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胜利之后
1.建设德国
1945年5月8日,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签署了军事投降书,这意味着欧洲战场的结束。不过这仅仅是军方的投降,而非德国政府的投降。虽然在希特勒身亡之后,邓尼茨海军上将宣称自己接替希特勒的元首位置,不过盟军却对此并不予以承认,并且在弗伦斯堡将他逮捕。
不过,盟军仍然没有想出接管德国的有效办法,一时间,在第21集团军群所占领的区域内问题不断,100万以上的难民在苏军挺进之前逃向该地区,还有近100万名德国伤员住在该地区的医院里,面临药品紧缺的状况,另外有150万以上没有伤病困扰的德国士兵已经在5月5日成为第21集团军群的战俘。此地无论是食物还是燃料都极度紧缺,交通电信全部中止,而工农业生产也基本处于停止状态,诸如此类的众多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那么德国必将饥荒横行,疾病肆虐。由于英国政府没有派出驻德官员,所以蒙哥马利必须自己处理这些问题。当时很多单位都征用德国的运输设施,甚至有一两个将军驾驶着缴获的德国元帅的座驾,蒙哥马利认为应该制止这股风气,于是他在5月6日下令任何个人或者集体的抢劫行为都必须禁止。其后,蒙哥马利将德国部队交由西北欧军总司令布施元帅管理。其总部设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参谋长金策尔将军以及参谋班子和联络官却住在蒙哥马利的总部,从而,蒙哥马利的英占区计划就能够通过德军司令部组织系统得以贯彻和实行。然后,蒙哥马利将英占区划分为四个军区:由莱茵将军负责的柏林地区,指定部分部队待命,一旦同苏联达成协议就立即进军柏林;由E.H.巴克将军负责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军区,指挥第8军、两个师以及一个装甲旅;由霍洛克斯将军负责的汉诺威军区,指挥第30军、三个师和一个装甲旅;由克罗克将军负责的威斯特伐利亚军区,指挥第1军、四个师和一个装甲旅。此外的部队由蒙哥马利亲自管理,组成总预备队,以备不时之需。这样一来,蒙哥马利就利用自己的军事组织充当了英占区地方政府,各级部门有着相应的管辖地区,并且规定以解决粮食、住房以及医疗问题为首要任务,其后解决交通以及其他诸多问题。蒙哥马利的诸多有效管理措施,使得英占区的生活井然有序,而且在那年冬天并未发生此前曾担心的饥荒或者瘟疫。
在战争结束后的几个月里,蒙哥马利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各种访问活动以及授勋仪式上。
蒙哥马利于5月13日在哥本哈根接受勋章以及哥本哈根荣誉市民的称号,当他坐车经过欢呼的群众时,一个纳粹分子打算用手榴弹暗杀他,不过上帝既然没打算让蒙哥马利丧命于疆场,也没打算让他在最风光的时候离世。由于过度紧张,这个纳粹分子在动手前就被发现了。
5月底,蒙哥马利发现英占区的德国人越来越无法控制,于是在5月30日下发了《告英占区德国人民书》,要求德国人民必须积极收割农作物,重建交通设施以及邮电服务。并且指出“德国人民应遵守本司令长官的命令,生产整个地区的生活必需品,以恢复国家的正常经济生活”。随着秩序的逐步恢复,蒙哥马利对与德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愈加重视,所以在6月10发布了《告英占区德国人民书》,其中解释了为何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英国官兵不与他们交往。而且蒙哥马利还逐步放宽此前限制英国官兵与德国民众交往的限制,英国官兵不仅可以与德国人交谈,而且还可以同孩子们玩耍。不过有两条禁令一直保留,一是武装人员不得与德国人住在一起;二是不能和德国人通婚。
6月5日,在柏林举行德国无条件投降宣言的正式签字仪式,即管制委员会的首次会议。蒙哥马利在当天下午1点抵达滕普勒霍夫机场,在检阅过仪仗队之后,德国代表团驱车前往位于郊区的别墅。蒙哥马利坚持要求面见朱可夫元帅,两人探讨了如何建立管制委员会机构以及未来工作的展开等问题。蒙哥马利建议在柏林设立秘书处,为委员会的正式四国代表会议打下基础,不过朱可夫并不同意他的观点,认为在将西方盟国现在依然盘踞的部分苏占区真正交还给苏联人之前,无法开始做这些准备工作。其实,在战后的一段时间里,英美联军就超越了雅尔塔会议所规定的占领区边界线,而英国政府则认为英美军队侵占本属于苏占区的大部分地域可以用来当成筹码,从而让苏联政府在很多问题上作出让步。不过美国政府并不打算将这些问题联系在一起,倘若苏联人坚持收回该区域,那么他们就选择马上撤兵。这样的情况使得蒙哥马利处在了尴尬的境地,在与艾森豪威尔讨论过后,他决定如果朱可夫提出这个问题,那么他就回答这应该交给英苏政府来解决。到了下午4点半,在记者和摄影师的包围下,四国代表签署了宣言。
7月4日,蒙哥马利将维斯马和马格德堡移交给了苏军,第7装甲师组成的部队则进驻柏林英占区。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于13日午夜正式解散。
蒙哥马利逐步遣散了德国战犯,目的在于保证有足够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此外,蒙哥马利还决定向矿工提供更多口粮,用以保证煤炭产量的逐步上升。而在蒙哥马利的一系列改革后,公路、铁路运输以及沿海渔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逐步恢复了当地的经济情况。
丘吉尔参加了于7月17日到8月2日在波茨坦召开的英、美、苏三国首脑会议的前半程,他在大选中遭到了彻底失败。新的英国代表团抵达波茨坦,最终签订了《波茨坦协定》,其中规定由英、美、苏、法四国对于战败德国实行共同管理,不过实际上,由于苏联同西方盟国的不合,这种共同管理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7月底,蒙哥马利拟订了一份计划纲要,旨在促使德国人得以重新奋发。并且根据这个计划纲要写出了第三封《告英占区德国人民书》,并且在8月6日正式发表。蒙哥马利对德国的教育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试图尽快开办各种学校。
蒙哥马利认为军政府应该由文职人员控制,所以他打算将管制工作委员会与军政府合并,并且从英国派来文职人员。为了实现目标,蒙哥马利认为应该训练一批地区行政委员来替代军政府长官管理地区行政,并且文职人员逐步取代军政府人员,最终将由德国人在英国人的监督下管理自己的政府。
紧张的战场生涯和战后的繁忙活动还是对蒙哥马利的健康造成了影响,1945年7月,他患上了扁桃体炎。然而,祸不单行,在同年的8月22日,蒙哥马利乘坐“迈尔斯信使”轻型飞机访问驻德加拿大第3师,在飞机即将准备降落的时候,发动机却突然熄火,驾驶员无法控制飞机,只好在机场附近强行着陆,驾驶员和蒙哥马利的副官都没有受伤,但蒙哥马利本人却撞断了腰椎骨。不过,尽管如此,蒙哥马利仍然坚持着为加拿大部队官兵演讲,最终还是因为痛得太厉害而中断了演讲。1945年到1946年冬天,蒙哥马利常患感冒,1946年年初还患上了胸膜炎,这让他不得不在医院接受治疗,出院后又前往瑞士伦科休养了一个月,那也是他与贝蒂初次相遇的地方。
1946年1月26日,蒙哥马利晋升为帝国参谋总长,预期在6月26日入职。这意味着他将在半年之后离开德国,于是,蒙哥马利将注意力投入到了他认为会影响全局的问题上。在希特勒的统治下,德国人曾一度过着舒适的生活,而现在那些优越的条件都已消失,这样一来人们也就势必会怀念此前的日子,加之这十余年间德国人民所接受的是纳粹主义以及独裁思想的灌输,家庭和宗教的意义逐渐泯灭,甚至在英占区有近60%的人是顽固的纳粹分子,他们必将与英方发生冲突。而在以后的日子里又该如何改变这种情况,这正是蒙哥马利所思考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已经脱离了军事范畴,不过蒙哥马利依然得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发展经济,这样才能让德国民众对未来抱有希望。除此之外,蒙哥马利再次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无论是学生的课本,学习的条件还是其他与之相关的方面都应值得关注。
蒙哥马利将在德国的最后一天花费在撰写一份备忘录上,在其中他总结出了解决德国现阶段问题的四个原则:首先是确定德国的领土;其次是保障德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然后使德国人能够自我管理;此外应继续向德国供应粮食。蒙哥马利期望英国政府以及他的继任者能够奉行这四个原则。
2.出任参谋总长
布鲁克从1941年开始担任帝国参谋总长,在经历了一场大战之后,现在他非常乐意接替阿思隆勋爵出任加拿大总督。而亚历山大则是适合继任帝国参谋总长的人选,不过在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上,丘吉尔决意让布鲁克留任一年,这样一来,加拿大总督一职则由亚历山大出任。而到了布鲁克准备退任的时候,就需要另外选出他的继任者,而符合条件的人选实在屈指可数。蒙哥马利凭借丰富的战争经验以及在欧洲受欢迎的程度而被认为是最适合出任该职位的人选。
1946年5月2日离开德国后,蒙哥马利前往欣德黑德度假。此时戴维已经17岁了,在温彻斯特读书,雷诺兹少校夫妇依然为蒙哥马利照顾着戴维,并且承诺直到蒙哥马利在别处安家为止。
蒙哥马利回到英国后立即着手起草《战后陆军问题》的文件,他终于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建设英国陆军了,并且在正式就职前,蒙哥马利打算先前往有英国驻军的地中海东部国家以及印度,从而掌握第一手材料。于是,6月9日,蒙哥马利抵达埃及,并与埃及国王及首相进行会谈,希望在英军从尼罗河三角洲地带撤兵后仍能在埃及保有军事基地,不过埃及国王全然不感兴趣。接下来,蒙哥马利出访巴勒斯坦,命令驻巴英军总司令伊夫林·巴克上将对日益糟糕的局势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树立英国权威。之后,蒙哥马利前往安曼,并与阿卜杜拉国王共进午餐,彼此交换意见。在前往印度的途中,蒙哥马利在巴士拉停留了一晚,同驻伊拉克的英军司令官共同探讨苏联在伊朗及其他地区推行的政策。抵达印度后,蒙哥马利与总督韦维尔和总司令奥金莱克针对印度独立及其对军事的影响作了探讨,此外还与国大党领袖曼拉纳·阿扎德以及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就英军撤离印度的问题进行讨论。蒙哥马利的下一站则是希腊,在那里他同英国大使克利福德·诺顿爵士以及司令官克劳福德将军探讨希腊局势,并检阅希腊陆军以及接受希腊国防部长授予的金质英勇奖章。蒙哥马利最后访问了意大利,不过仅仅逗留了18个小时,他就在6月26日早上离开了意大利,赶回英国就职。
身在高位,蒙哥马利面对的是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时不仅出现了后殖民时代的诸多问题,而且与西方盟国的冲突也日益尖锐,加之原子弹的发明让人们对战争的看法有所改变,而执政的工党政府为建立福利国家而必将削减军费预算。
可贵的是,蒙哥马利认识到了与领导保持友好交往的重要性,自从来到陆军部后,他就尽可能地与白厅保持友善的关系。在出任帝国参谋总长期间,蒙哥马利的顶头上司,也就是陆军大臣共有前后三任,分别是杰克·劳森、弗雷德·贝伦格以及伊曼纽尔·欣韦尔。蒙哥马利同这三任领导相处得都非常融洽,特别是欣韦尔。而且,蒙哥马利每个星期一都与陆军部常务次官埃里克·斯皮德爵士共进午餐。
蒙哥马利在欣德黑德撰写的《战后陆军问题》也得到批准而将其作为陆军部制订计划的依据。蒙哥马利还主张采用参谋长制度,并以辞职作为威胁英国陆军部的砝码,并最终达到了目的。
一直以来,蒙哥马利对部队生活条件就非常关注,他发现陆军部的未婚军官必须自己解决食宿问题,而找到合适的住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蒙哥马利立即将位于伍尔维奇的前皇家军事学院改造为可以容纳250名军官的宿舍,并建起食堂,非常稳妥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除了生活方面的关心,蒙哥马利从精神上也鼓舞了陆军部工作人员的士气,不仅租用电影院经常为参谋和文职人员演讲,还建议他们佩戴一种特殊标志,以培养集体荣誉感。
通过观察,蒙哥马利发现陆军部在武器装备的研究与投产方面并没有明确政策,经过思考,蒙哥马利认为应该在五年内生产出足以供应正规军解决所有小型纠纷的武器装备,在十五年内达到足以供应全部正规军和本土军参与大型战争的配置。
蒙哥马利在任职期间走访了很多国家,1946年8月19日,应加拿大政府以及艾森豪威尔之邀,蒙哥马利前往加拿大和美国进行访问。在加拿大,蒙哥马利走访了首都和各省省会,受到了来自各社会团体的欢迎,与各省省督以及知名人士进行会谈。在这次访问中,蒙哥马利打算收集钢笔,这些钢笔通常是他签署授予自己各种名誉头衔时使用过的,而到访问结束时,蒙哥马利已经拥有了11件“藏品”。9月10日,蒙哥马利抵达美国,他此行的目的除了参观几个重要的军事设施外,还要与美国总统以及美国三军参谋长在华盛顿进行会谈。虽然此前蒙哥马利与艾森豪威尔对指挥形式所发生的矛盾,曾让美国民众心存芥蒂,不过现在这些不愉快都已化为乌有,蒙哥马利在美国受到了非常热情的招待。
次年1月6日,蒙哥马利前往莫斯科进行访问,苏军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率领其他将领、记者以及摄影师前往机场迎接。当晚,蒙哥马利同华西列夫斯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望能访问伏罗希洛夫总参军事学院、斯大林机械化部队学院以及伏龙芝军事学院,华西列夫斯基满足了他的这些要求。1月10日,蒙哥马利面见斯大林,他将自己的两本著作和一箱威士忌送给了斯大林,接着,他们对英美军队关系,英、美、加武器装备标准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蒙哥马利提出英苏之间的军事院校军官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可斯大林却对此项建议表示拒绝。最后,蒙哥马利提出了一个请求,战争期间英军中共有7个军官以及文职人员娶了苏联妻子,而在战后,他们希望能将自己的苏联妻子接到英国,但却没能得到批准。因此,蒙哥马利希望得到斯大林的帮助,斯大林表示同意,于是蒙哥马利将这7人的名字告诉了斯大林。
1947年6月21日这天,蒙哥马利前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访问。途中他顺路前往印度解决了两个问题,首先是确定英军从印度撤离的计划,其次是在印度实现独立后,继续使用英军的廓尔咯部队这件事达成协议。6月26日,蒙哥马利到达新加坡,他建议将远东海军司令部从香港迁移到新加坡,从而与陆军司令部同在一处。不过这个合理的建议却引起了非议,海军大臣对此非常愤怒,甚至影响到海军普通士兵同陆军士兵的关系。不过由于蒙哥马利的坚持,他还是实现了这个想法。蒙哥马利于6月30日抵达达尔文,31日前往堪培拉,此次出访澳大利亚,他自然要回到塔斯马尼亚重温童年时光。而除了故地重游之外,蒙哥马利还要与澳大利亚政府针对两个主要问题进行会谈,首先是澳大利亚在太平洋地区的安全防务问题;其次是驻澳大利亚的英军代表问题。7月16日,蒙哥马利离开澳大利亚抵达新西兰,与彼得·弗雷泽总理关于防务问题进行探讨,最终实现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之间建立统一的防务组织。
到了11月,蒙哥马利终于开始了他期待已久的非洲之行,访问地区包括苏丹、埃及、肯尼亚、冈比亚、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等众多非洲国家。蒙哥马利认为应该对英属非洲进行系统开发,然而殖民当局却并不赞同他的意见。
1946年11月底,蒙哥马利必须赶赴巴勒斯坦去解决民族争端问题。巴勒斯坦的局势从1946年6月份左右开始恶化,发生了一系列暴力活动,尽管英国陆军逮捕了哈格纳和犹太事务局这两个组织的领导人以及一些嫌疑分子,不过由于殖民大臣克里奇·琼斯认为如果将这些人释放并且停止搜查武器等措施,就能缓和当地气氛,于是在11月初释放了这些组织的领导人以及停止搜查武器。然而适得其反,驻巴勒斯坦的英国士兵和警察接连受到攻击,在10月和11月期间,士兵伤亡人数为76名,伤亡警察则为23名,各种破坏活动不但没有得到抑制,反而愈演愈烈。蒙哥马利对士兵的无谓伤亡无法坐视不管,于是在11月28日飞往巴勒斯坦。次日,蒙哥马利在耶路撒冷与巴勒斯坦高级专员艾伦·坎宁安爵士以及中东司令登普西举行会谈,认为由于英国陆军受到限制,因而无法协助警察维持当地秩序。而在12月29日,犹太人为报复此前英军鞭打一名犹太活动分子,而绑架了1名英军军官以及3名士兵。这件事在英国引起热议,于是首相对于蒙哥马利的观点表示支持,要求殖民部与陆军部共同协商,并起草一项新的指令给高级专员。1947年2月,英国政府决定将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至联合国。11月底,联合国经过投票,决定将巴勒斯坦分成由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占据的两部分,并安排一个委员会来决定这两个部分的具体界限。英国政府在12月时决定在1948年5月15日结束委任统治,于8月份之前完成英军的撤退工作,后来撤退日期又改为7月1日。然而也就是从1947年12月开始,巴勒斯坦的形势更加恶化,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争端不断,到了次年4月下旬,双方在雅法发生激烈争斗,当时的雅法是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的唯一港口,蒙哥马利根据英国政府的指示下达命令,要求犹太人一旦攻下雅法,英军就必须将其重新夺回。4月28日,英军的部队和坦克进驻雅法,在战斗机的配合下将犹太人赶走,结束了战斗。
不过,外交大臣厄尼·贝文却因此与蒙哥马利发生争执,当时的报纸报道称有数万名阿拉伯人被杀,这让贝文深感忧虑,然而蒙哥马利并不相信媒体的报道,称只有得到来自当地英国军方的报告,才能决定下一步的举措。而当拿到报告后,蒙哥马利告知首相和贝文,报纸上过分夸大了事实,英军从未失去对当地局势的控制权。贝文则声称由于陆军没有及时控制雅法的局势,导致他在阿拉伯国家面前处境尴尬,已经被“陆军拆了台”。这让蒙哥马利非常气愤,要求他收回对陆军的侮辱,并将此事告知参谋长委员会的同僚、陆军大臣以及中东总司令。后来经过首相的调解,蒙哥马利与贝文的关系才有所缓和。
在出任帝国参谋总长期间,蒙哥马利与英国政府之间发生过多次矛盾,其中最严重的是关于国民兵役制和战后陆军规模的问题。蒙哥马利认为政治家们应该决定英国未来的目标,并依照这个目标来决定陆军的规模。然而英国政府的态度非常模糊。1946年10月,蒙哥马利提交了一份关于说明和平时期国民兵役制重要性的报告,经过几次讨论,英国政府最终同意实施国民兵役制。然而,次年3月,当政府向议会提交该法案时,却遭到了很多工党议员的反对,因此英国政府决定将国民兵役的服役期从18个月调整为12个月。这又遭到了蒙哥马利的反对,他认为如果减少服役期,那么陆军则必须更改部署。不过,蒙哥马利还是作出了让步,接受了12个月的服役期,但条件则是取消海外义务。到了7月份,该项国民兵役制被议会予以通过,而且得到了国王的批准,预计在1949年开始实施。但是,苏军封锁了西柏林,并导致国际局势逐渐恶化,英国政府建议三军暂停复员6个月,而蒙哥马利则认为解决兵员不足的更好办法是从1949年开始实行服役期为两年的国民兵役制,不过这一次并没有得到认同,于是蒙哥马利又提出实行服役期为18个月的兵役制。为了让政府同意他的观点,蒙哥马利在10月19日召集陆军委员会的军方成员集体开会,号召他们以辞职作为威胁手段,从而让政府同意国民兵役制的服役期不能低于18个月。蒙哥马利的号召得到了响应,于是他就将此事告知陆军大臣伊曼纽尔·欣韦尔。这让欣韦尔大为吃惊,于是连忙上报给首相。政府最后还是认同了18个月的服役期,不过那时蒙哥马利已经出任西方联盟军事委员会主席了。
1947年夏天,针对英军武装部队兵力问题的探讨已经引起了严重反响。蒙哥马利从新西兰赶回英国,关注此事。8月份,时任国防大臣的亚历山大宣布,首相希望缩减三军总人数,并将国防开支总额降到6亿英镑,其中海陆空三军分别占到1.6亿英镑、2.7亿英镑和1.7亿英镑,英国政府于10月份正式批准了这个数字。蒙哥马利于1948年1月14日接到了国防部的正式通知,通知上说明陆军所占国防开支为2.22亿英镑,正规军人数为18.5万,国民军则为10.5万人。蒙哥马利认为正规军至少应该在20万人以上,经过一番争取后,他的观点得到认同并予以满足。
亚历山大曾经是蒙哥马利的学生,却在战争期间成为了蒙哥马利的上级,而且是为数不多赢得他尊敬的上级。不过此时,这两人不仅意见相左,而且关系剑拔弩张。甚至在1948年7月15日关于战后陆军规模的会议后,蒙哥马利要联合海军大臣以及空军参谋长一起弹劾亚历山大,认为亚历山大是个“不中用的人”,不过蒙哥马利最终并未得到这两个人的支持,于是只好作罢。9月10日,亚历山大与三军参谋长特德产生矛盾,特德希望政府在征募兵员上给予更多帮助,然而亚历山大却认为这个要求难以实现,并以三军军饷条例以及国民兵役制来说明政府对于三军的帮助。而蒙哥马利则在一旁讥讽道:对陆军而言,军饷条例根本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成就,而是引得人人咒骂;而众所周知,国民兵役制是他们争取而来的,政府从未有过正确的态度。随后在特德批评亚历山大的目光被小事蒙蔽而忽视大事时,蒙哥马利则干脆笑出声来,表示自己完全赞同特德的意见。而蒙哥马利与特德二人的一唱一和,把亚历山大气得好半天没说出话来。事后,亚历山大对陆军大臣欣韦尔表示,蒙哥马利过于难缠,自己已经在考虑接替他的人选了。
蒙哥马利对整体参谋长委员会都不满意,认为这是由于国防大臣不作为,国防部秘书处不得力,及三军参谋长互不协调导致的。所以他起草了一份备忘录,建议应该由一个大臣级的委员会来对白厅的防务组织进行审查,并认为应当设立总参谋长,而且由总参谋长来出任该委员会常任主席。不过这个提议遭到了国防大臣、海军大臣以及空军参谋长的集体反对所以并没能立即实现,不过在1957年,也就是十年后,蒙哥马利的建议终于变成了现实。
1948年3月17日,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以及卢森堡五国共同签署《布鲁塞尔条约》,从此宣告西欧联盟的成立。而自从苏联在这一年的6月封锁了西柏林后,西方国家意识到必须制订共同防御计划,并于9月决定建立西欧联盟防务组织。于是在9月27日,西方联盟五国的国防大臣在巴黎举行会议,在会上通过了对蒙哥马利的任命,即西欧联盟各国总司令委员会主席。蒙哥马利提出了两个就任条件,一是他仍然保留英国军官身份,属于英国陆军部管辖而非任何国际组织,二是如果爆发世界大战,他将不会出任最高统帅。他的这两个条件都得到了满足。
西欧联盟各国总司令委员会的总部简称为“联总”,位于法国的枫丹白露。蒙哥马利就职后也住在了枫丹白露附近。此后他与同僚们的足迹遍布西欧,为解决种种问题而制订出对抗侵略的各种防御计划,然而却没能实现其中的任何一个。这是由于这些西欧国家并不乐于提供经过训练且拥有健全指挥体系和完善装备的部队,并且不想为共同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主权。
经过思考,蒙哥马利认为如果要在西欧建立防御体系,就必须将西德纳入整体布局之中,为此他于1949年1月面见当时的外交大臣贝文,请他通过相应措施使西德进入西欧联盟的阵营中,并最终使其进入当时正在构建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贝文对这个建议深感吃惊。其后于该年11月,蒙哥马利又前往美国,向美国三军参谋长艾森豪威尔以及杜鲁门总统说明了这一观点。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蒙哥马利开始向西欧联盟的各国政府递交书面报告继续呼吁此事。终于在9月份时,北约理事会将其纳入议程,不过遭到了法国的强烈反对,此后北约国家为此辩论了长达4年,直到法国国民议会于1954年8月30日否决此项计划才告一段落。而最终,1955年5月9日,西德成为了北约的正式成员国。
从1949年4月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之后,西欧联盟防务组织被纳入了由美国接管的新体系。艾森豪威尔于1951年4月2日出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最高统帅,掌握所有北约部队的作战指挥权。蒙哥马利则出任该司令部的最高副统帅,并在退休前先后在4位美国最高统帅的领导下工作。
虽然蒙哥马利在国际舞台任职的这10年里,同身边的人不时发生摩擦,然而对于他来说已经算得上是最为轻松愉快的一个时期了。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最高副统帅这个职位,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实权,也无须肩负太大的责任,而对蒙哥马利来说,追求权力从来就不是他的目标,他也不擅长处理那些复杂的关系,而主管训练正合他的胃口,他也乐于东奔西走,检阅欧洲各国军队。
在此阶段,蒙哥马利的主要贡献也正是在于部队训练方面,他为少数军官组织小型室内演习,也为大部队组织野外的大型演习,而无论规模如何,他都能一针见血地从中找到薄弱之处。这样的生活让他乐在其中,无须肩负重大责任,无须每天殚精竭虑。蒙哥马利最后10年的军队生涯年薪为5 170英镑,而且还有1 000英镑的娱乐补助,足够他衣食无忧而且自在地生活。
自从蒙哥马利担任帝国参谋总长后,英国政府就为他在威斯敏斯特准备了一套房子,不过蒙哥马利更乐于住在郊区,并相中了位于汉普郡韦河边的伊辛顿磨坊,于是他将磨坊附近的田地都买了下来。而陈旧的磨坊里都是机器,务必经过一番改造才能住人,而战后的那几年里,处于物资稀缺的状态,不过当蒙哥马利改造家园遇到困难的这个消息传出后,很多国家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来自塔斯马尼亚的橡木和山梨木;加拿大政府赠送的雪松板;澳大利亚则赠送了一座车库;新西兰政府运来家具……就这样,蒙哥马利拥有了自己的安逸之所。
1958年,蒙哥马利正式结束了军事生涯。9月18日,英国陆军委员会专门为蒙哥马利举行了告别宴会,五十年戎马倥偬的岁月就此落下了帷幕。
3.晚年暮景
退休后的蒙哥马利,并没有归隐田园,享受宁静的晚年生活。对这个孑然一身、将毕生奉献给部队的老人来说,除了军事以外他也没有什么其他爱好了。所以,蒙哥马利退休后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前往各国访问;撰写著作和演讲;对国际政治发表看法。
蒙哥马利的访问行程颇为紧密:他于1959年4月出访苏联,11月出访南非。1960年,他则出访印度、中国和加拿大。次年,他再度来到中国,然后转去加拿大和中美洲。在1962年到1966年期间,每年的年初他都前往南非进行访问。
值得一提的是蒙哥马利对中国的两次访问。1960年1月,蒙哥马利出访印度,在那里他决定前往中国,于是便向北京发出这个请求,不过由于当时中印关系处于紧张状态,直接从印度飞往中国必然会引起争议,所以,蒙哥马利决定于5月出访中国。5月20日,蒙哥马利抵达北京,参观了北京站、民族文化宫等处,受到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的接见。次日,蒙哥马利分别会见了周恩来总理和对外贸易部部长叶季壮,周恩来总理于26日举行晚宴,对蒙哥马利访问中国表示欢迎。
27日,蒙哥马利前往上海,在上海市副市长曹荻秋举行的招待宴会上,他作了重要讲话,除了感谢受到的盛情款待之外,还发表了政治观点,认为台湾问题是亚洲的一个大问题,并强调了他秉持的一个中国立场。到了下午,蒙哥马利前往上海近郊的马桥人民公社进行参观,晚上则与毛泽东主席共进晚餐。28日一早,李达上将和国家体委副主任荣高棠陪同蒙哥马利乘机前往广州,之后蒙哥马利转抵深圳,从香港回国。蒙哥马利此前对中国并无深刻认识,甚至对这个神秘的国度还抱有敌对心理,在他1958年所撰写的回忆录中有着这样的观点:“在远东,倘各国恐惧外来威胁的话,那是中国而非苏联。”但在他访问了这片热土,并受到新中国热情洋溢的接待后,他完全改变了此前的观点。新中国给蒙哥马利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他在同中国领导人的晚宴上表示,自己一定会在回国后促进英国同中国保持友谊,并且会为纠正西方世界对中国的错误认识而付出努力。
次年,受此前周恩来总理之邀,蒙哥马利于9月6日再次访华。这一次蒙哥马利的足迹延伸到了包头、延安、西安、洛阳、武汉等地,不仅参观了很多工厂和学校,同时也游览了中国一些著名景区。其后他于20日返回北京,在22日受到了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接见,而22日和24日两天则在武汉两次会见毛泽东主席。在周恩来总理为他举行的饯别晚宴上,蒙哥马利真诚地说,中国人民已经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他们是坚强团结的,他们12年来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在国家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不过,要说蒙哥马利最经常访问的国家,南非则当仁不让。蒙哥马利非常喜欢南非的天气和那里的人,并且还赞同白人的种族隔离制度,这一观点颇招世人争议。他认为,只有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团结起来才能最终拯救世界,这种过于贬低其他民族的见解自然是有失偏颇的,然而却让他在南非白人中获得了尊重。
除了到各国访问,蒙哥马利还乐于著书立传,在回忆录之外,他还撰写了譬如《战争史》、《通向领导的道路》等书。
不过,蒙哥马利在英国依然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他独自居住并且拒绝亲人来访,除了允许儿子偶尔来看他之外,很多时候他都享受着孤独的滋味。然而,这种隐士般的平静生活却被两次意外打断了:一次是发生在1960年,洪水冲进了他家的一楼;另一次则是1967年,一伙儿小偷趁蒙哥马利外出时将他家洗劫一空,甚至连元帅拐杖都偷走了,不过,吕讷堡荒原投降文件却逃过一劫,于是,蒙哥马利干脆将这份文件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
在他退休后,蒙哥马利的身体也开始走下坡路。1964年,他接受了一次背部手术,这让年迈的蒙哥马利身体更加虚弱。次年,由于身体不适,蒙哥马利连每年必去的阿拉曼联欢会都选择爽约,医生诊断出他患有轻微的心脏病。总之,过去那种旺盛的精力和充沛的体能现在都已经逐渐离他远去。1968年初,蒙哥马利不得不宣布放弃大部分社会公职,基本退出了公众的视野。
1976年3月25日,这位曾经影响世界进程的老人缓慢地闭上了眼睛,结束了他辉煌而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