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心理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论 学《易》致用,塑造和谐

《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几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易经》是五经之首、中国传统文化之源,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的“圣经”和“智慧之书”。自孔子以来,关于《易经》的注解绵延不绝,著述可谓汗牛充栋,但都免不了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且行文往往晦涩难懂。为了继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进一步发掘其唯物论、辩证法、信息论、伦理学及预测学等多种特质与功能,必须联系现代社会生活的实际,对其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通俗解释。本书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和科学的生活态度,联系自身工作生活的实际,对传统的《易经》作出了全新的理解和阐释。创新,通俗,实用是本书的突出特点。

关于《易经》的理论性质及其定位,古往今来,见仁见智。在此,作者首先且必须阐明自己的原则立场,表明对《易经》的基本态度和观点。本人认为,《易经》是朴素的唯物论、中国式的辩证法、古代的信息论、政治伦理学、传统的预测学,互依互渗、融为一体,简称为“五位一体”论。其要旨就是尊天循道、阴阳通变、观象交感、居正持中、抉择判断,舍缺一个方面或环节,都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易经》的精神。

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习近平倡导:“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1页)《易经》是良师益友,《易经》是生活的指南针,《易经》是抑恶扬善的“矛”与“盾”,进可攻,退可守。俗语说,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溜。我说,为人不把《易经》读,一生枉在世上走。以往研读《易经》只是文人雅士的事,广大民众不识字,根本没有机会学研《易经》。而今文化普及,人民知识水平显著提高,作者将《易经》做了通俗的解释,广大读者自然有机会研读这一古代儒家经典。

学习和研究《易经》的目的,在于实践和应用。《易》有大用,也有小用,但小用应与大用统一结合起来,即注意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个人追求与民族进步的结合。如上所述,《易经》有着丰富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深入挖掘和阐发这些思想,有益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民族文化国际化。同时,《易经》既是处世之方,又是做人之道。可以说,《易经》是良师益友,正如《系辞》下所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在现代社会它同样有着无穷的魅力,如何使《易经》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扬光大,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又是一个现实的实践问题。我们应积极探索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做了精辟的论述,他说:“实事”就是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801页)《易经》64卦384爻是一切客观事物的表征,道是客观事物的运行规律,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涵盖天、地、人三才之道,周易演练和预测活动就是研究事物运行之道,把握为人处世之道。当然,肯定《易经》的预测作用,并非提倡都搞这种预测。只要深刻领会了《易经》的要旨,自觉按照其精神为人处世,做到“顺天循道”“居正持中”“应势通变”,也没有必要事事预测。荀子曾说“尚易者不占”,道理就在于此吧。

学习和研究《易经》,应本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就是要客观地考察《易经》的产生与演变过程,正确地分析其性质和内涵,辩证地看待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就是要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深刻领会和运用《易经》的智慧,适应时代的要求创造性地探索和弘扬《易经》精神。国运兴,易运兴。中华民族面临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溯源思进,激浊扬清,《易经》作为儒家群经之“首”、中华文化之“源”,必将为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新的贡献。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和谐文化建设,加强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借鉴国外心理分析思想,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心理观点,加强人文关怀,促进心理和谐,是理论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实践的迫切要求。积极开展心理分析和咨询,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培育人的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发掘和弘扬《易经》中积极的价值观,能够帮助人们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世界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