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海瑞仕途的出“三奇”之处
海瑞作为明朝著名历史人物和中国历史上“清官”的代表,不仅在操守言行上超凡脱俗,“孟子所谓大丈夫”、“古今一真男子也”;而且在为官经历上也十分出奇,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上。
一奇:明代在嘉靖以后由地方教官转升为行政官员者已极为罕见,而海瑞不仅以教官转升为行政官员,而且还由地方知县升任京官。
嘉靖二十八年(1549),他37岁考中举人,次年,首次到北京参加会试,落第了,应该说这很正常,因参加会试的有4500人,录取320人,录取率仅为7%。嘉靖三十二年,他再次会试落第,但这次很可能是中了副榜,因他在当年闰三月就应选为福建布政司延平府南平县儒学教谕,按明代制度只有副榜举人才会有这样的资格,才会在会试下第后两个月内就能应选为教官。而到嘉靖三十六年(1557),他就升任浙江淳安知县。由教职转升为知县,在明初是常见的现象,甚至到成化、弘治时也不罕见,因在弘治二年,内阁大学士刘吉还奏准“凡(九年)考称有功迹教官由举人出身者,许同大选监生一体入选,授府佐州、县正官”。弘治十八年五月,正德皇帝在即位诏书中还有“举人出身教官,历任六年以上,果有才行出众者,吏部访察的实,照例行取选除科道等官及州县正官”的内容。但随着科举人才日益增多,这种选拔教官担任“科道等官及州县正官”的情况实际上在正德以后就日趋少见了,故此后也就不见明廷再发布或重申此类的诏令,海瑞是笔者所见文献中记载嘉靖后由教官转升知县的唯一特例,而且其任教谕一职也仅有四年多的时间,而非正德即位诏书中所说的“六年以上”,可见就更属于罕见的破例提升。这自然成为海瑞仕途的一大出奇之处。
至于海瑞因何赢得这一殊遇,当时文献没有留下明确记载,现在所见只有清末学者王国宪在其《海忠介公年谱》中的记述:“公在南平四年余,以礼为教,其讲道论德以及经义治事,一一实事求是,不为俗学所染。是教职中最难得者。至此,巡按监司交章荐之。”
二奇:在极重出身资格的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海瑞居然以举人出身官至南京右都御史(正二品)。
嘉靖四十三年十月,海瑞在兴国知县任上仅1年零10个月,即擢升户部主事。这一方面是由于他工作出色,更重要的则是由于深得时任吏部右侍郎朱衡的赏识。朱衡,江西万安县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嘉靖三十二年,海瑞任南平教谕,朱衡正在福建提学副使任上,海瑞实心课士,遵制不跪上官,给朱衡留下很好的印象。嘉靖四十一年,朱衡官至吏部右侍郎,两年后,即擢海瑞为户部主事(正六品),对此,《海忠介公年谱》有以下记载:“盖朱镇山在铨曹,知公清望,有此超迁。”举人出身的海瑞居然最终能官至正二品的右都御史,除其冒死进谏和卓异的品行及政绩表现外,由知县至京官也应是关键的一步。
三奇:在嘉靖中后期,凡进谏忤旨者必遭重谴,或下诏狱拷掠,“血肉狼藉”,或在廷杖下身残毙命,或戍远边烟瘴之地。隆庆元年正月,吏部奏嘉靖朝因建言而被“戮死”、“廷杖死”和“系狱戍边斥死牖下”的官员就分别有员外郎杨继盛等4人、太仆寺卿杨最等13人和左侍郎唐胄等28人;奏准“宜遵遗诏录用”的嘉靖朝“建言得罪诸臣”又有33人。对进言忤旨者进行如此残酷的摧残、迫害和镇压,这在明朝甚至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故当时就形成了“大臣持禄而好谀、小臣畏罪而结舌”,上下“无敢言时政”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海瑞仍敢直言进谏,对嘉靖皇帝的失政乃至个人和家庭生活提出尖锐批评,没有超人的胆识和赴死的决心是不可能的,但他却居然未受到廷杖,虽下诏狱而半年多后即得生还,且在隆庆元年连续四次升职,由正六品的主事升至正四品的南京通政司右通政,这在嘉靖、隆庆时期,也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海瑞的仕途之奇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一个人的成功,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而且需要时代背景和机缘等个人之外因素的配合。二是海瑞由教官而知县、由知县而主事,再由主事因犯颜直谏下诏狱而被隆庆帝连升官职的经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嘉靖和隆庆初年的官场还保留着相当的正气,不仅能容得下海瑞式的人物,而且还能鼓励这样的人物。隆庆四年,海瑞被迫引退家居,万历十二年虽重被起用,却连遭弹劾,这又反映出海瑞式的人物已开始不见容于当时的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