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赢得人民拥护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确定
延安时期我们党确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一宗旨的确定,是由毛泽东最早提出,党的会议最终确定。1944年9月,在中央直属机关和警备团召开的追悼张思德大会上,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即席讲演,集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利益为宗旨的根本精神,并将其确定为共产党员立身行事的基本准则,凸显了“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在此,毛泽东所倡导的正是“共产党人要敢挑重担,为革命事业要勇于奉献”的精神。1945年4月,延安召开党的七大。毛泽东向大会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了深刻阐述,他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39]七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并经常巩固和扩大这种联系。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理解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党的七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1945年毛泽东在七大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双重内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党和军队的根本宗旨,也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内容。它具有政治取向和道德修养的双重内涵。从政治取向看,党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诸如政权建设、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法治建设、社会改造等方面,无不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明确方向。同时,为人民服务又是对党员道德修养的要求。早在1939年2月,毛泽东在给张闻天的信中,对孔子的道德论发表看法时,不仅最早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概念,而且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无产阶级的道德观提出来了。同年12月,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号召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这种崇高的精神。[40]为人民服务应成为共产党人具备的新的道德观念,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低级趣味和有益于人民的人。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遵照中央的指示,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念落实到边区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努力把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为抗日的模范、民主的模范、生产的模范。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指出:“陕甘宁边区应该成为全国的一个民主的样本”[41],强调边区一定“要做得比全国都好,不但成为抗战的堡垒,而且要成为模范的抗战堡垒”。[42]毛泽东非常重视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1942年12月,他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文中强调:“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我们的第一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针对陕甘宁边区的条件,毛泽东提出,目前我们可以给予人民的东西,“就是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程度”。[43]毛泽东要求共产党人,处处为群众着想,时刻关心群众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他说:“我们应该不惜风霜劳苦,夜以继日,勤勤恳恳,切切实实地去研究人民中间的生活问题,生产问题,耕牛、农具等等重要问题,并帮助人民具体地而不是讲空话地去解决这些问题。”[44]为减轻农民对政府的负担,边区实行精兵简政与发展一部分公营经济政策。毛泽东要求“县区党政工作人员在财政经济问题上,应以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帮助农民增加生产,然后以百分之十的精力从农民取得税收”。[45]陕甘宁边区政府向农民征收公粮的任务,从1941年的20万石,到1943年减到16万石,1945年又减到12万石。[46]
“陕北江南”——南泥湾第一次种上了水稻
这样做,切实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融洽了军民关系。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感召下,陕甘宁边区政府成为“民主的政府”。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凸显唯物主义历史观
中国共产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不是受外力强迫不得已而为之,而是由历史唯物主义和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性质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追求的产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7]毛泽东看到,强大的革命力量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千百万拥护革命的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48]刘少奇曾将人民群众形象地比喻为党的母亲安泰,强调党只有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无往而不胜,否则,“就要发生危险,就会像安泰一样被人扼死”。[49]在延安的多次讲话中,毛泽东告诫人们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高尚道德。他强调指出:“我们一切工作,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他要求全党“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他时时处处想着为人民服务,1945年9月,他给《大公报》的题词,就是“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自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永远不变的宗旨。
延安时期,解放区的党员干部,绝大多数都是一心为公,全心全意做人民的公仆。因为“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我们当了人民的代表,必须代表得好”。[50]他们帮助农民发展生产、修桥铺路、打井挑水、救死扶困、兴办学校、扫除文盲等,养成一种优良品质和作风。[51]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广大群众取得了最密切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讲演中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52]正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坚守了这一理念,才使人民坚定了跟共产党走的信念,从而取得了各个阶段革命的胜利。
美国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做出了这样的评价。1946年,访问过延安的美国《先锋论坛报》记者斯蒂尔曾深有感触地说:“不到延安实在不能深触到中国问题的内脏;到了延安使我对中国问题的认识深化了。我觉得在延安的访问中,有三件事使我感动而深刻起来。其中第一件是我体味到共产党常常说的‘为人民服务’,在延安所亲见的各种具体事实,我认为是货真价实的”。[53]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在延安王家坪接见中外记者团
美国进步作家和中国人民的朋友斯特朗也表示,她在延安与中共领导人的大量谈话中,“最常听到的词汇是‘人民’,中国人民,最后往往总要提到世界人民。口号是‘到人民中间去’,‘向人民学习’。它们的含义似乎比口号要深远得多,似乎是表达了一种最根本的爱和最终的信念”。[54]两位美国记者,不仅说出了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奥秘,也道出了延安精神的奥秘。
1946年毛泽东在石桌前会见美国记者斯特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