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动手写课本
麦克荷小学三年级一班的主讲老师是威廉·弗沃德(William Forward)先生。一天上午,我在教室听了他上的课。
语文课上,威廉·弗沃德老师先帮助学生回忆上周五清洗羊毛的过程。老师一步步提问:“先做什么?”“闻到什么味道?”“观察到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学生自由回答,有答对的,也有答错的,常常是几个学生同时抢着回答,不用举手。经整理后,大概的清洗过程有四个步骤。第一步,先把羊毛用手拉扯开,使它变得蓬松,这时手上油乎乎的,沾上了羊油,散发出羊膻味;第二步,在水龙头下用较热的温水清洗羊毛,洗过的水开始是浑浊的,后来变成清水,这时羊毛变得雪白;第三步,把洗过的羊毛抖开来,放在桌子上晾干;第四步,把晾干的羊毛收拾起来,放进口袋备用。回忆、复述过程中,老师把个别新单词或关键词写在黑板上,最后老师写出关于清洗羊毛的短文,学生将之抄在作业本上。这就是他们自编的课文。
这是华德福学校的教育特色之一,他们不用任何现成的课本,而是自己动手写。课文中的内容和学生的直接经历有联系。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约三分之二的课文由老师写,约三分之一的课文由学生写。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自己写的课文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老师或学生写的课文,肯定比正规教科书上的文章水平低,但书上的文章再好,总是别人写的,和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少关联。自己写的课文虽然不那么完美,但出自真实的经历和内心的感受。自己写课文,也是一种写作练习,是为将来写好文章打基础。
几年前,我遇到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家长,她得意地告诉我,她的女儿背下了描写一年四季景色的范文,作文考试无论考到哪个季节,都能应付自如。我感慨不已,她的女儿是从书本上死记硬背四季,而没有写出自己的感受。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孩子们长时间在室内活动,甚至没有时间去感受大自然一年四季的变化,家长和老师关心的只是怎样写出能得高分的标准作文。
我的一位朋友是大学的文科教授。几年前,他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按老师的要求写了一篇作文《我的小手绢》,他和妻子都认为写得不错,但老师认为不符合作文标准。我想,一定的写作要求是必需的,但对八九岁的孩子要求作文标准是否太早?对于12岁以下的孩子,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学会观察事物、体验生活和大自然,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为他们设置标准。
邻居一个女孩比我的女儿大两岁,她读了我女儿写的作文后说:“不知道为什么我每次一写作文,作文书上的句子就跑出来了,赶都赶不走。”书店里各种作文读本琳琅满目,做家长的恨不得每种买回一本,可是孩子们标准的作文读多了,会找不到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其如此,家长还不如少买作文书,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多给孩子玩耍的时间,让他们参与家庭劳动,多和同学交往,相信他们会找到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的。我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其目的之一应该是让学生学会怎样表达自己,而不是重复别人的话。
有了经历才去写作,可以防止弄虚作假、胡编乱造。在国内,我好几次看到媒体上报道高考作文中出现谎言,如为了写出自己如何克服困难,竟然编造在事故中失去一条腿,或编造从小失去母亲。当我们对这种现象痛心疾首时,也许应该反省孩子们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我们鼓励孩子说真话、写真事了吗?家长和老师做到言行一致了吗?我们都明白夸大事实、掩盖事实、胡编乱造不仅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甚至危害团体和国家的利益。如果我们能从小培养孩子真实地写出,他们就会养成诚实、认真的品格,发扬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在华德福学校,学生们不仅自己动手写课文,还为课文配色、配图。如学习怎样做面包之后,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写出做面包的过程,另一位画出做面包的过程,这样图文并茂的作品在教室里展出,有助大家互相学习。此外,结合亲身经历而写的课文,还能让他们学到做事情的步骤,学会语言表达。
另一方面,华德福学校虽然没有教科书,但十分重视口语和阅读的训练。每天早上到校后的最初半小时,学校主要通过儿歌、绕口令、诗朗诵等培养孩子的口语能力。到了四年级,学生每年还要在学校舞台上表演戏剧。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个教室都有一个图书角。在有些华德福学校,一年级学生读的第一本书是老师亲手做的故事书。捧着手工制作的书,孩子们不仅能体会到老师的一片爱心,也懂得了对书本的珍惜和爱护。我在麦克荷学校看到二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阅读,老师记录每位学生的阅读进度。
当然,向书本学习也不能死读书。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没有自己的生活,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依赖书本,追求符合标准,那么我们将到哪里去寻找中国社会的新思想、新活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