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阁下”为何是敬称

在一些隆重的场合或者问候的书信中,常常尊称对方为“阁下”。不知道这个词来历的人甚至常常误以为这个词是从英语翻译过来的,因为在很多欧美影视剧或者两国的外交场合,这个称谓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比如“总统阁下”“大使阁下”之类。殊不知这是最正宗的古代中国的礼貌用语,而且更加鲜为人知的是,这还是一个误用了两千多年的称谓!

首先需要辨析的是,在古代,“阁”和“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读音相同。

《尔雅·释宫》:“所以止扉谓之阁。”郭璞注解道:“门辟旁长橛也。”《说文解字》:“阁,所以止扉也。”段玉裁注解道:“门开则边旁有两长橛,使其止而不过也。”也就是说,开门之后,为了防止门扇自动合上,把两根长木桩放置到门扇两旁,这两根长木桩就叫“阁”。

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说:“今俗犹用木或石止门之自掩,盖即阁之遗意。”今天的中国农村,大门里侧的两旁仍然还有这样的长木桩或者同样功能的长石条。

“阁”字既明,那么读音相同的“閤”呢?《说文解字》:“阁,门旁户也。”段玉裁注解道:“汉人所谓者,皆门旁户也,皆于正门之外为之。”也就是说,大门旁边另开的小门叫“閤”。《玉台新咏》收录的东汉时期的乐府诗歌《上山采蘼芜》中有“新人从门入,故人从去”的诗句,意思是新娶的妻子从大门进来,而被抛弃的妻子则从旁边的小门被赶了出去。

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提供了一个佐证:“湖湘间造大宅者,多于正中大门之旁,别为小门以通出入,名曰脚门。脚即之双声语转也。”今天农村的大宅院或城市的四合院中仍然有这样的小门、偏门。

《尔雅·释宫》又解释了“闱”“闺”“閤”三个字的区别:“宫中之门谓之闱,其小者谓之闺,小闺谓之閤。”闱、闺、,三道宫中的门户,一个比一个小。宫门一入深似海,因此“闺闱”和“闺”由宫中之门引申而借指内室;后世礼教对女人的束缚越来越严厉,女人被困于家庭之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因此“闺闱”和“闺”又引申特指女人的卧室。

“阁”和“閤”形近音同,后人不察,一概将“閤”误写作“阁”,将“闺㺊”误写作“闺阁”,将“内”“下”误写作“内阁”“阁下”。这一误可就误了两千多年!

至于“下”的称谓,据唐人赵璘所著《因话录》记载:“古者三公开閤,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閤,所以世之书题有‘閤下’之称……今又布衣相呼,尽曰‘閤下’,虽出于浮薄相戏,亦是名分大坏矣。”

赵璘所谓的“三公开閤”,《汉书·公孙弘传》中有形象的记载:“弘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馆,开东閤以延贤人,与参谋议。”被荐举者中居首位的称“举首”,平民称“徒步”。公孙弘从“徒步”官至宰相,于是建了一座客馆,打开客馆东边的小门招揽贤士。颜师古注解道:“閤者,小门也,东向开之,避当庭门而引宾客,以别于掾史官属也。”

为什么要开东边的小门呢?这是因为贤士不是宰相的下属,为示尊重,在正门之外特意开“东閤”延请入内。凡能够进出“东閤”的都是贤士,故以“閤下”敬称。相应地,开閤的宰相被称作“閤老”。唐代时“舍人年深者谓之閤老”,这是对资历深的中书舍人的敬称;“两省相呼为閤老”,这是对中书、门下两省属官的敬称。

《新五代史·杂传》中记载了一则唐代的制度:“天子日御殿见群臣,曰常参;朔望荐食诸陵寝,有思慕之心,不能临前殿,则御便殿见群臣,曰入閤。宣政,前殿也,谓之衙,衙有仗。紫宸,便殿也,谓之閤。其不御前殿而御紫宸也,乃自正衙唤仗,由閤门而入,百官俟朝于衙者,因随以入见,故谓之入閤。”

皇帝每天上朝,在宣政等前殿见群臣,称作“常参”,即固定时间参拜之意;初一和十五祭祀先帝的陵墓,因为有思慕祖宗之心,不是正式的朝政大事,因此不能在前殿见群臣,而要在旁边的便殿见群臣,称作“入閤”,意思是群臣从便殿进来朝见。宣政殿是前殿,称“衙”,正式的朝见时要有相应的仪仗,以显示皇帝的威仪;而紫宸殿属于便殿,就像正门旁边的小门一样,故称“閤”。皇帝在便殿见群臣,正殿的仪仗队要从便殿的小门进入,百官也跟着进入朝见,因此就叫作“入閤”。后来加以引申,把进入中央官署做官也称作“入閤”。

段玉裁说:“凡上书于达官曰‘閤下’,犹言执事也。今人乃伪为‘阁下’。”赵璘则感叹“今又布衣相呼,尽曰‘閤下’”乃“浮薄相戏”“名分大坏”,殊不知连“閤下”一词都误为“阁下”了!

这就是“閤下”一词误写作“阁下”的来龙去脉。今天所有带“阁”字的与做官有关的词组,比如“入阁”“内阁”“组阁”等等,其实都是错误的。虽然早已约定俗成,但是因为将“閤”误为“阁”,人们再也不明白“閤”和“阁”的本义了,甚至有的辞典望文生义,把“阁下”这一尊称解释为“我在您的阁楼之下”,真是令人浩叹!

《唐土名胜图会》卷一‘大内’插图‘御经筵文华殿’,冈田玉山等编绘,约刊于日本文化二年(1805)。

书中介绍了清乾嘉时都城的繁华、殿宇的宏伟及当时的生活习俗、节日、祭祀、皇家大典等,被称为“中国大清朝的百科全书”。

文华殿始建于明朝初年,位于紫禁城外朝东路、东华门内,明朝为皇帝便殿、太子摄事之所,明清两朝为举行经筵之礼的场所。明朝设“文华殿大学士”一职,辅导太子读书。清朝逐步演变形成“三殿三阁”的内阁制度,文华殿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之一,其职掌变成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统辖百官。明清两朝,每年春、秋仲月,均在文华殿举办“经筵之礼”。清朝以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等人充经筵讲官,每年以满汉各二人分别讲“经”“书”,皇帝撰写御论,阐发讲习“四书五经”之心得,礼毕,赐茶赐座。图中细致描绘了清代“经筵之礼”的场面。在此聚集的可都是名副其实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