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是起点:项德生新闻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试论舆论场与信息场

一、为什么要引入“场”概念

在自然科学中,场是物理场,即相互作用场如电磁场、引力场等等。物理场具有质量、能量、动量,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舆论场和信息场,不是物理场,还难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是信息和舆论在其生成与传播过程中,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时空范围。它类似于心理场、审美场,属于社会场。

把场概念引入舆论学,主要是为了以下研究的方便:

第一,适应舆论现象的综合性特征,对舆论从部分与全局相互统一的角度加以整体把握。以往,人们看到舆论过程中的意见纷争,把一种意见当作一种舆论来对待,忽视了不同意见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们过分强调舆论的主体多数性,把少数派的意见,排除在舆论之外,对个别人的独立见解更是不屑一顾,这对揭示舆论现象的本质和把握舆论活动的基本规律,是极为不利的。绝大数舆论活动中存在意见对立和分歧,如果我们把某一事态引发的多样性评价意见,放在同一场内加以考察,看到它们之间既对峙又趋近,既一律又不一律的发展轨迹,这对于深化我们的研究,避免孤立、静止的研究方法带来的机械性,对于指导舆论实践活动,都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可以为舆论的定量研究提供一种可能。对社会场不能像对物理场那样,进行精确的统计和计算,难以得出绝对值,但仍然可以进行大略的统计和计算,得出相对值。特别是对舆论的强度高低、能量大小,是有必要加以量化的。把数学、物理学引入舆论学研究,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马克思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的时候,才算达到了真正的完善的地步。

第三,把舆论场与信息场统一起来研究,舆论的本质就更加清晰,更加一目了然。舆论是由信息引发的,舆论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一种特殊形式的评价信息。引入场概念,可以更深刻地揭示描述信息、析义信息和评价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

二、对舆论场的一般描述

1.舆论场的定义

舆论场是特定的舆论主客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强度和能量的时空范围。住房制度改革,作为客体刺激了社会公众,特别是城镇居民。亿万市民对此公开议论,采取不同方式,发表各种看法。这就是舆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具有一定的地理范围,一定的职业分布,维持一定的时间,而且舆论客体的性质和人们采取的表达方式等因素又决定了这种作用的强度。这样,就在全国各地主要是城镇居民区形成了一个个此高彼低,具有一定能量的舆论场。

对舆论场可能会存在一种误解,认为舆论场只是一种空间场所,如一所学校、一个足球赛场等。空间是舆论场的要素之一,对舆论场的场强和能量的构成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只有一个场所,没有信息传播其中,就构不成舆论场。这如同一个电磁线圈,没有电流通过就不会产生磁场一样。

2.可变场和稳恒场

不随时间变化的场叫稳恒场,随时间变化的场叫可变场。社会公众对价值容易判断、彼此意见一致的问题进行评价,形成的往往是稳恒场。1976年粉碎“四人帮”所引发的全国舆论便是一例。对“四人帮”以及他们所受到的惩处,中国人民至今没有将来也不会发生歧异。从60年代到70年代,雷锋和焦裕禄在中国一直受到尊敬;但到了80年代,评价值沿曲线下落;90年代,又逐渐回升。这一舆论场分阶段来看,是恒稳的;从整个过程看,又是可变的。总的来说,大多数舆论场是可变的,变化是绝对的,稳恒是相对的。

舆论场变化的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客体发生了质变或显著的量变。一个人由坏变好,环境由优变劣,和平转为战争,失败变成胜利,矛盾激化或者缓和等,舆论场也就随之变化。二是主体发生了变化,参与者成分和数量变了,文化水平变了,评价标准改了,表达方式换了,舆论场也跟着改变。三是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变化,如信息传播失真,政治气候变动,等等。

可变场的变化有如下几种情况:舆论范围即舆论波及面的变化,或扩大,或缩小;舆论密度的变化,或由密变疏,或由疏变密,这是指参与者占人口比重的大小;舆论表达方式的变化,或由缓和趋向激烈,或由激烈转为缓和;舆论方向的变化,或由正向变为负向,或由负向变为正向,或在正、负向之间发生不同程度的倾斜。如上方面的变化,都会引起舆论场的场强和场能量的变化。

3.子场与合场

某一事态发生后,参与评价这一事态的舆论人,可以组成随机人群,如购买了同一种劣质商品的顾客、同车旅客等,但更多的是根据舆论主体和舆论客体的规定关系而构成的不同的稳定人群。每一个人群是一个分场,全体舆论人及其各个分场总起来叫作合场。组成舆论分场的人群,是能够进行直接接触的人群,最小的分场由两个人组成。子场随人群组合而变化多端,但合场相对稳恒。子场与合场是子系统与母系统、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各子场都因同一事态而发生,拥有共同的议论中心。然而分场与分场之间,存在多方面的差异。

4.场强

场强指的是舆论场中某一处、某一点,或某一分场在某一时间段的舆论的强烈程度。场强可以用函数式来表示:

P=fN , Z , S , B , T

式中,P是场强矢量,它与NZ等场强要素相关。f是函数符号,表示P与各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

N是某一系统中参加舆论活动的人在系统总人数中所占比重。比重越大,参与的人数越多,场强越高。

Z是舆论对象即社会事态的重要程度。一般来说,社会公众所议论的事态越重要,舆论场强越高,反之越小。关于全面进行物价改革的舆论场强,就比上调轮船、火车、汽车的客运价格所引起的舆论的场强高得多。

S是公众议论、评价某一事态的深度。如果触及事物的内在本质,其场强大,如果只泛泛议论,言不及义,如拂皮毛,场强就小。当然也有例外,群众不明真相或者上当受骗,对某一事态会产生强大的舆论波,一旦真相大白或谣言现形,舆论就会平息消饵。

B是舆论表达方式。开会讨论和上街游行,强烈程度大不一样。方式越激烈,场强越大。

T是可变场的时间段,它告诉我们,舆论场的强度因时而异。

舆论场强和舆论强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场强的表达公式与舆论强度的表达公式X= fF, R, Z , S, B)也略有不同。场强是某一舆论场的某一点或某一分场的强度,舆论强度则是指某一舆论场各点名分场的平均强度。关于住房制度改革的舆论场强,在城市与乡村,上海市与青海省,是强弱不等的。但它的平均场强,又可以拿来和计划生育的舆论强度相比较,显示出不同舆论的强度差别。

5.均匀场和非均匀场

就合场而言,各个分场之间场强相等者为均匀场,场强不等者为非均匀场。均匀场是很少见的,各个分场的场强总会因为参与程度、评价深浅、表达方式不同而疏疏密密、强强弱弱。同一事态发生后,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人群,关注程度和评价热情是不会等同的。这样就自然产生强度不等的许多非均匀舆论分场。

6.原生场和附加场

某一事态发生后,凭借事物变动的自身能量,在信息所波及的范围内形成一定强度和一定范围的舆论,这是原生场。如果借助外加能量,如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和组织系统把信息向广大群众传开去,生成比原生场大许多倍的时空范围,这就是附加场。像非洲遭灾、菲律宾火山爆发这类事,在古代是不会传到世界各地的,但在现代社会,这些信息的传播会迅速覆盖全球,并会得到不小的反应——各种捐赠源源不断。

在当代世界,凡是稍微重大一些的事态发生后,其激发的舆论场都远远超出事态的原生国家和地区,这是因为人类的各种事务和活动更社会化、世界化了,传播工具更现代化了。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关注近边发生的事情,也不满足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仅仅在附近传播。在社会化程度更高的时代,人们渴望了解和评价更多更广的事物,也渴望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让更多更广的人们所了解、所熟悉。

7.场能量

场能量指的是某一舆论场作用力的总和。其分场能量关系式可以表达为:

Wi=fPi·Si)(i=1,2, …, n

式中,Wi是某一舆论分场在特定时间段的场能量;f表示WiPiSi的函数关系;Pi是分场场强;Si是舆论分场的空间范围;n是分场的总数。如果是均匀场,其合场总能量的函数关系式为:

W=n Wi

这也就是分场平均场能量与分场数量的乘积。如果是非均匀场,其合场总能量的函数关系式为:

WWii=1,2, …, n

W为各分场能量的代数和。

应当指出,各分场属于一个大系统,彼此是相干的,各分场之间是相干场的关系。分场相干的结果,要么场强抵消,能量降低,要么场强叠加,能量膨胀。这就是另文需要展开论述的舆论合力律的问题。

还应当指出,很少有单一舆论场独自存在的时候。随着人类相互联系的加强,不同种的舆论场混合出现的情况会越来越多。舆论合场之间的关系也是彼此相干的。一般来说,舆论的性质相同,各舆论场之间相互助长;舆论的性质不同,各舆论场之间则相互抑制和抵消。我在另文所说的“转移注意,舆论分流”便是不同舆论之间的相互抑制,而舆论过热,就是同类舆论之间的相互激荡了。一个人干了一件坏事,人们冷眼相待,后来他又做了好事,人们的评价就会被中和。

三、舆论场与信息场的相互作用

信息场是特定传播主客体通过信息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一定信息密度和传量的时空范围。

信息场中的信息,指的是相对于一定舆论主体来说,从外界输入的信息,主要是描述信息,也有析义信息和评价信息。

信息场也可以分为可变场与稳恒场、分场与合场、均匀场与非均匀场、原生场与附加场,其特性与舆论场一样。下面着重谈一谈信息密度和信息传量等概念。

① 信息密度

信息密度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某一信息的接受者的密集程度。在有信息传播的情况下,人口密度越高,接受信息的人越多,信息密度就越高。人口密度是自变量,信息密度是因变量。同一信息,传向人口稠密的上海和传向人口稀少的西藏,其密度相差悬殊。当然,一定时间内,人口密度是相对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接受者占人口比重的多少,就成为信息密度的决定因素。从全国范围看,关于雷锋的信息的接受者就远比关于蒋筑英、罗健夫的信息的接受者要多,前者的信息场的信息密度远比后者高。信息密度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M=N/S·n/N=n/S

式中,M代表信息密度;N是人口总数;S是总人口的分布面积,N/S是人口密度;n 代表总人口中接受某一信息的人数,n/N是接受者占人口总数的比重。N/Sn/N两个关系式,都是有意义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对信息密度都能够起到相当的决定作用。信息密度最后可以简化为接受信息的总人数和总人口分布面积之比。

② 信息传量

信息传量指的是一定时限内,传向特定接受范围的信息总量,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H=±∑ Mi Ti,(i=1~k)

式中,H表示信息传量;∑是1~ k 的求和符号;Mi是某一时刻的信息密度;Ti是某个时间段。公式表示的实际是k个时间段内信息密度和传播时间的乘积的代数和。代数和H,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传播了虚假信息便为负值,传播了真实信息便为正值。

舆论场与信息场是什么关系呢?简言之,就是相感相生、互为因果的关系。在物理学中,变化的电场必然产生磁场;而变化的磁场,也可以产生电流,形成电场。舆论场与信息场的关系,如同电场与磁场一样,彼此间是相感相生的。信息场一旦形成,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引发舆论场;而舆论场生成后,也必然生发信息流和信息场。所谓一定条件,就是特定的信息触动了人们的评价标准体系。如果人们对某一信息无动于衷、毫无反应,或者只是接受它,并无议论出现,那就不是我们要研究的信息了。信息量有大小,信息质量有高低,引起的反响便有强弱。美国发射了那么多次航天飞机,只有两次引起了世界性的舆论反响。一次是1969年6月21日,两位美国宇航员乘“阿波罗11号”首次登上月球,被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称为“人类历史上最珍贵的一刻”。另一次是1987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载着七名宇航员在升空时爆炸,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宇航员也成了殉难者,此事件严重影响了美国乃至人类的航天事业。

既然舆论场和信息场是相感相生的,自然也就是互为因果的。舆论场形成,需要多种条件,如一定的人、人的一定素质、社会的需要、社会的民主与开放程度,等等,但最主要的是社会事件发生后,有必要的信息传向人群。信息是舆论形成的直接条件。“二战”后,一部分纳粹分子隐姓埋名潜逃到南美洲,关于他们的信息场消失了,仇恨的舆论只在欧洲大地空自燃烧,而他们却逍遥于“世外桃源”;一旦他们身份暴露,产生出信息场,感应了欧洲的舆论场,舆论场就迅速指向和包围了他们,他们的舒心日子也就结束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就是因为老鼠将它的信息场带到了人群中间,从而感生出了舆论场。我们再回到“挑战者号”失事这件事上。到事件发生为止,舆论场中一直充溢着美国人的自豪和别国人的羡慕,然而信息场在瞬间换质,舆论场急转直下而涌起悲伤、痛惜、畏惧和审慎的舆论。

没有信息场,就没有舆论场的感生。舆论场形成后,若信息传播突然中断,原质舆论场也就难以为继;信息场换质,舆论场就会亦步亦趋。

在其他条件既定的前提下,信息密度决定舆论强度,信息传量决定舆论能量,即MP , HW(“→”为“决定”符号),二者之间呈正比关系:信息密度越高,舆论场强越高;信息传量越大,舆论能量越大。同样,信息质量决定舆论的质量。一般来说,真实、充分的信息促成健康向上的舆论,虚假片面的信息导致偏激消极的舆论,可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人类的发展史,是民主程度逐步提高的历史,也是信息传递技术不断进步、效率不断提高的历史,相应地也是舆论地位不断上升、舆论作用不断增强的历史。随着社会民主程度的提高和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舆论活动的参与者越来越广泛,舆论场远远大于原生场的时空范围。某项舆论场一旦形成,场内的舆论主体必然产生更加强烈的信息追求,迫切地希望从外界获取更多的信息,要求进一步公开事态的真相,从而刺激产生一个传量稳定或增大的信息场来保证供应。这样,舆论的活跃反过来又推动信息传播事业的发展。

信息场生成舆论场,反过来,舆论场又生成信息场。在外界信息作用于一定的主体,生发出舆论行为的同时,舆论主体不仅向外界反馈和输出评价信息,而且舆论主体的舆论行为本身以及伴随的实践活动,也作为一种状态信息而存在和传播。在我国,工人、知识分子、干部和一部分农民,对计划生育已达成共识,认识到人口下不来、经济上不去的道理。这是评价信息。为此,全国上下对农村的计划生育死角展开了强大宣传活动,并逐步使计划生育工作法制化,落实到每家每户每对夫妇。这种由舆论评价信息转化的状态信息又使全世界都注意到中国在努力控制人口。一般来讲,舆论场强高,场能量大,产生的反馈信息流越强,辐射得越远,引起的反响也越大。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76年的“四五”运动,就是由很强的舆论场和信息场反复激荡而爆发的革命群众运动。信息场和舆论场具有对应性或者说对称性,但二者又绝非等量对称的。也就是说,某一信息场形成后,舆论场未必因之同时兴起,具有与信息传量相当的舆论能量。

同样的信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也会引起不同的反响,形成不同的舆论场。60年代对焦裕禄的评价很高、很热烈,但80年代曾一度低落、微弱,90年代初再起高潮,一部电影《焦裕禄》引起无数人泪流满面、感慨万端。这种现象也可称为“舆论回潮”。社会条件的变化,会导致同一信息场所感生的舆论场发生盈亏、圆缺的变异。

当然,在社会生活中,也会发生另一种信息场和舆论场对应关系中断的情况:议论中心已经形成,社会评价正在进行,但信息突然中断,人们得不到可靠、充分的信息。这时舆论场的强度可能会增加,人们急切地要求了解后继情况,以做出自己的判断,表明自己的态度。这就为信息和舆论的畸变提供了机会。如果党和国家领导人好长时间不在新闻传播中出现,社会上就会流传许多猜测、推断乃至谣言。对一个国家来说,三至五天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就会出现极大的危险:谣言四起,人心惶惑,群众可能被阴谋家利用,发生大面积的社会动荡。此时的舆论场,其方向和性质都发生了恶变。

信息中断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自然灾害,有的是人为的战乱,有的是技术过失,有的是宣传决策的改变。作为一个开明的领导者,应当经常进行形势教育,向全体成员通报本单位的情况和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防止恶性舆论场的出现,排除工作干扰。

舆论场与信息场的不平衡也非百害无益,人们完全可以利用它来收取好的效果。有时为了协调信息场与舆论场的关系,特意少发一些关于某事态的信息,至少不作渲染和鼓动,有意降低舆论场强,使人们的注意力不至因偏移而影响中心工作或现有的顺向舆论。对1991年初海湾局势的报道,我们的宣传机构把握得很适度,既让人民群众了解战局的变化,又没过分报道其中的细节。我们的目的,是让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国内建设上来。而关于经济建设的信息传播,近十余年间一直是我国新闻宣传的重心。这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舆论场,保证亿万人民群众聚精会神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