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区域经济”发展时代,区域的经济整合与协调发展问题日益凸显。从海峡两岸来看,30多年来两岸经贸关系得到了快速发展,两岸间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规模持续扩大,极大地促进了两岸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了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两岸经济的繁荣发展,提高了两岸人民的生活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趋增强的时代背景下,通过逐步建构各种机制与平台,加速两岸经济社会的一体化进程,实现两岸共同发展,促进两岸民众生活情感融合、建构两岸共同家园,最终完成两岸整合,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也是增强两岸发展后劲、提升两岸整体经济实力、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客观要求。
一 研究背景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祖国大陆不仅在经济社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而且两岸关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2008年5月以来,台湾局势发生重大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随着两岸关系的全面改善,两岸向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更稳步调迈进,两岸关系逐步呈现“两岸交流全面化、发展步调平稳化、两岸合作制度化、两岸互利协调化”等特征。
1.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巩固
近年来,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建立了政治互信,形成了良性互动。2008年5月,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以来,抛弃了李登辉、陈水扁的“台独”分裂路线,认同“九二共识”,强调“两岸是非国与国关系”,“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为两岸累积政治互信奠定了基础。2010年,马英九多次公开表示“九二共识”是1992年开启两岸协商大门的重要共识,是两岸和解、合作、和平的政治基础。如,在2010年元旦讲话中马英九重申:“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两岸应在中华文化基础上,为两岸争议寻求一条务实可行的路。”2011年,在题为《壮大台湾,振兴中华》的元旦讲话中,马英九表示:“两岸炎黄子孙应该透过深度交流,增进了解,培养互信,逐步消除歧见,在中华文化智慧的指引下,为中华民族走出一条康庄大道。”2010年7月台湾“立法院”审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时,面对民进党“亲中卖台”的攻击,马英九坚持ECFA是符合两岸特色、“非国与国”的经济协议,不适用“条约或准条约”审查,显示了其对“九二共识”的坚持。
2.国共两党高层互动机制不断深化
2010年7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了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双方就两岸增进政治互信及持续发展两岸关系达成共识。2010年4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上海会见了连战、吴伯雄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应邀出席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台湾各界人士。11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日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期间会见连战,表明两岸已经在APEC场合建立了稳定的互动模式。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上,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最高顾问钱复。两岸执政党高层互动热络,沟通顺畅,形成机制,极大地增进了国共两党的政治互信,确保了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正确方向。
3.两岸沟通渠道与平台越来越多
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以下简称海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以下简称海基会)的两会制度化协商平台是两岸协商的重要渠道,两岸有关职能部门高层进行“业务沟通”是两会协商的重要补充;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是增进国共两党互信、推动两会磋商的推动器;海峡论坛等民间交流平台是两岸民众开展交流合作、凝聚亲情友情的新渠道;博鳌论坛、世博会、亚运会、APEC峰会等平台,为两岸高层表达善意诚意、探讨合作事宜提供了重要舞台;两岸官方、半官方智库频频就两岸共同关心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沟通,为两岸高层决策提供服务。
目前,两岸已形成“政党主导、官民结合、多轨并进、多方位沟通”的协商合作机制,对两岸增进了解和互信、规划推进平潭两岸共同家园建设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取得重大进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陆一直积极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但由于政治原因,两岸一直未能实现直接双向的经贸交流。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出现了新变化,在“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共识下,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在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如下。
1.两岸签署了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010年6月29日,两岸签署ECFA,建立了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明确了两岸经济关系向制度化、正常化、自由化迈出历史性步伐,标志着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在经济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互利双赢、合作发展的新阶段。ECFA的签署,有利于两岸共同提升经济竞争力,有利于两岸共同增进广大民众福祉,有利于两岸共同促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同家园。
2.两岸贸易大幅增长
据海关总署统计,2011年大陆与台湾贸易额为1600.3亿美元,同比上升10.1%,占大陆对外贸易额的4.4%。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额为351.1亿美元,同比上升18.3%,占大陆出口总额的1.85%;自台湾进口额为1249.2亿美元,同比上升7.9%,占大陆进口总额的7.2%。大陆是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据台湾“财政部”统计,2011年,台湾对大陆(含香港)出口额为1240.5亿美元,同比增长8.1%,占台湾出口总额的40.2%;台湾自大陆进口额为452.8亿美元,同比增长20.5%,占台湾进口总额的16.1%;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为787.7亿美元,同比增长2.1%。
3.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稳步增长
2009年6月30日,台湾正式开放大陆资本赴台投资后,大陆企业赴台投资项目数量和金额稳步增长。据大陆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11年12月31日,台湾对大陆资本总计开放三大领域247个项目,大陆企业在台累计投资项目112个,投资总额2.17亿美元。
4.两岸产业合作取得新进展
目前,两岸已在中草药、LED 照明、太阳能光电、信息服务、通信、风力发电、流通服务、车辆、精密机械等多个领域展开了产业交流。近年来,两岸还以“优先领域、局部试点”的官方主导模式,积极推进有规划指导、有政策支持和产学研共同参与的新型产业合作。目前,两岸在LED照明、无线城市、冷链物流、TFT-LCD和电动汽车5个优先领域的试点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产业合作向深层次推进。此外,两岸在金融服务业、旅游业、农业等领域的合作试点也在探索中酝酿新的突破,尤其是在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方面,两岸合作不断深化。
5.两岸金融合作取得重要突破
2009年,两岸签署《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以及两岸银行、证券及期货、保险业监管合作备忘录后,两岸金融往来日趋频繁。截至2012年6月,已有10家台资银行赴大陆地区设立分行,其中8家已开业,1家获准开办台资企业人民币业务;大陆银行在台已设立4家办事处。在证券及期货业部分,已有13家台湾证券商赴大陆设立25家办事处,2家投资信托企业赴大陆设立办事处,4家投资信托企业与大陆证券业者合资申请设立大陆基金管理公司。在保险业部分,有9家台湾保险企业赴大陆地区参股投资,其中6家已营业,并设有15家办事处。
6.两岸人员往来日益密切,大陆赴台旅游人数持续增长
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两岸的人员往来也日益密切。2011年6月,大陆以北京、上海及厦门3个城市为试点正式开放赴台个人游,7月两岸又启动了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澎湖地区个人游项目。截至2011年底,大陆赴台旅游约达123万人次,其中团队游110万人次,个人游2.2万人次。大陆游客入台观光为台湾创造外汇收益约达新台币620亿元。
(三)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取得重大进展
1.经济建设势头良好
自2010年来,平潭综合实验区通过“平潭模式”,有效加强了实验区的投融资力度,为平潭建设两岸共同家园夯实了基础。截至2012年底,国家开发银行、兴业银行总行、农业发展银行福建省分行已分别与实验区签订了战略性金融合作协议,海峡银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陆续进驻实验区;截至2012年10月末,已有15家商业银行在土地收储、公路铁路、码头建设、供水、电力、环保、绿化等数十个项目上与实验区深度对接,合计授信额度近800亿元。组建了实验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国有投资公司、交通发展投资公司和鼎新公司并投入运营,以破解平潭经济建设的融资瓶颈。此外,平潭还以代建、BT 等方式,加强了与央属大企业的合作。目前,已与中水集团、中交集团、中建集团、中冶集团等央属大企业在水利、港口、交通、市政设施、安置小区等领域开展合作。
2011年平潭综合实验区经济发展呈现较快发展的态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实验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11.52亿元,比2010年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09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1.78亿元,增长61.6%;第三产业增加值49.65亿元,增长6.9%。全区人均生产总值30247元,比2010年增长14.0%。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9.4∶20.4∶50.2调整为27.0∶28.5∶44.5,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在历史上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明显成效(见图1-1)。
图1-1 2011年平潭综合实验区三次产业构成
2.基础设施建设超常规推进
2010年设立综合实验区以来,平潭以“高强度、超常规”的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目前,平潭海峡大桥和渔平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海峡高速滚装船、海峡高速客运滚装码头已建成投入使用;岛内“一环两纵两横”城市主干道基本建成,海峡大桥复桥及平潭与大陆第二通道公铁大桥正加快建设;三十六脚湖清淤扩容一期工程已完成,二期工程正在加紧施工中;城乡配网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步伐加快;调水工程、输变电站等项目有序推进。福平高铁、长平高速、一级客运站、10万吨自来水厂、竹屿220千伏和官树下、天山110千伏变电站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2012年实验区完成绿化造林1.55万亩,植树约1060万株,三年累计植树约3000万株。同时,平潭还加强对岛内砂石的开采管理,关停违规采砂企业,从重打击盗采海砂行为;加强港口岸线和沙滩资源保护,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3.民生建设成效显著
2010年来平潭综合实验区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及相关社会事业发展问题,社会事业快速发展。2010年平潭综合实验区就已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并制定了教育发展三年规划,加快实施教育资源整合提升项目,筹建平潭大学。高起点、高标准地投入到平潭县医院建设中,依托院本部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和雄厚的人才队伍,通过对口帮扶,加快平潭县医院建设,有力推进综合实验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更好地造福闽台两岸同胞。
在医疗卫生方面,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与福建省卫生厅、省属医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高起点、高标准地推动卫生事业发展;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合作新建一所高标准三甲医院,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合作建设一所康复医院;同时积极引进台资参与,争取与台湾知名医院合作,打造两岸医疗卫生事业交流合作基地。全面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2012年实际参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人数达18万,参保率达到92%。
4.对台交流合作出现新局面
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发开放构想提出后,台湾各界广泛关注,积极响应,对于平潭管理模式以及“建设两岸人民共同家园”的定位十分认同。台湾经济管理部门、中小企业联合会、海峡产业投资基金、妈祖基金会、光彩促进会、冠捷科技集团、土地开发有限公司、远雄集团、世新大学等一批重要企业、行业团体、高等院校纷纷组团到平潭考察洽谈项目。截至2013年1月,平潭已吸引台资企业达93户,占平潭外资企业总户数近七成,注册资本达1.86亿美元。
二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有利于推进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突破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学术界在学习、借鉴西方区域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两岸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讨,先后提出了中华经济圈、中华经济体、两岸自由贸易区(FTA)、两岸共同市场、两岸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CECA)、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等战略理论。这反映了两岸学者对于两岸多层次、多类型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与实践的探索。2004年“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首次公开、完整提出后,海峡两岸一体化发展问题成为两岸学术界研究的新领域,并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
目前,两岸在贸易、投资、产业分工等方面均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岸经济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自发的功能性一体化。如何抓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契机,通过建构平潭两岸共同家园示范区,推动两岸制度性一体化由易而难、由简而繁、由浅入深,逐步推开,不仅符合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而且为两岸经济的再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保障,有助于消除和化解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各种负面因素干扰,有助于为今后破解政治难题创造条件。
基于此,本书着重分析了平潭建构两岸共同家园的理论基础、内外部环境与条件,考察了三年来平潭两岸共同家园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及平潭建构两岸共同家园的路径选择问题。平潭两岸共同家园建构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将有助于推动两岸经贸交流从功能性一体化向制度性一体化发展,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理论,从而补充与发展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
2.有助于深化对两岸经济合作关系的研究
平潭建构两岸共同家园,是在两岸关系特殊性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以“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两岸合作新模式,汇聚两岸同胞的共同智慧,吸引两岸同胞在平潭各个领域全方位合作共建,以探索两岸区域合作的新模式。现阶段,两岸民众特别是台湾民众对平潭两岸共同家园的建设已经逐步形成共识,近三年来,已有400多批5000余位台湾各界人士组团到平潭岛考察,平潭方面也以共同家园论坛等形式广泛开展共同家园问题的探讨研究。同时,实验区经过三年的努力建设,已经基本具备了打造两岸共同家园的条件,这是两岸基于彼此间的特殊关系、维护共同利益和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在此基础上,两岸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整合两岸优势,推动平潭两岸共同家园的建构与发展,使两岸在平潭两岸共同家园建设中获得更大、更直接的效益,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平潭建构两岸共同家园的推进过程,深入思考两岸最终建构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发展路径,有助于更深入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总体战略。这也是本书研究的主旨与实践意义所在。
3.可为今后建构中华民族共同家园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共同家园提出的时间并不长,对于两岸共同家园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文献并不多,专门针对平潭两岸共同家园的建构与发展的研究更为鲜见。本书将两岸共同家园的构建与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开放开发结合起来,从建构两岸共同家园示范区的角度探讨两岸经济整合模式的创新问题,是对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既为新的历史起点上两岸经济合作模式再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也为今后建构中华民族共同家园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二)实践意义
从实际应用价值角度看,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把平潭建设成为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一方面,通过平潭开放开发,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构建健全的社会管理体制,把平潭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两岸共同家园,是现阶段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研究成果可为两岸经济合作模式再创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本书以丰富的资料、翔实的数据,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和体现了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的新情况、新特点,有关部门及专家的参与和支持使本书的研究成果更具权威性。本书既可作为学术界研究平潭两岸共同家园的资料书,也可为各界人士到平潭投资决策以及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