社会经济的大繁荣时代无疑正在酝酿之中。
李嘉诚看准并抓住了这一个大好时机,他认识到,他所要发展、经营的地产业,也即当今世界认定的“第三产业”,是一个能够产生无形效益、创造巨大财富的产业部门。
从20世纪70年代起,有评论家指出:香港经济由工业化阶段转入多元化经济阶段。地产再次纳入众商视线。李嘉诚的关注点却并不在此,他意指置地!
香港置地有限公司,是香港地产界“称帝”“称王”的龙头老大。1889年由英国商人保罗·遮打与怡和洋行杰姆·凯瑟克合资创办,当时注册资本达500万港元,是全港最大的公司。
半个多世纪以来,置地的发展相当可观,已然排在全球三大地产公司行列,在港内绝对处于霸主的地位。此外,置地业务同时涉及食品销售、酒店餐饮等,以香港为主,业务遍布亚太14个国家和地区。
当李嘉诚刚亮出目标牌,股东席上响起一片嘘声,其中一位站起来质疑:“与置地等地产公司比,长江还只能算小型公司,如何竞争得过地产‘巨无霸’?”
李嘉诚并非夜郎自大,空说大话。他很耐心地解释道,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是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赫赫大名的遮打爵士当初来香港时,也只是个默默无闻的贫寒之士,他是靠着勤勉、精明和机遇才有今日的发达,创九仓(九龙仓)、建置地、办港灯(香港电灯公司)。我们做任何事,都应有一番雄心大志,立下远大目标,才有压力和动力。
李嘉诚深深明白,久盛必衰。他对在座的各位侃侃而谈:“记得先父生前曾与我谈久盛必衰的道理,我常常以此话去验证世间发生的事,多是如此。久居香港地产巨无霸的置地,近10年来,发展业绩并非尽如人意,势头远不及地产后起之秀太古洋行。我们长江,草创时寄人篱下栖身,连借来的资金合计才5万元。物业从无到有,达35万平方(英)尺。现在我们集中发展房地产,增长速度将会更快。因此,超越置地,是完全有可能的。”
然而,这席有理有据的话却并未收到十分满意的效果,在座各位依然疑窦满满。李嘉诚明白,短时间内让他们充满信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长江和置地,两者的差距委实太大了,他要想实现其目标,还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和细致的筹划。
他的对策是,第一,目前长江的实力,远不可与置地同日而语。所以先学习屹立半个多世纪不倒的置地的成功经营经验。即以收物业为主、发展物业为次;不求近利,注重长期投资。李嘉诚是这么想的,后来也是这么做的,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李嘉诚都以收租物业为主,避过了许多大风险。
第二,置地的核心地盘在中区,而中区的物业已发展到极限。故而不必浪费精力再去求寸土寸金。既然硬碰硬不可,那就边缘化。即可以去发展前景大、地价处于较低水平的市区边缘和新兴市镇拓展。待资金雄厚了,再与置地正面交锋。
第三,寻求对比机会。务求一击而中,在地产业闯出名号。
◇叫板“巨无霸”◇
尽管有了如此多的举措和发展方式,李嘉诚仍觉得发展太慢,深感资金不足。面对当前蓬勃发展的地产高潮形势,为了能让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在现有的地盘上大兴土木,甚至加速买地,只有两个可行办法。一是借东补西,楼宇未等建成就发布信息,让用户上门求租。他获得租金后,又继续投入兴建楼宇;二便是将公司上市,使之成为公众持股的有限公司,利用股市大规模筹集社会游散资金。这才是最为快捷而有效的途径。
经过与妻子庄月明的商讨,李嘉诚决定,将长江上市。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决策,由此,长江正式步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