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原点:中国方式与生活特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节 中国特色之辨

“中国特色”这个词,涵义比较宽泛,在此予以说明:其一,本书从设计角度出发,将“中国特色”扩散到思想、文化、社会等领域,而绝非政治;其二,“特色”原本是比较客观的陈述词,本书力求抛弃个人的好恶,客观地看待“中国特色”;其三,特色是相对的,比如“甲”相对于“乙、丙、丁”而言,“中国特色”则是具体的,正如“甲”不同于“乙、丙、丁”之处在于A、B、C……然而当今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尚不能总结出A、B、C。因而本书着重于阐述对于“中国特色”这个概念的认知与辨析,继而总结相关研究与实践,为建构设计的中国特色寻找途径。

1.元素、特色与风格

谈到设计的中国特色时,往往会令人联想到中国元素与中国风格这两个词汇。比如描述北京奥运火炬具有中国特色时,可以说它具有中国元素,或具有中国风格,两者听上去似乎没有什么差别,不经意间就混用了这三个词。然而,当我们抛开这样的特殊情境,论及设计的元素、特色与风格时,发现它们彼此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

元素是构成整体的部分,设计元素是指任何可以进行相对独立的分析的部分,具有实体性或相关性,能够表现某种“意义”,即设计事理学所说的内部因素。比如产品的设计元素包括形态、色彩、材质、技术、工艺、原理、结构、功能、成本等。每一件产品里都含有这些元素,具有普遍性。形态、色彩与材质是直接显现的视觉元素,属实体性元素,可称之为显性元素。而其他元素则内含于产品之中,属相关性元素,可称之为隐性元素。大部分隐性元素可以通过显性元素表现出来,比如高科技产品通常运用透明材质、轻薄造型等元素;有的隐性元素则无法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汽车的发动机性能优越、省油、提速快。

谈论某种产品的设计元素时,设计元素是具体的。比如这个杯子是白色搪瓷的,圆形,有把手;那个杯子是蓝色玻璃的,方形,没有把手。每一种设计元素都存在无数种具体的可能性。然而,因为受到外部因素(使用者、使用条件、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社会观念、消费方式、社会政治经济与法规等)的制约,设计师并不能随心所欲地任意运用任何一种可能,只能根据外部因素创造性地选择适当的设计元素,比如前文中介绍的宜家产品邦格杯子,造型与色彩都受制于生产效率与成本控制。当设计元素或设计元素之间的组合具有某种特点,与其他同类相比显现出差别时,即形成了设计特色,被称为某某特色,构成特色的元素相应地被称为某某元素,比如中国元素、传统元素、中国传统元素,元素前的定语越多,元素的特征越具体,形成的特色也越清晰。谈及某物或某种设计特色,即指设计元素的特色,也指某物整体的特色。比如北京奥运火炬很有中国特色,在于火炬的色彩、造型与装饰图案这三个重要的设计元素具有中国特色,分别运用了识别性强的中国传统元素——中国红、卷纸与祥云。

当特色达到较稳定的形态,成为一种内在的属性,并具有外在的显著特征时,特色便上升为风格。有些风格在一段时期内通常被普遍接受,成为一种流行时尚,比如哥特风格、巴洛克风格。风格一词在西方源于文学语言,最早见于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之后被引入艺术领域,用于描述艺术表现或形成方式的类型。正如歌德所说,风格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而艺术是可以向人类最崇高的努力相抗衡的境界。在中国,“风格”最初用于评价人品;自宋代以后,较多地出现在以诗话、词话为形式的文艺评论中;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新的文艺理论逐步建立,关于“风格”的概念及其使用也与西方文艺理论中的含义逐渐统一起来。现在风格早已超越了文艺范畴,用于对各种事物、行为的描述,概括其所具有的内在的、深刻的、本质的特征,并通常含有肯定的意味。

图1-1 元素、特色与风格的关系示意图

设计风格具有可识别性,通过显性元素表现,是显性设计特色整体上的抽象概括。在《风格的特征》中,作者将每一种建筑风格分四方面介绍:装饰要素、建筑要素、内部装潢与家具〔法〕杜歇:《风格的特征》,司徒双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前言第1页。,每种要素配以图片说明,使抽象的风格描述与要素的具体形态一一对应,清晰明了。现代产品诞生于现代的生产与消费体制,是市场、技术与需求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视觉元素构成的风格或特色。技术、工艺、原理、结构、功能、资源、成本等隐性设计元素的特点则用设计特色来表达。比如,省油是日本汽车的特色,持久耐用是德国产品的特色,而低成本、价廉往往代表了中国产品,这样的特色不能用风格来表达。

综上,对于设计来说,元素是基础,特色可以用于表达所有元素或元素之间组合的特点,风格是显性特色的升华;特色比风格涵盖的内容更广,更适于描述产品这样复杂的设计对象。另外,中国的产品设计目前远未成熟,谈论风格为时尚早。因而,本书以“中国特色”为研究对象,探寻我们的设计之路。

2.设计特色与文化

平日谈及中国特色,令人容易联想到明式家具、宋代瓷器等具体的物品,也会想到放爆竹、舞狮子、过年等有代表性的活动,及金木水火土、风水、天人合一等观念,触及文化的各个层面。

如上文所言,设计特色是设计元素的特色,设计元素是构成器物的基本要素,对应于文化的器物层,组织层与观念层是制约器物产生的外部因素,并非设计本身。设计可以适应并引导人们的生活行为与观念,但生活行为与观念并不能代替设计。设计特色落足于设计元素,某种设计元素一旦成熟并显现出特色,就会形成设计的惯性应用,并进一步强化这种特色。而将文化的三个层次混为一谈,容易造成设计特色概念的混淆,不利于设计特色的形成(参见图1-2)。

图1-2 文化的层次与设计元素、设计特色的关系示意图

之所以强调设计特色与文化的关系,是因为有关设计的中国特色的大量讨论存在误区,比如一篇论文中的第三小节的标题为“中国设计——应将传统文化的精神融入现代设计”,文中写道:“设计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是对传统造型的再创造。中国当代的设计不能只靠某一具体的传统表象元素去表达,最‘中国’的设计元素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是一种气势:儒家文化、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太极中的阴阳平衡和互动……”胡以萍:《当代设计中的本土文化探究》, 《美术大观》,2007年第1期,第106页。这样的理论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它误把文化观念当做设计元素,一旦这样,我们的设计就会被架空,设计将成为“解释设计”,而不是“做设计”。只有探讨通过怎样的设计元素来延其“意”、传其“神”,如何使人一看就能感受到“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精神,才能形成设计特色。

简言之,设计特色是文化中器物层面的一小部分,中国的设计特色可以看作中国文化在物质上的凝结,但绝对不能把中国设计元素与中国文化观念等同起来,就像一滴水珠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辉,但我们不能把水珠当做太阳。

3.传统的误区

剪纸、京剧脸谱、罗汉床、青花瓷、如意、灯笼、斗栱、瓦当、旗袍、锦缎……提起设计的中国特色,人们通常会想到祖上的这些遗留,它们曾在某个历史时期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之中,也曾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但是如今,这些传统的沉淀已经不再是生活中的主角,大多成为玩赏之物,或成为某种仪式性的装饰符号,或成为学者研究的对象,或仅存留于历史的遗迹中……只有少数人为了追求一种特殊的格调,才会将其纳入生活之中。然而在需要中国元素的时候,比如某些展览、学术会议、节庆仪式,它们会被热烈地谈论或被夸张地应用。就像古人晒书,以免长虫发霉,同时跟邻居炫耀一下“学识”,然而谁都明白,拥有书并不一定代表有学问,“晒传统”也不一定表明真的理解传统、尊重传统。

确切地说,人们通常所谈的中国特色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器物,它们具有的共同特征是:大多发展成熟于工业社会之前,如今处于被欣赏、被保护的地位,而很少应用于现代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了特殊场合中类似于图腾的符号。比如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斗栱,在唐宋时期是建筑中重要的力学构件,到明清已逐渐成为装饰构件,而如今则成为了中国古建的象征,成为中国建筑文化的象征,常常被简化后装点在现代建筑上。又比如脸谱,脸谱的不同色彩与图案在传统戏剧中代表着人物的不同性格,如今红脸关羽的忠义或白脸曹操的奸佞在普通人眼里不再有区别,它们都代表了中国传统戏剧,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发挥装饰或象征的作用,因而可以将各种脸谱放大若干倍,挂在世博会中国馆的外墙上(如图1-3)。无论表意的还是实用的,传统中国元素逐渐丧失了原本的含义和功能,转而代表同一种意义——中国,成为了真正的符号(指符号原本的含义,即标志)。这是令人遗憾的,代表中国特色的传统器物在还没有抽取出设计元素时,便成为了符号,一旦成为符号就容易形成稳定的形式,难免僵化而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我们的一些现代设计也就顺水推舟地延续了符号的稳定性,简单地采用完整的传统造型,而不是从传统造型中提炼设计元素,应用到具体的设计中。

图1-3 2000年世博会中国馆

现代设计的发展从未停滞,其内容的多样是传统设计不可想象的。传统器物与符号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现代产品,特别是对汽车、电脑等基于现代科技而产生的物品而言,很难把传统元素强加于其身,即使有个别成功的案例,也只是装饰手法得当,或为了特殊的目的与意义而特别生产的纪念版,比如联想的奥运火炬典藏版笔记本电脑(如图1-4),难以成为现代产品尤其是大众产品设计的主流。

图1-4 联想奥运火炬典藏版笔记本电脑

传统是相对的,今天的传统是先辈当年创造性智慧结晶的累积,没有与生俱来的传统,也没有亘古不变的传统,传统也需要不断地被注入新内容。在《传统的发明》一书中,作者用翔实的案例告诉大家:“那些表面看来或者声称是古老的‘传统’,其起源的时间往往是相当晚近的,而且有时是被发明出来的。”〔英〕霍布斯鲍姆、兰格编:《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发明传统本质上是一种形式化和仪式化的过程,其特点是与过去相关联,即使只是通过不断重复。”同上书,第4页。比如,1860年以前,印度士兵和英国人都穿西式制服。但英国人认为,印度人必须看起来是印度人,因此统一的西式制服被修改成印度风格的衣服,包括头巾、腰带和束腰外衣。其实,“传统”这个概念也是“被发明的”, “传统”是现代的产物,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生产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现代的对比之下,人们才明白什么是传统。传统的相对性告诉我们:不能迷信传统,不能依赖传统,“传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演化,而且可能会突然改变或转化”〔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然而,传统又是必需的,“因为它们给生活予连续性并形成生活”〔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传统是个巨大的宝库,并且不断发展壮大;但如果将传统固化,并将中国特色捆绑在固化的传统上,传统就会变成难以逾越的牢笼。

因此,中国特色在时间维度上应该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其中包括尚待提炼的“传统”,也包括正在形成的“现在”,以及尚待探索的“未来”。通常人们误把典型的传统器物看做中国特色的全部,原因在于传统器物大多已发展成熟,是显性的,易为人所识别,可以拿来就用;也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太多的资源可以应用,好似一些家底殷实的纨绔子弟不思上进。而传统的设计元素实际上内含于器物之中,“现在”隐匿于现代日常生活之中,需要人们去发现、提炼与创造,“未来”则更需要人们基于对过去和现在的深入洞察而去探索和预见。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发现与拓展传统及现代设计的中国特色。

4.开放的“本土”

与中国特色相关的另一个重要的词汇是“本土”,表示中国特色的空间维度。杭间认为“传统”是个比较危险的词,容易产生歧义,又被灌注了太多的使命,“在历史上的很多场合还上升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产生革命和流血”杭间:《本土知识体系与传统研究》, 《东南文化》,2002年第8期,第3页。。“‘传统’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经常演化成政治。”杭间:《本土设计中的发现——从第十届全国美展“设计展”说开去》, 《装饰》, 2007年第6期,第38页。文中继续写道:“我们知道五四时候的反传统,在民主、科学、自由这样的背景下把原来的传统(国学)一刀切掉,比如说儒家的思想在五四时期遭到猛烈的抨击,被鲁迅斥为‘吃人’。而1949年以后,传统更变成复杂的问题,‘文化大革命’就是一个典型,所谓破四旧、立四新,‘四旧’的界定也把传统的东西变得非常复杂。”“另外,从传统本身来看,它是一个经验的产物,而经验有很多的局限性”杭间:《本土设计中的发现——从第十届全国美展“设计展”说开去》,第39页。,因而杭间提倡采用“本土”这个词,他解释道:本土是和本土知识体系联系在一起的,本土知识体系是西方学界常用的一个词,虽然也只指文化传统,讲的是本土的经验,但是已经把本土的经验放到知识体系这样的高度,经过了现代科学的整理和梳理,相对来说是合理的、科学的。本土知识体系是一个现代的概念,一个开放的系统,强调本土是为了提示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本土文化价值的重要性,是为了整理出一个全方位的传统文化系统。笔者非常赞同杭间的观点,然而二十年来,与“传统”相比,“本土知识体系”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本土”的开放性更为人所忽视。

试想我们祖先造物,商代工匠铸造青铜器,唐代手工艺者烧制秘色瓷器,或明代工匠打造家具,清代样式雷制作紫禁城的烫样,他们会想到“中国特色”这样的词汇吗?显然不会,但如今这些却被奉为典型的中国特色,为何?也许这是不需解释的现象,古代工匠身在中国的土地上,制造材料是当地的,工艺是从前辈传承下来的,做出来的器物在当地或有限的行政区内流通,制作者、使用者及周围所有人是背诵同样的古典经文长大的,他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来自于本地。即使当时的人没有这种意识,但毋庸置疑,在百分之百的中国文化中自然会产生出百分之百的中国特色,更确凿地说是本土特色。

近代国门被迫打开之后,工业化生产、现代科技和现代设计理念强烈地冲击着本土的造物活动,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涌入,并迅速地引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洋火、洋车等很多以“洋”字命名的物件的盛行表明了本土造物的节节溃败。这时,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特色逐渐产生,即非源发于中国的外来物品被逐渐本土化。以自行车为例,自行车是舶来品,当末代皇帝溥仪在紫禁城里为骑车方便而下令拆掉门槛时,自行车只是来自西方的玩物;当中国老百姓骑着车子上班、买菜、接孩子放学时,自行车因承载着中国人的独特生活而融入了中国特色。虽然“中国大地上奔驰的上亿辆自行车,皆是1905年英国工程师莱利·赛克(Raleigh Cycle)的设计翻版”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研究所:《工业设计与中国现代化》, 《设计》,1988年第1期,第18页。,但是永久、飞鸽牌自行车,特别是根据中国人的生活需要而改良设计的某些型号这部分内容将在第5章详述。,已成为中国制造的经典之作。它契合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充分发挥了“为大众生活而设计”的现代理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外来物经过本土化而生成的中国特色其实古已有之。例如,唐代是中外交流的辉煌时期,唐代文明在影响周边国家的同时,外来物品也进入中国。《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记录的外来物品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家畜、野兽、飞禽、毛皮和羽毛、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药物、纺织品、颜料、矿石、宝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共18类170余种。“外来物品也对中国社会、中国原有的文化产生着复杂的、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很多逐步融入中国原有文化之中,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经济全球化首当其冲,也促进了世界各地文化的沟通与交融。在全球化的生产与销售体系中,虽然产品有世界性趋同的现象,比如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尤其是好莱坞电影,其强势输出会造成某种世界性的潮流,影响人们的某些行为与观念,但是文化中具有持久性的深层次结构难以改变,因为物质上的更新换代远比习惯与观念上的改变容易,文化中的器物层,尤其是工业产品,被一定程度地全球化是难以避免的,而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则难以实现全球化,器物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必然会经过本土化的改进,以适应不同地域的生活。人们在接受外来先进技术产品的同时也会改进、发展它们,使之更加适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中国特色也在改进中产生。比如,解决中式烹饪油烟问题的中式抽油烟机、专为国内老年人设计的电脑,便是如此,当代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实例。

“本土知识体系有一个世界知识体系的平台,因为只有以世界知识体系为前提,才有本土知识体系,它不像传统和经验那样是一种唯一和孤立的东西,它是把本土知识体系放到世界知识体系里面去看。”杭间:《本土设计中的发现——从第十届全国美展“设计展”说开去》,第39页。现代产品设计也是这样,中国产品有一个国际化产品体系的平台,并不是像传统手艺品那样完全出于本土,在世界上是唯一的。现代设计的本土特色是基于全球体系的本土化,本土设计的真正意义在于要保持开放性,利用开放的国际产品平台,结合本土知识体系,设计符合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产品。

5.小结

现代产品是具有多重属性的复杂系统,产品特色包含显性特色与隐性特色,隐性特色包括技术、工艺、原理、结构、功能、成本等隐性元素,与现代生产有着更紧密的联系。中国特色不应局限于显性特色的外在风格,更不应局限于运用现有的、已经固化的传统器物,或把传统观念简单地图示化,而是应该从生活、生产中多方面地去探索中国特色。

传统与本土是相互联系的两个开放体系,传统是相对的,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地被发现、被创造;本土建立在全球知识体系之上,现代产品建立在全球化的设计、生产与销售体系之上,全球化的现代产品根据不同的生活需求在进行着本土化。生活连接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因此,不应把中国特色局限于僵化的传统与本土,而应以开放的心态去创造传统,并从本土的生活中去发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