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标签:重塑用户心智的传播之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推荐序

第一次见到闫跃龙,是2014 年我在GE 中国负责品牌公关时,请他从北京到上海给我的团队做一次电商环境的公关分享。作为当时的京东商城公关总监,他分享的眼花缭乱的促销玩法和互联网公关的新“套路”,让我们一群传统工业圈的公关人大开眼界,以至于后来,团队都不爱听我演讲了,他们说闫总讲得好。

再后来我和跃龙竟不约而同地走了同一条路——公关自由人。我们分别从服务了多年的大企业离开,建立了自己的“自媒体+培训+企业咨询”业务。

我们同时在著名的职场技能线上培训平台“好多课”中开设了品牌公关课,还一起合作过几次线下培训课。我经常讲大半天危机公关的方法论,而他在最后两小时“一竿子插到底”,题目就叫“互联网公关如何战斗”。原本下午已经疲倦的学员,被闫老师精彩的案例和总结猛地捅醒,最后都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

我和跃龙都是做传统媒体出身的,后来转行做了公关,在大企业历练,现在又做了公关自由人。我比他大十来岁,我的从业经历和个性让我的风格更偏传统,讲究战略图形的美感,列队出兵的阵容;跃龙则是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从小河游到大海的人,他深知这个行业灵活多变的传播手法。

我和跃龙都一直在思考,公关人的终极职业目标是什么?除了大公司职务、财务自由等,公关人还能享受的状态是什么?

我问跃龙,离开大公司自己做事情感受如何?

他说最大的好处是自由,你有大量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在企业打工,你付出十分不一定得到十分,而为自己工作,付出和得到的东西能看得特别清楚。

跃龙60%的时间在做自己的“闫跃龙”自媒体,专注互联网、通信和有关行业的观察;30%的时间在为企业做传播顾问;10%的时间在为企业做培训。

他每周要在自媒体上更新 4~5 篇稿件,其中包括客户委托的营销稿。他2017年离开京东,我让他统计一下2018年写了多少字,他算了算,平时的文章,加上这本20多万字的书,2018年一共写了100多万字。

多数人达不到这样的勤奋,包括我这样号称很能写的人。我更想问他的是,什么样的职场人,什么样的公关人,适合你现在这种自我经营的模式?

闫跃龙说:“核心的问题是建立你个人的超级标签,也就是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超级个体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

10 多年前的博客时代,他是《通讯世界》主编,也是一个行业的知名博主,笔耕不止。但是平台与内容创造者的权益过于不对等,平台给你推,你才有流量。如今,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对内容创造者的赋能非常大,让你可以在平台完成创作、分发、粉丝互动、变现这一套完整的商业流程。

虽然这样的大环境早就有了,但是个人迈出这一步其实也是挺难的。我问跃龙有什么担心,他说担心这种模式不是模式,没有税后收入,做一点事,挣一点钱;不做事,或者遇到瓶颈,事情做不好了,就一定会紧张。

闫跃龙写过一篇在网上很流行的文章《致大公司工作3年以上的人:恭喜你,正在成为废人》,他话说得挺狠:你就是一颗螺丝钉,你这颗螺丝钉只能安装在这一台机器上,离了这个机器,你一事无成,你要从螺丝钉变成一个U盘。

这种观点我们在其他“扎心式”自媒体的文章里也看过,我更关注的是螺丝钉和U盘这个说法。他说,真正有能力的人,都具有“超级标签”,他们会像U盘一样,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经验都留在上面,随便插到哪个电脑上,都能读写和运转。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培养一种将知识和技能在自己最熟悉的环境之外运用的能力。

同样,超级标签也不是你一开始拼命贴就能贴上的,而是在你不断地学习、思考和体验的过程中完成的。

有一位互联网创业家的公司遇到了一点挑战,他在思考品牌和口碑有什么区别,他说这个问题把很多做公关的人都问倒了,可是他觉得明明是很简单的问题。

我说品牌就是你想成为什么,再加上别人怎么看你(口碑)。

媒体圈的朋友说,现在记者出去亮牌子,都爱用“资深媒体人”这个标签。同样,资深与否,看你做过多少年,写出过多少好稿子,也在于你的读者,你的同行是不是认可你的“资深”。

我和跃龙在公关圈有时也被贴上“资深”“大咖”这样的标签,其实我们知道,你给自己贴的标签是否合适,还要看这个标签在用户的眼中能不能“亮起来”。

我很欣慰地看到,跃龙现在用超级标签这个主线,把他这些年对互联网和商业的观察,从品牌公关的角度做了总结和梳理,里面收集的精彩案例,公关大战背后的商业故事,对我们公关从业者而言很有参考意义。

我希望跃龙能继续观察和总结,进一步丰富这套方法论的底层逻辑,让品牌公关这个行业为时代进步提供更大的价值,也为同行年轻人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跃龙,用自己的作品,帮助品牌公关群体记录下这些珍贵的资料,将那些零散的思维、方法整理成理论,并让行业的未来逐渐地清晰起来。

李国威(姐夫李)

知名公关和媒体人,闻远达诚管理咨询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