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八八战略”  建设“六个浙江”(“六个浙江”研究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六个浙江”的基本特征

“富强浙江、法治浙江、文化浙江、平安浙江、美丽浙江、清廉浙江”是高水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的具体目标,具有显著的特征。

一 富强浙江的基本特征在于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的良性循环

富强浙江首先体现为具有先进的生产力和雄厚的物质基础,有较大规模的GDP和较高水平的人均GDP,并保持其持续增长。其次,富强有着远比GDP更为丰富的内涵。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浙江将一以贯之坚持富民强省,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产业提质为核心,大力发挥民营经济作用、突出协调发展内涵,突出高质量、高效益,让“富民”与“强省”成为同一前行轨道上的共同体,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的良性循环。

以创新驱动为动力。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着眼全球,紧抓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思考和谋划创新资源的集聚和布局问题,加快建成“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要深化改革,进一步消除束缚和妨碍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最大限度地调动、激活创新主体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借力平台,加快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城和高新特色小镇等平台建设,使之成为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的主平台。

以产业提质为核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将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作为首要任务,在建设富强浙江的新征程中,产业转型提质已成为重中之重。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涉及创新升级、整合优化、强链补链、有序退出多个方面。在推进产业提质的道路上,浙江必须坚持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扎实做好企业减负降本工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同时,要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培育一批新型产业发展载体,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行业龙头企业,推动浙江产业向“互联网+”“智能化+”“标准化+”迈进。

大力发挥民营经济作用。浙江历来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富民强省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浙江创业创新文化的深植。民营企业是吸纳就业人口的重要载体,民营经济发展好了,由此承载的“富民”目标自然也能更好实现。要加快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和载体的培育,提升传统浙商的创新水平及二次创业的热情,激发新生代创业者的创新潜力,以民营经济内生发展需求带动浙江产业转型提质,使富民强省真正落于实处。

突出协调发展内涵。富强浙江必定是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差别日渐缩小的浙江。近年来,浙江一直处于城乡统筹发展改革的最前沿,率先提出城市化战略、出台城乡一体化纲要、构建城乡统筹体制机制、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创造了城乡统筹多个全国第一,并逐渐呈现出鲜明的“浙江特色”。浙江多年来致力推进的新型城市化,正是在城乡融合发展中,从制度上消除城乡矛盾,使人们共享发展成果。未来,要继续发挥浙江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坚持城乡统筹、山海协作,在均衡协调发展中拓展空间、在补齐短板中增强后劲,持续打通城乡体制改革的脉络。

二 法治浙江的基本特征在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三位一体和有机统一

(一)法治浙江建设,不仅限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狭义法治十六字方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将“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积极用好统一战线法宝画出最大同心圆”四个方面作为着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提高法治浙江建设水平的四大主要任务,深刻体现了这一基本特征。

(二)法治浙江,就是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推进本省人民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把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包括人的权利、人的利益、人的安全、人的自由、人的平等、人的发展等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使公民的政治参与既能够在具体的制度上得到保障,又能够在有序的轨道上逐步扩大,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我们不仅需要全面推进富强浙江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样需要全面推进法治浙江建设。通过体制改革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当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建设一个办事有法可依,公民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法治浙江,是新时代浙江人的共同心声。

(四)法治浙江就是要通过推进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法治建设,规范社会主体行为,引导各方面统筹发展。

(五)法治浙江就是要进一步有效规范市场经济,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完善法治。法治浙江就是要通过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法治建设,使各项建设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引导各方面协调发展。只有把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纳入法治调整范围,经济、政治、文化和谐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才有切实保障,整个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

三 “文化浙江”的特征在于文脉传承繁盛、名师大家辈出、学术成果丰硕、文化产业发达、道德风尚蔚然、民众精神富有的多元统一

文化浙江之“文”应包括文脉、文明、文典、文艺、文创、文和、文雄、文治、人文和文勋十个方面内容,它们互为支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文化浙江的鲜明特征。

第一,从历史赓续上看,文化浙江应是文脉浙江——文化传承繁盛。浙江是文化之邦,文渊深厚、文脉广袤、文气充足。浙江文化遗产丰厚,有精深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历史文献、悠久的历史文物、繁盛的历史经典产业。今天,建设文化浙江,就是要再创文化辉煌、再造文化高峰、再现文化盛象。必须站在昨天的浙江文化基础上,深化研究阐释,加强保护抢修,推进普及传播,推动历史文献、浙江古籍、文物非遗、传统戏曲等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推陈出新、永续流传。

第二,从价值取向上看,文化浙江应是文明浙江——精神道德高尚。核心价值观是文化之“魂”。一个地域的文化生命力最根本的要看其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是社会文明程度,只有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才能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因此,建设文化浙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内核,聚焦红船精神、浙江精神、最美精神,培育传承良好家教家风、校风学风、企业精神、乡贤文化,建设山青水清、官清吏清、风清气正的文明风尚,打造道德价值制高点。

第三,从学术研究来看,文化浙江应是文典浙江——智库成果丰硕。建设文化浙江最终要体现在文化成果上。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亲自倡导设立文化研究工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术成果,推动浙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建设文化浙江,应进一步深化推进提升包括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在内的社科强省建设,聚焦“当代浙江”“当代浙学”“当代浙人”“当代浙派”,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学术、学科、学问、学人建设,深化推进浙江文化研究、新型智库建设、浙学品牌打造等重点项目,发挥好社科理论的资政育人作用。

第四,从文化底色上看,文化浙江应是文艺浙江——精品佳作迭出。文艺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是增添文化浙江底蕴、扮靓文化浙江底色、提升文化浙江底气的重要依托。建设高水平的文化浙江,离不开文艺的大繁荣大发展,需要一大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艺精品来注疏诠释。要深入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突出文学创作的基础性、根本性地位,全面推进戏剧、文学、影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各艺术门类的繁荣发展,坚持项目化设计、流程化运作、团队化运营、品牌化管理,打造与“两个高水平”相匹配的浙江文艺时代高峰。

第五,从产业属性上看,文化浙江应是文创浙江——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既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文创产业兼有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具有绿色环保、高附加值、消费群体广等诸多特点和优势。当前,文创产业越来越成为支柱性、先导性、引领性的产业形态,成为浙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设文化浙江,需要文创产业作为强健骨骼来支撑。要着眼提升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量,充分发挥浙江的文化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倍增发展,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跨界发展,加快把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为万亿级产业。

第六,从文化保障上看,文化浙江应是文和浙江——文化小康共享。“文和”即文化和谐、文化小康。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是文化浙江建设的最终目标,其主要途径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小康,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眼更广覆盖、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效能化,切实保障人们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从事文化创作等权利,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七,从新兴业态来看,文化浙江应是文雄浙江——网络文化繁荣。网络文化是重要的文化形态,也是浙江文化举足轻重的重要内容。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举办地和互联网信息产业发达省份,浙江发展网络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全国也最早成立省网络作家协会,理应在发展网络文化方面勇立潮头、引领潮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聚焦网络内容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弘扬网上正能量,建设网上家园,着力加强网络文学、网络阅读、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影视剧、网络动漫、网络演出等网络文艺的创作生产,把浙江打造成为全国网络文化排头兵。

第八,从功能作用上看,文化浙江应是文治浙江——文化治理发达。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价值引领、精神引航、舆论引导等作用,也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文化治理能力强不强、治理水平高不高,是检验文化浙江建设程度的重要标尺。要从提高文化治理能力水平的高度,来定位文化浙江、建设文化浙江。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着眼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运用互联网规律,掌握大数据技术机理,创新媒体内部组织结构,构建新型采编发网络,着力建设生态级媒体平台,树立融合发展的浙江标杆。

第九,从外部形象上看,文化浙江应是人文浙江——外部形象鲜明。把中华优秀文化推向世界,让中华文化走出去、走进去,在世界面前活起来、热起来,是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浙江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对外讲述好故事、传播好声音,是重要的政治责任、文化责任,也是建设文化浙江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外传播,最重要的是要讲好、讲活浙江故事,展示好、塑造好浙江的人文之美、气韵之美、精神之美、活力之美。要加强浙江对外文化交流的内容挖掘、平台拓展、项目设计、载体建设、渠道畅通、机制建立,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推动浙产文学、戏剧、影视、动漫等作品走出去、走进去。

第十,从人才支撑上看,文化浙江应是文勋浙江——名家大师辈出。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浙江历史上文化盛世局面的形成,往往得益于一大批文化名家大师的喷薄涌现。当前文化文艺建设中存在的有“高原”缺“高峰”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在人才短板,缺高人、缺名人、缺能人、缺传人。建设文化浙江,必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做好培育、选拔、引进、激励、使用、联系、服务等文章,造就引领时代高峰的文化才勋。郑乐秋:《建设文化浙江的时代内涵》,《浙江日报》2017年7月10日。

四 平安浙江的基本特征在于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富民、惠民、安民,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平安浙江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平安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在平安浙江建设中,党委领导是核心、是方向。各级党委根据中央要求与省委部署,秉持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理念,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协调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合理配置党政部门社会治理职责权限,切实解决多头治理、分散治理、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的问题,引领人民群众,提高治理水平,维护社会公正。

突出政府职能转型,强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重点解决“缺位”“越位”“错位”等问题,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把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和稳定作为平安浙江建设的重点,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积极推进以城市社区和村庄为主要载体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整合基层社会治理资源,加强城乡社区的建设、服务与管理,强化居民委员会自治功能,增设社区工作站,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健全“四位一体”的社区管理体制及彼此互联互通互补的管理机制,形成社区治理合力。

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是民生建设的保障。浙江在推进各项平安建设中,始终坚持在法治的框架下展开,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规范行政行为,制定或修改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并作出明确规定,使政府实施的所有社会管理事项都有法律依据。同时,为提高依法治理的权威性,对一些重大的社会管理事务,实施管理的依据由法规、规章层级上升到法律层级。

富民是平安浙江建设的基础和基石。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让人民群众充分地就业、创业,不断提升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渴望的需求,这是平安浙江建设的重中之重。惠民是平安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补齐短板,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精神文化等方面需求;解决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这是平安浙江建设的重要任务。安民更是平安浙江建设的目标要求。平安浙江建设目标就是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让人民群众有稳定的收入、稳定的就业、稳定的社会保障。安全的环境、安全的生活、安全的生态,使人民群众都有可预期的美好生活愿景。这是平安浙江建设的基本要求。

五 美丽浙江的基本特征在于符合浙江实际的生态美、发展美、人文美、生活美的内在统一,是美丽中国的典型范例

生态美是美丽浙江的基本特征之一。生态文明主要解决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生态文明是美丽浙江的基本内涵和根本特征。人是自然的产物,当然应该受到自然规律支配。虽然人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李建华、蔡尚伟:《“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及其战略意义》,《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所以说,美丽浙江必然是天蓝地绿水清的浙江,必然是山川秀丽、环境优美的浙江;美丽中国必然是天蓝地绿水清的中国,必然是山川秀丽、环境优美的中国。

发展美是建设美丽浙江、美丽中国的物质基础。离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健康发展,建设美丽浙江、美丽中国就成了无源之水。但是要认识到这种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融合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要坚决杜绝以高资源消耗和破坏环境来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行为,拒绝“黑色GDP”,通过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新路。

人文美是指人与文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和谐之美,是建设美丽浙江、美丽中国的重要支撑和内在推动力。其具体的表现为:公民文明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生活幸福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深入人心,绿色发展、生态文明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生活理念;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群众享有充分的人文关怀和全方位的文化熏陶。

生活美是美丽浙江、美丽中国的落脚点和最终归宿,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良好的人居环境,包括优秀的城市品质、整洁的居住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畅通的交通服务、方便的城市服务等;另一方面是社会之美,体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和审美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将其概括为“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证、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好的环境”《深刻把握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政策瞭望》2014年第5期。

六 清廉浙江的基本特征在于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廉洁、政商清亲、社会清新,具有良好的政治生态

(一)清廉浙江具有良好的政治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要求,强调浙江要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上更进一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也期待浙江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上走在全国前列。持续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努力建设清廉浙江,在建设山清水秀自然生态的同时,努力建设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这既是实现“两个高水平”奋斗目标的政治保证,也是为全国提供浙江经验、浙江样本、浙江元素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清廉浙江立足全面从严治党

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市场经济活跃,各种利益关系纷繁交织,加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大转型、大调整、大变化和多元社会价值影响,浙江面临的挑战和考验依然严峻复杂。这里面,需要披荆斩棘、亮剑沥血,需要爬坡过坎、克服万难。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清廉浙江,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强调全面建成清廉浙江,这是敢于自我加压、自我革命,敢于直面挑战、攻坚克难,敢于决战决胜反腐败斗争和纠正不正之风的战略抉择,体现了对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5590万浙江人民的历史担当。

(三)清廉浙江具有完善的制度保障

严格遵守党章,坚决执行各项党内法规制度,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推进党内政治建设,着力营造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让党员干部时时刻刻都能呼吸到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空气。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制度没有例外、没有禁区。狠抓党内法规制度落实,领导干部在作出表率的同时,还要盯着抓、反复抓,加强监督检查和追责问责,注重以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提升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影响力;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融入党的建设工作中,统一安排部署,推动党的各项工作走上制度化轨道。

(四)清廉浙江具有历史文化传承

浙江历来就有清廉文化传统,自古就有以岳飞、于谦、海瑞为代表的清廉文化传承,以“江南第一家”郑义门等为典型的传统清廉文化,这些传统为“清廉浙江”注入了优秀文化基因。在新时代改革发展实践中,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全体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亲民亲商,积极构筑“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政治生态较为优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保持正风肃纪反腐高压态势,党风政风民风呈现新气象,为打造清廉浙江奠定了扎实基础。浙江清廉传统,一定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接力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