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诞辰五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嘉隆万改革:认识海瑞的新视角

综观各类论著对海瑞的描述,大都以海瑞廉洁刚正为主线来观察海瑞和评说海瑞,极少有人结合海瑞的时代特点特别是嘉隆万改革背景来认知海瑞与众不同的言行。

海瑞成长和活跃的舞台是嘉隆万时期。对这一时代,学界的看法迥然不同。相当一部分学者将海瑞所处的时代特别是嘉靖时代简单地描绘成黑暗腐败的时代,并以这样认知的时代为参照标准来审视海瑞。尽管长达四十五年的嘉靖时代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但不能因此无视嘉靖革新和以嘉靖革新为核心的嘉隆万改革。改革的时代不可能是风平浪静的时代,正是由于明朝长期积累的矛盾和初期体制的缺陷,才需要改革。而能否从事变革,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核心要素就是要形成领导改革的中坚力量。综观有明一代,只有在永乐以后的正德、嘉靖之际出现了最佳变革的时机。参见田澍《嘉靖前期改革条件的生成》,《西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1期。武宗的暴亡绝嗣和“大礼议”的发生,使明朝出现了全面的人事更迭,承载旧时代的杨廷和集团的消亡和代表新兴势力的“大礼新贵”的崛起,昭示着明代政治的裂变和新时代的到来。为了巩固皇权和塑造自己的形象,从湖北成长起来的嘉靖皇帝更需要改革,更需要向积弊开刀,更需要向部分过时的体制挑战。海瑞出生于正德八年十二月(1514),嘉靖三年(1524)钦定大礼议时海瑞已有十岁,两年后入私塾读书,正值嘉靖革新的关键时期。可以说,海瑞是沐浴着嘉靖革新之风成长起来的。

嘉靖革新的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作为藩王出身的嘉靖皇帝,进入北京称帝后,被杨廷和等旧臣所轻视,被强迫改换父母,要由“小宗”变成“大宗”。对此不顾事实和无视孝心而强迫改换自己身份的做法,世宗大为不满,予以坚决抵制,最后赢得了胜利。“大礼议”中世宗的胜利,打破了皇位继承中的身份限制,堂堂正正地以“小宗”身份合法继承皇位,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张璁等人以中下级官员的身份,与杨廷和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将其击败之后,在几年之间得到快速提拔,身居要职,主导政局,打破了长期形成的论资排辈的僵化局面,同样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世宗君臣的主导下,嘉靖前期倡行三途并用之法,打破重内轻外的格局,参见田澍《双向流动:嘉靖前期的人事制度改革》,《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扭转了独重进士和偏重京官的不良习气。世宗认为:“夫三途并用,则无偏重,而人才有余,由是怀才抱德之士斯德显于世,非特求之文词之徒而已。今举人无九卿之望,岁贡禁方面之升,田野绝保举之路,有一员缺,必求进士出身者斯得推补,以致人尚浮词,不修实行,甚于修于家而坏于天子之庭。欲求为上为德,为下为民者,卒未易得也,今后着吏、礼二部即便考求祖宗以来旧典,备细开具,奏请定夺,务要科举、岁贡、荐举三途并举,但有真才实德者,不拘近年资格,一体不次擢用,庶忠义向风,浮薄改行,内外大小诸司各得其人,以为惠民致治之本。”《明世宗实录》卷一一九,嘉靖九年十一月己酉,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在世宗和张璁等人的强力推行下,独重进士和轻视地方官的风气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其对士风的积极影响是广泛而又深刻的。正如明代状元焦竑所论:张璁“久于科第,谙世故。得位,每事欲复祖宗旧制,行进士、举人、岁贡三途并进法,士风一变,人思奋庸,贤才辈出而无滞”。焦竑:《玉堂丛语》卷六《事例》。这正是海瑞成长的时代。

正是嘉靖时代打破了独重进士的局面,使海瑞在两次会试落第后,毅然放弃继续会试的打算,以举人身份进入仕途。他认为:“士君子由科目奋迹,皆得行志,奚必制科?”陈义钟编校《海瑞集》,中华书局,1962,第580页。以下凡引本书者只注书名及页数。便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接受吏部任命,担任福建南平县儒学教谕,时年四十岁。海瑞以地方教职为起点,就这样开始了自己“豪杰”般的政治生涯。在海瑞看来,只要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勇于进取,政绩显著,就能与进士出身者同样受到提拔和重用。海瑞仕途的发展路径,其实就是对嘉靖时期推行三途并用之法的集中显示和完整注解。他任职伊始,就制定《教约》,倡行实学之风。同时海瑞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以培养生员的“浩然之气”。当御史前来视察时,海瑞并未以身份卑微而在门外跪迎,而是依据嘉靖时重新完善的“宪纲”率领两位训导迎接。当御史出现时,两边的训导习惯性地下跪,唯独海瑞中立不跪,只作揖而已。来者责问海瑞:“此行者何等礼也?”海瑞答道:“宪纲礼。”由此便得了个“海笔架先生”的外号。《海瑞集》,第551页。海瑞是按照嘉靖六年(1527)颁布的“宪纲七条”和嘉靖九年颁布的“宪纲十二条”等相关规定行事的,参见田澍《嘉靖前期监察制度改革述论》,《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可见他对朝廷革新措施相当熟知,且能严格遵守和创造性地执行,充分说明海瑞是一个真正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合格官员。他能够认真践行朝廷政令,有的放矢,是官员中难得的真君子。“台谒不跽”的海瑞从此声名鹊起,赢得普遍赞誉。四年后,海瑞升任浙江淳安知县,任职五年后,又调任江西兴国知县。海瑞在地方基层任职十一年,能够“洁己爱民”,抗击权贵,造福民众,真正践行着朝廷对官员德行和事功的要求。从嘉靖四十三年起,五十一岁的海瑞升任京官,先后任户部云南司主事、兵部武库司主事;又先后升任尚宝司司丞、大理寺右寺丞、南京通政司右通政;调任通政司右通政;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在闲居十六年后,起用为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旋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不久升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卒于任上,享年七十四岁。从“卑冷”之官的教谕开始,到正二品的南京右都御史结束,海瑞的一生集中反映着嘉隆万改革大潮中官场上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是明代举人的杰出代表。正如《明史》中所言:“明世举于乡而仕至巡抚者,隆庆朝止海瑞,万历朝张守中、艾穆。”《明史》卷二六一《邱禾嘉传》,第67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