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资本定义和构成
一、银行资本的定义
商业银行的资本(capital)与商业银行的资产(asset)不同,它是指商业银行自身拥有的或者能永久支配、使用的资金。而银行的资产则是指银行的资本和负债的总和。从会计报表上来看,每个企业的广义资本,即所有者权益与该企业的全部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然而,商业银行的资本从数量上来看仅占其资产的很小一部分,远远低于一般工商企业自有资本占总资产的比重。但银行的资本概念是超广义的,它除了所有者权益(产权资本)外,还包括一部分债务资本(非产权资本)。在银行资本的专用术语中,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把银行的产权资本称之为一级资本,1988年国际清算银行的《巴塞尔协议》则把银行的主要资本列为核心资本,其余则称为从属资本。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实行商业银行的双重资本定义,因为双重定义下的非产权资本不仅扩大了银行资本的概念,有利于银行资本管理,而且不会稀释股东权益,相反还有利于银行家们充分发挥原产权资本的财务杠杆效应。
商业银行资本的稳定且适度的增长是银行家的重要经营目标,同时也是银行股东、金融监管当局、社会大众对商业银行的基本要求。
二、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
尽管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的基础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各国在商业银行资本构成及其计算规定方面则不尽相同,争议很大,且资本的具体内容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不过纵观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状况,仍可以将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大致归纳如下:
(一)产权资本
产权资本,即银行股东享有股份收益权等股权,并记录在银行资本账户中的基础资本,具体形式包括:
1.普通股(common stock),银行会计账面上通常以“股本金”表示,其股本金额等于银行已发行股份数乘以票面价。银行可以通过发行新股或将资本盈余及未分配利润转换增加为普通股。普通股股东通常享有公司法规定的股东权利,如表决权、董事监事的选举和被选举权、盈余分配权、新股发行的优先认购权以及公司歇业的剩余财产分配权。银行发行普通股对银行经营的有利之处是:(1)普通股没有偿还期,银行不必考虑股本金的偿还,可永久使用;(2)普通股收益分配是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和发展目标确定的,相当灵活,不会因此造成商业银行的严重债务危机;(3)银行的普通股股本越大对银行债权人的安全保障程度亦越高,这样有利于银行以较低的成本吸收存款,获取经营资金;(4)普通股是资本市场交易的标的,流通性较强,而且再融资方便,同时大量社会股东参与银行决策有利于提高银行知名度,增强银行内部的监督机制。
2.资本盈余(capital surplus),包括资本盈余和盈余公积两部分,前者是银行发行普通股时,其发行价超出其票面价去掉发行费用的余额,即通常所说的股票发行溢价。因为资本盈余不是银行经营的利润,而是普通股东全部投资的一部分,所以它当然构成银行的产权资本的一部分。银行的盈余公积分为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两部分。其中前者是银行利润依法转入产权资本的积累,后者则是企业自己的税后利润分配决策所得。
3.优先股(preferred stock),和普通股票一样,优先股也是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凭证,但是在对公司的利润分配和资产的分配方面,优先股股东往往在顺序上优先于普通股东。例如有的优先股股东享有固定股息或累积优先分配权;有的优先股股东还享有公司的部分管理参与权。然而优先股股东的优先权往往是以牺牲选举权和参与权以及后分配权为代价的。
对银行来说,发行优先股不会损害原普通股东的控制权和经营管理权。银行和优先股股东还可以根据事前约定将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或按规定价格赎回。但因为优先股的股息是固定的,因而银行在收益分配方面的灵活性下降,特别是在银行盈利较少的情况下会加重银行的债务负担。
4.留存盈余(undivided profits),国内银行会计科目上称未分配利润,它是银行年终利润清算后,分配给优先股东和普通股东股息及红利之后的余额,属于银行普通股东权益的一部分。留存盈余是银行资本内部筹集资金的最简捷方式,它不会削弱银行原有股东对银行的控制权,而且可使老股东免交个人所得税。
5.储备账户(reserve account),银行是高风险企业,为应付各种意外事件,经税务机关许可,银行通常可从税前利润中按一定比例,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呆账准备金、证券损失准备金以及资金准备金等储备基金,这是银行依法可在税前自行筹集资本金的途径。然而在编制银行资产负债表时不能计入所有者权益栏。为防止银行过多提留储备基金影响税收和普通股价格,各国金融管理当局都有比例上限限制,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则规定普通准备金和呆账准备金占风险资产的比例最多不超过1.25%。
(二)非产权资本
1.长期资本性票据和债券(long term capital note and capital debenture)。这些票据和债券在性质上与一般短期债券没有什么差别,但因期限较长,发行时银行是将其作为资本的补充方式来筹集的,所以统称为资本性债券。它是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银行为应付世界经济大危机时首先发行的,之后由于美国银行的存款和各项资产增长太快,银行内部资本的筹集能力远远跟不上法定资本充足率要求,美国通货总监曾规定国民银行可以通过业务渠道对外发行资本性债券。至1982年美国银行的资本性债券数量已上升至资本总额的5%,品种扩展到资本性票据、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浮动利率债券等。然而鉴于资本性债券具有还本付息的性质,一些国家金融监管当局又规定须对其打一定折扣后,方可计入商业银行的资本之中。
2.重估储备(revaluation reserves),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某些国家允许银行按时地重估他们的固定资产,从而使其中的商业楼宇等与变化中的市值保持一致,并将这种重估储备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第二种储备是具有隐藏价值,却以成本价格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持有的股票等证券。根据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以上两种类型重估储备都可包括在银行的第二级资本内,但条件是必须慎重评估资产,并充分反映价格波动和被迫抛售的可能性,并要按历史成本与市价的差额打55%折扣。由于重估储备不是从银行利润中提取,与银行经营无关,所以将它作为银行的非产权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