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巴塞尔协议》对银行经营的影响

一、《巴塞尔协议》的产生背景

《巴塞尔协议》是指国际清算银行各成员国(又称西方十国集团)中央银行行长在1988年7月聚会于瑞士巴塞尔——即国际清算银行所在地,原则上讨论通过达成的《关于统一国际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历史上共有4个《巴塞尔协议》,它们分别是西方十国集团在1963年3月、1972年3月、1988年7月和1997年的《巴塞尔协议》。前两者是为防止美元进一步贬值、动员所有成员国稳定国际金价而签订的,而1997年的协议是关于国际银行业监管核心原则的。学术界、国际金融实务中讨论最多的有关商业银行资本衡量的国际协议就是1988年7月的《巴塞尔协议》,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是:

1.银行业经营的风险不断加大。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由于大幅通货膨胀,西方金融机构相继出现经营危机和债务危机,名列美国十大银行第三和第六位的大通曼哈顿银行和大陆伊利诺银行濒临破产,更多的中小银行周转不灵,面临倒闭。为了生存,许多大银行不得不忍痛将大量的利润拨作准备金以应付银行坏账,客观上要求各发达国家联合采取措施,建立一个统一的有关银行资产质量的衡量和计算的标准体系。

2.表外金融创新业务迅速发展。从80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金融创新的高潮,各种新型融资工具和产品层出不穷,尤其是承兑、票据发行便利、循环包销便利和各种担保、承诺等表外业务大量增加,它们不增加银行资产,也不需要投入资金,但潜在风险也越来越大。为控制这些尚未规范的业务的风险,有必要制定一个标准对各国银行加以约束。

3.银行业之间的不平等竞争日趋严重。由于各国银行制度、经营思想、经营策略以及经营环境的不同,导致各国银行在流动性和安全性方面的标准差异较大。80年代美国的银行监管当局规定的资本资产比率为6%,而同期日本的银行该比率仅为2%。

为了避免这种起跑线不一致的不平等竞争局面继续存在和银行经营风险日益增大给国际银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银行承受风险的能力及投资安全系数,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委员会经过数年的努力,《巴塞尔协议》终于应运而生。

二、《巴塞尔协议》对银行经营监管的影响

《巴塞尔协议》的颁布和实施是国际银行业资本监督从无到有,从理论探讨进入实践的标志,它对世界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和银行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和深远的。这里仅就对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的影响分述如下:

1.促使银行重视风险资产的管理。80年代的商业银行管理理论已经发展到资产负债联合管理阶段,该理论强调资产负债表两边的“对称原则”和期限、利率的配比,其管理方法主要是流动性管理和利率敏感性管理。然而这两种方法的假设前提是本金没有风险,而《巴塞尔协议》设计的以资本充足率标准管理为核心的风险资产管理模式,将促使银行主动保持适度资本,同时加强对风险资产的管理,使资本和负债相适应,向低风险资产倾斜来降低银行贷款和投资的风险。

2.促使银行管理从表内拓宽到表外。随着金融同业的竞争白热化,银行表外业务的拓展已成为各银行增加盈利的重要来源,然而表外业务并不是无风险的,创新金融衍生商品不仅风险大而且不列入表内,缺乏透明度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也给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增加了监管难度,因而导致一阶段因投资金融衍生商品失败而破产倒闭的银行比比皆是。《巴塞尔协议》首次建立的银行资本金与风险资产,包括表外业务的比率关系,使银行今后将主动约束自己的表外风险业务,并把银行表外业务纳入到整个资产负债风险分析和管理工作之中。

3.银行信用膨胀幅度受到制约。自银行负债管理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后的几十年来,银行信用膨胀幅度大增,从过去的派生存款到如今的种类各异的金融衍生商品,再从票据的发行到各类信用工具的创新,如银行承兑、承诺、保兑、保付、保理、保函、信用证、信用便利、回购协议、期权和期货交易等。它们在给银行带来丰厚利润回报的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各种信用危机的隐患。《巴塞尔协议》的订立有效地阻止了商业银行低成本、无资本金可靠保障的信用业务急剧膨胀和中间业务的无限扩张,使银行的跨国经营置于各东道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严格监控之下。

三、《巴塞尔协议》的补充和修正

尽管各发达国家联合在防范银行经营风险方面相互协调,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终达成了统一监管的《巴塞尔协议》,然而十多年来国际银行业经营风险并未明显下降,大银行倒闭和挤兑风波仍然屡屡发生。为弥补《巴塞尔协议》的不足,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国际银行巴塞尔委员会(即巴塞尔银行业务条例和监管委员会)近来对巴塞尔协议作出了如下补充和修正。

1.1992年2月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资本构成作出补充性规定:用于弥补国外资产和不动产损失的普通准备金不再计为资本,并且规定计入资本之内的准备金不得超过银行风险资产的1.25%,此外规定用于弥补普通银行风险的资金和未公开储备算作核心资本(视具体情况而定)。

2.1993年巴塞尔委员会针对国际金融市场中越来越多的金融创新工具风险,又制定了关于资本金协议的修正案,该修正案在原有的一、二级资本金基础上引入了三级资本金(即次级债务)概念,它的条件是:①到期日2年以上;②必须是无担保的;③有不得提前偿债条款保证;④当银行因偿还该债券会导致资本充足率降至下限时,可以延期偿还本金和利息。但是三级资本金只能用于防范市场风险(所以又称为市场风险资本金,以与信贷风险资本金区别),在不违反《巴塞尔协议》前提下,它可替代250%的二级资本。

3.1997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为防范金融衍生商品的市场风险的进一步升级,针对许多国家银行系统的弱点,颁布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以推动各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建立更为有效的风险防范控制机制。该原则共有25条,基本内容包括:①对银行监管体系和必要的银行监管法律框架的要求;②对被监管银行入市和股权结构的审批要求;③审慎管理的要求;④持续性银行监管的方式;⑤信息要求;⑥监管人员的正当权限;⑦关于跨国银行业务。

《巴塞尔协议》经过以上的补充、修改以及监管原则的确立,使国际银行的资本监管上升扩大为全方位的系统性风险监控,并注重建立银行自身的风险防范约束机制,提出了持续性监管的理念,从而对国际银行业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