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城市化和创新地理](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50/25018050/b_25018050.jpg)
四 现代非主流经济学对报酬递增思想的发展
(一)杨小凯新兴古典报酬递增模型
杨小凯认为,专业化导致报酬递增。杨小凯首先对分工和专业化进行了辨析。人们经常将专业化分工放在一起来说,但杨小凯指出,专业化和分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专业化是指个人和单个组织经过“干中学”不断提高个体的技能和效率;分工则是个人之间和组织之间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效率提高,这种相互作用的外在体现就是企业组织形式和制度的变革、市场结构的变动、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分工导致了专业化,专业化的发展扩大了分工。
杨小凯在其1988年的博士学位论文《对基于专业化递增报酬的劳动分工进行模型化的一种微观经济学方法》中,对斯密的劳动分工促进财富增长从专业化带来递增报酬的角度进行了模型化,并在其后的一系列论文和著作中发展了所谓超边际分析方法,建立了新兴古典经济学,深化了人们对专业化的理解。杨小凯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主要关心资源的配置,而忽视了亚当·斯密关于专业化在决定经济组织方式中的作用的分析。正如阿伦·杨格所指出的那样,新古典经济学兴起后,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思想在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视线之外,新兴古典经济学就是通过利用现代数理经济学对斯密的劳动分工进行模型化。
超越把企业仅仅看作一个生产函数的新古典做法,杨小凯通过假定每一个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把个人的消费决策和生产决策联系在一起,来决定在一个特定经济结构里(自给自足、局部劳动分工或完全劳动分工)人们生产和消费多少。杨小凯模型里关键参数是专业化水平和交易成本,个人的专业化水平内生于模型之中。在马歇尔之后[16]的新古典经济学里,生产力的提高与厂商规模有关,与个人的专业化水平和全社会的分工水平无关,因而规模经济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抛弃了新古典经济学中消费和生产分离的两分法[17],从个人的专业化决策入手推导出需求和供给。新兴古典经济学强调的是专业化经济,专业化经济是范围经济,它不同于规模经济。它与每个人生产活动的范围大小有关,而不是因为厂商规模大而出现的经济效果。所有人的专业化经济合起来就是分工经济。
在杨小凯的专业化带来递增报酬的经济模型中,递增报酬与竞争均衡是相容的。他既没有使用外部经济或者外部性概念来适应竞争均衡框架说明报酬递增,也没有使用垄断竞争框架来说明报酬递增。因为,在杨小凯的专业化经济中,市场大小内生于个人生产与消费决策之中,个人需求是由其供给决定的。购买力等于生产力[18],这一思想在“分工一般地取决于分工”的杨格定理中也有体现[19]。另外,杨小凯的递增报酬是有界限的,是局部的。专业化为什么能增加财富和生产力?杨小凯认为,古今圣贤都对此有过论述。总结起来有五点:一是分工可以节约在自给自足时改换工作的时间;二是可以节省原材料,提高工具的利用率;三是可以节省不分工时重复学习的费用;四是可以加速技能熟练过程,获得熟能生巧的好处;五是分工使每个专业操作简化和重复化,有利于新技术和新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但由于将这些好处进行模型化的数学工具迟迟没有出现,使对专业化经济的分析一直处在停顿之中,直到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方法被杨小凯应用在分工分析之中。杨小凯设计了一个指数型生产函数来描述个人专业化的递增报酬[20]。在杨小凯模型中,个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随着专业化水平(个人投入到某种生产活动的劳动份额)的提高而递增,平均劳动生产率随专业化水平提高而提高[21]。杨小凯的生产函数从形式看似乎显示出规模经济的特性,但杨小凯强调指出,他的专业化经济体现出的报酬递增不同于规模经济体现出的报酬递增。专业化经济和专业化水平都是对特定个人和特定活动而言,因为专业化经济来自熟能生巧和个人在特定专业里的经验积累。这些由经验和熟能生巧获得的技能并不能在人际间轻易转移。每个人都必须投入专门的时间去实践才能获得专业化技能,所以专业化经济不会超出个人的有限时间范围。即专业化经济是局部报酬递增的,它是与竞争的市场相容的。
(二)阿瑟正反馈机制报酬递增思想
布赖恩·阿瑟(Brian Arthur)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大量著作讨论发生在经济系统中的报酬递增现象。他认为报酬递增是源于路径依赖和正反馈,其思想现在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路径依赖指的在一个正反馈机制体系下,一旦外部偶然发生的事情被体系采纳,便会沿着既定的路径自我强化地发展下去,其他的甚至更优的方案很难被系统所接受。
阿瑟最早在大学读机电工程专业,后来攻读运筹学,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运筹学博士学位的时候,参加了麦肯锡的一个项目。正是这个项目使他认识到,当他面对复杂的真实世界时,他在学校里花费了那么多时间掌握的漂亮的方程式和花哨的数学仅仅是工具,而且是很有限的工具。这个项目把他引向了经济学,他选修了大量经济学课程。但他很快发现在伯克利教室里,经济学就像纯数学的一个分支,作为经济学基础理论而著称的新古典经济学,已经把这个多姿多彩、复杂多变的世界简化成了用几页纸就能写尽的狭隘的、抽象的法则。
阿瑟发现可以用报酬递增律来研究真实世界的不稳定性、进化性,或者用“拥有者被施予”来表述。为什么高科技公司都竞相蜂拥到斯坦福附近的硅谷安营扎寨,而不设在伯克利?因为许多老的高科技公司已经设在那里了。即拥有者获得。为什么VHS电视录像系统占据了市场,虽然从技术上来说Beta还略胜它一筹?因为早些时候已经有一些人凑巧买了VHS系统的产品,这就导致录像店里出现了更多的VHS录像带,反过来又导致更多的人买VHS录放像机,以此类推。拥有者获得。
但阿瑟对报酬递增规律的宣传遇到了极大阻碍,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觉得他的想法离奇古怪,经济学专业刊物不接受他的论文,学术讨论会上很多听众愤怒地质问“你竟敢说经济不是均衡的”。阿瑟幸运的是,他在物理学家、生物学家、计算机学家那里找到了知音,原来在这些领域里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阿瑟对报酬递增规律的坚持最终迎来了春天。阿瑟在学术上的被承认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伟大的阿罗。虽然正是阿罗的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体系最终建成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圣殿,但阿罗本人也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简单性、静态性缺陷认识最早之人。这从他的“干中学”观点中就可以看出。阿罗是个与时俱进的人物,正是阿罗推荐阿瑟进入圣塔菲研究所,进入世界前沿学术研究的核心。这个研究所是一个以研究复杂性科学为宗旨的民间科学家团体。里面的人物都大名鼎鼎,许多都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阿瑟经常以QWEHTY键盘设计为例来说明报酬递增的概念将给经济学带来巨大的变化。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推理,自由市场总是会筛选出最佳、最高效率技术来的。但事实都是这样吗? QWEHTY键盘就不是一个最有效率的设计方案。当初特意设计成这样是为了放慢打字人的打字速度,因为那时如果打字人的打字速度太快的话,打字机很容易卡壳。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学习用这种键盘打字,越来越多的公司生产这种打字机,即使打字速度快也不会卡壳的打字机已经出现,但QWEHTY键盘已被成千上万的人所熟悉使用,已成为标准键盘,基本上排除了其他打字更快的键盘设计方案被采用的可能。这便是报酬递增律。
阿瑟认为,报酬递增律绝不是偶然和孤立现象,他发现在高科技领域也普遍存在。微软为研制和推销第一盘软件花费了5000万美元。可第二盘软件花费了多少?只花费了10美元光盘和包装材料费。在电器、计算机、制药业,甚至连航空宇宙方面的情况都同样如此。阿瑟说高技术几乎可以被定义为“凝结的知识”,它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阿瑟实际是说,在知识经济里,报酬递增是普遍规律。知识经济具有显著的网络性质,在这种市场竞争中,正反馈效应反映的是一种需求方规模经济现象,谁的产品用户数量越多,产品效用就越大,用户获得的利益就越多,从而也就能够吸引更多的用户。企业之间初始时用户基数的微小差异,将由于正反馈效应被不断放大,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这是一种规模报酬递增现象。
对于罗默等人认为技术是研究和发展投资的结果的观点,阿瑟认为这个观点包含了一定的真相,但他不认为这就是事情的本质。阿瑟说,当你观察与经济学理论背道而驰的经济历史时,你会发现,技术完全不像一件商品,而更像是一个不断演化的生态系统。技术形成了一个高度相互关联的网,这些技术之网具有高度的动力,并且很不稳定。技术似乎可以像生物一样发展演化,技术A、B和C也许会引发技术D的可能性,并依此类推下去。这样就形成了可能性技术之网。多种技术在这张网中相互全面渗透,共同发展,产生出越来越多技术上的可能性。
阿瑟在寻找现实世界中众多报酬递增例子的同时,也在探索如何用严格的数学方式分析报酬递增现象。他从他的经验中总结出,如果他不用数学对他的报酬递增律作出分析,那么主流经济学家绝不会承认他的理论。他最终得出了建立在非线性随机进程理论之上的一组抽象的数学公式。
阿瑟从他的麦肯锡工作经历中,从他对孟加拉国人口问题的实地调查中,从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的形成中,领悟到经济活动和分子生物领域一样是一个复杂系统。在生物世界里很小的机会能够被扩大利用和积累,一个小小的偶然事件能够改变整个事情的结局。阿瑟认为在真实的经济世界里,新老不断交替,就像分子生物世界那样是个有生命的系统,具有自发性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