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经济理论前沿(8)(中国经济科学前沿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开放型经济的概念界定

(一)国外关于开放型经济的概念界定

国外关于开放型经济的研究始于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亚当·斯密(1776)提出绝对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在成本上的绝对优势,而如果按照这种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和生产,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获利,并且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卫·李嘉图(1817)则在绝对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是根据机会成本的高低来衡量的,生产一种商品的机会成本较低的国家具有比较优势,而利用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会使两国从贸易中获得更多利益。在国际分工的研究中,开放型经济的思想已经逐渐显现出来,而后,格林沃尔德(1981)将开放型经济定义为“一个贸易不受限制的地区的经济,在开放经济中,任何个人可以和本地区之外的任何一个人发生自由的业务关系和贸易关系”。D.格林沃尔德:《现代经济词典》,商务印书馆,1981,第236页。曼昆(2001)定义:“开放经济是一个与世界其他经济自由交易的经济”。曼昆:《经济学原理》(第3版英文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第376页。因此可以看出,西方对于开放型经济的定义主要是从要素的流动性、贸易的自由度等方面来定义的,比较完整和统一,并且对于开放经济、开放型经济等相似概念没有区分。

(二)国内关于开放型经济的概念界定

国内学者对于开放型经济的概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了长期探索,最早的一部分认知与现在对于开放型经济的认知有所不同。盛宇华(1985)根据经济系统和外界环境的关系定义“开放型经济”,将外部环境对经济系统未来行为的影响具有完全确定性的经济系统定义为“封闭型经济”,而将存在不确定性、会受外部环境影响的经济系统定义为“开放型经济”。在这种定义下,“封闭型经济”成为理论上才存在的经济系统,而现实存在的经济系统则都是“开放型经济”,这种定义过于理论化而缺乏实际意义。陈云贤(1988)虽然没有给出直接定义,但是认为开放型经济是与自我封闭相对应的,封闭会导致信息缺乏、理论落后。董寿昆(1989)也将开放型经济定义为与封闭型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其中已经隐含与国际经济的交互作用。李滋仁(1991)认为开放型经济是要参与国际分工,但同时也提出开放型经济不是自给自足,也不是依赖国际经济,而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从国际经济中把握机遇。这一定义已经有了现在对于开放型经济定义的雏形。21世纪以来我国的学者对于开放型经济的概念认识有了进一步发展,从多角度来定义。曾志兰(2003)、应健(2003)等人认为开放型经济是开放度较高的、具有经济制度性质的概念,是利用比较优势优化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经济制度。而裴长洪(2013)指出,开放型经济概念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对于中国而言,这种特色在于实践性。开放型经济是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实践作为基础的博弈和权衡的过程。可以看出,学者们从参与国际分工、开放程度、与封闭经济的关系、要素流动性等多个方面对开放型经济进行了定义,体现了开放型经济各方面的特点。

(三)开放型经济相似概念的区分

开放经济、开放型经济、经济开放、外向型经济在许多文献中的界定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是等同的。对这种状况,一些学者对其概念进行了辨析。刘新智、刘志彬(2008)对开放型经济和开放经济进行了辨析,认为开放经济是开放型经济的基础,但是开放型经济并不是单纯强调经济的开放,而强调的是经济的整体性。李明武、袁玉琢(2011)则对外向型经济和开放型经济进行辨析,认为外向型经济是与内向型经济相对应的,强调的是对外部市场和资源的依赖,是一种发展战略,而将开放型经济定义为与封闭型经济相对应的概念,侧重于资源配置的流动性、自由性,是一种经济制度。对这两者的概念进行辨析的还有李贯岐(1995),认为开放型经济是全方位的、总体的一种政策取向,而外向型经济主要是“两头在外”的一种产业循环方式,但外向型经济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来看,开放型经济是一个最大、最为全面的概念,包含了诸多方面,而开放经济、经济开放、外向型经济等概念则是一个更小范围的概念,要理解开放型经济,就要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这些相似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