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对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建议
学者对于开放型经济的建议一般是基于问题导向而提出的,因此此处总结的文献和上文中有部分重叠。建议部分同样根据问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全国性的建议,另一部分为区域性的建议。
(一)总体思路
王允贵(2000)基于21世纪初中国对外开放状态,提出结构优化和提升竞争力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而这两大问题即使过了十多年,仍然存在。徐宇(2011)通过总结中国对外开放的经验,认为我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处理好“十大关系”,即开放与保护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对内与对外的关系、质与量的关系、产业之间的关系、地区之间的关系、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单赢与共赢的关系。刘平涯、陈红(2009)则认为要处理好“五大关系”,即产业转移和就地转型升级的关系、引进资金和劳动力之间的关系、引进资金和本土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产业集群和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发展和引进资金之间的关系。这五大关系更多的是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思考,而不是从宏观的角度。张二震、戴翔(2012)则认为当今时代“外需”的含义已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所以顺应趋势,稳定提升外需是我国现在需要做的,外需对于我国而言不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产业结构的改善和技术进步。宋泓(2015)则认为虽然中国已经经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数个阶段,但仍然要分两步来走,这是从干预、管理的角度来看的,第一阶段是“有管理的”,而第二阶段是“自由的,无干预的”,这是由于我国企业尚不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贸易壁垒尚存,而投资、金融领域都需要完善,所以在10~15年采用“有管理的”开放型经济是很有必要的。也有一些学者针对银行业的开放给出建议,孔艳杰(2009)、管华雨(2008)认为应当协调好银行业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同时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应当与其体系的完整性和国家体制的完善程度相适应,保持适中的开放速度,防范金融风险。项本武(2009)则从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角度认为,国际收支平衡应当是我国未来需要把控的,用于防范潜在隐患,同时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应当加大,作为未来开放战略的重点。肖怡(2006)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建议,认为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也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环境保护不应当成为开放的阻碍,而应当以环保促开放,为招商引资注入新活力,绿色贸易是国际贸易的新形式和新发展趋势。陈愈、吴建伟(2009)同样从环保角度提出建议,认为我国应当调整对外资的管理措施,限制、禁止污染严重的企业或项目,同时做好基础建设,例如完善法律制度、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等。李钢(2013)则对服务业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出建议,认为我国应当以创新为导向,创新服务业的开放模式,同时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改革,一方面加强服务贸易企业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加强各级政府在服务业开放中的协调机制。陈爱贞、刘志彪(2014)从自贸区的发展战略出发,认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中自贸区是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完善自贸区的基础设施,提供优越的外部环境,同时将自贸区的改革模式向全国推动,带动其他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同时在上海自贸区的基础上,发展更多的自贸区。何帆(2013)则从对外投资的角度出发,认为在巨大的潜在风险下,应当改革中国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善对外投资的服务质量,降低行政审批制度的复杂程度,加强国际协调和交流合作。
(二)区域性建议
朱锡祺(1984)就曾对太原市的经济体制进行分析,提出对内开放的思想,认为要对外省,特别是沿海地区开放,同时,对同省的地市开放,更重要的是要使城市对农村开放,打破城乡之间的界限。王洪庆(2015)认为无论是对外投资还是引进外资,都应当注重规模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并分别针对内陆开放型经济和沿海开放型经济提出建议,认为内陆地区相对沿海地区有区位劣势,但是成本和资源上有一定优势,因此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不同策略是要积极承接国内外的产业转移,利用自身的成本优势。徐昕(2009)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首先需要解决的,这不仅是开放型经济需要解决的,更是经济发展本身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要提高国际竞争力,改善产业结构、完善投资体制,同时消除地区间的壁垒,使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但同时要注意把控经济安全风险,防止过快发展带来的诸多弊端。李练军(2008)则从政策协调的角度出发,认为外贸与外资政策的协调,是促进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和对外开放两者共同发展的关键,两者应当服务于统一的目标,同时形成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发展带动外商直接投资的良性循环局面。
区域性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要注重地区的特殊性,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殊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国家对于不同类型的开放型经济,应当采取不同的开放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