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视野
西方宗教心理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
摘要:西方心理学中的宗教研究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它对理解人类经验中灵性方面的尝试提供了很多经验。过去,心理学家在研究宗教的时候往往使用如下三种范式:诠释现象学、实证自然主义、宗教整合。这些范式中的每一个都有很多理论假设,还有首选的一套具有不同优缺点的方法论。强调数量调查方法论的实证自然主义范式是最有影响的,但是对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宗教来说也是最没有帮助的,尤其是在非西方背景下。而与之相对应的,历史调查的范式通常会对在21世纪如何研究宗教心理学提供很多有益的观点和实践中的建议。
关键词:宗教心理学 历史 理论 方法
一 简介
宗教心理学的研究中,问卷调查的传统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这段历史中包含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这一学科当今的实践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西方的实践来看,建构宗教心理学的历史有很多种方法。自然历史法可能仅仅以编年体的形式反映了这个领域产生的各种理论和研究成果。确实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历史学家,如沃尔夫,但是他们往往缺少概念性的工具来真实评价这一领域,查出缺失,指明方向。历史分析的另一种方法是哲学或者理论方法,使用科学哲学的工具把宗教心理学作为一种科学学科来理解。这一方法的巨大优势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如何认识宗教心理学家的职责、如何提高他们的研究的概念性框架。这种方法是我们接下来要重点讨论的主题。
这篇文章中的概念是基于布伦特·斯莱弗和我自己先期研究的基础提出的。这篇文章考察了宗教灵性心理学领域进行科学问卷调查的三种方式,并且考察了这些科学方法的实践意义。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宗教灵性心理学领域大致有三种主要的研究方法。我们现在对它们逐一进行考察。
二 阐释学—现象学的研究
宗教心理学中的第一项研究集中在对个体宗教经验的阐释上。因为阐释学是阐释的研究,现象学是经验的调查,把这一传统称之为阐释学—现象学的研究是合适的。
1.基本特点
阐释学—现象学方法的目标是从研究主体的角度来理解宗教实践和经验。这一方法的科学实践有两个主要方面:实证角度,收集关于人们的经验和实践的信息,还有对这些信息的解释;理论角度,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来组织信息,有助于加深理解。
阐释学—现象学研究可能不同程度地接近阐释的问题(阐释学)和经验(现象学)。某些研究者不再重视阐释学,并且尝试从信仰普世拯救的角度来看待经验,认为所有人的宗教经验中一定有相似性。某些学者强调这些经验内在的阐释品质,把灵性看做是个人具有不同特点的事情。总之,阐释学—现象学方法对其任务的阐释学属性逐渐变得更加敏感,而对现象学的观点缺少热情。
阐释学—现象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本体论、形而上学假设。
阐释学—现象学反对严格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并且认为事实是由人们赋予经验、实践的意义、事物的物质客体和状态组成的。作为宗教和灵性心理学的例子,关于上帝形象的阐释学研究不仅集中于形象的特点上,还在于它是如何发展的,以及对拥有它的这个人的意义。阐释学—现象学反对世界的原子论观点,认为事物本质上是互相联系的。这意味着若未理解周围处境,个体的状态就不能被理解,诸如关系和文化因素。
(2)伦理假设。
阐释学—现象学主张事实的问题不能与事实的价值相分离。因此在科学实践中,伦理问题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通常会导致研究中过分关注受访者从参与中获得的直接利益。
(3)认识论假设。
阐释学—现象学主张某些知识在本质上是非命题性的,某些知识和经验(尤其是宗教经验)必须用非命题性的方法(例如叙事法)来描述。
(4)方法论假设。
阐释学—现象学反对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人文学科的调查。定性研究方法提供了一种特别好的理论背景。这些定性方法可能包括基础扎实的理论调查、民族志述评、观察、现象学的分析、叙事的阐释学分析、文本材料和对话。
2.美国阐释学—现象学:威廉·詹姆斯
威廉·詹姆斯(1842~1910)也许是美国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并且是宗教灵性心理学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他以《宗教经验之种种》为名于1902年出版的“吉福德演讲”,是这一领域最伟大的著作之一。他也是阐释学—现象学传统最著名的代表之一。
詹姆斯最初是用现象学的方法来分析宗教的,因为他认为经验是宗教的核心。詹姆斯的现象学方法来自他的本体论假设。他认为宇宙具有一种多元的特点,不能被简化为一系列普遍的自然法则。鉴于这一点,他对宗教经验的分析喜欢用范畴学和类型学来描述,而不是设置行为准则。例如,他清楚地把受访者分为精神健康、乐观的个人,以及因为悲观和精神忧郁而患病的精神病人。最后,宗教是一种处理先在条件的方式而不是任何精神病理学的起因。
他对宗教的分析也受到伦理假设的影响,真正的宗教经验会导致伦理行为的改变。詹姆斯通过他的神圣概念开始分析宗教的实践结果,当个体把个体能量集中在精神关注上的时候就能感觉到神圣的存在。也许正因如此,他的研究集中在宗教经验的更高类型,例如神秘主义、皈依或者存在感。
他的现象学方法受激进经验主义认识论假设的影响,认为知识的最终来源是个体的经验。他认为人类形象由具有独特、整体品质的纯粹经验组成,因此每种经验必须理解、欣赏它的独特性。因为这一点,他假定没有哪一种宗教经验的类型或者模式会适合所有的个体,为了把握这种差异性,人们必须拥有一种产生“与事实最接近”知识的方法,避免为了得到丰富、厚重的描述而进行空洞的提炼。
这些假设形成了他著作中提出的方法论假设的背景。他使用定性类型的方法,即查看个体的叙述并在提炼出模式的同时试图保留它们的丰富性。
詹姆斯著作的阐释学特点是很明显的,这一点可以从他现象学的方法来看。他尊重经验的多样性,拒绝还原自然法则的框架,并且使用定性的方法,这一切都反映了他对个体是如何阐释其经验的兴趣。然而,詹姆斯的说明确实与传统阐释方法不一样。他非常关注个体,这去除了宗教制度和文化的处境,尽管他的数据强烈支持受访者主体经验处境的重要性。他把宗教定义为“个体在其孤独中,当其领会到自身处于与神圣者之关系时的情感、行动与经验”。他的解释也忽视了传统的非西方宗教,如古典佛教。
3.欧洲阐释学—现象学:鲁道夫·奥托
阐释学—现象学的观点在欧洲的著作中很可能享有相对来说更大的力量。阐释学—现象学方法在20世纪中叶早期人物如鲁道夫·奥托(1869~1937)和弗里德里希·海勒(1892~1967)的著作中就提出了。奥托提出的一些概念对以后的宗教心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奥托认为宗教经验有一种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非理性方面,这植根于我们超越的经验中。他主张宗教涉及一种神圣或者超越的经验,其中就包括他称之为神秘的非理性成分,一种结合了敬畏和入迷感的压倒性的神秘感。
批评家认为奥托在分析基督教和印度教神秘家的时候过分强调宗教经验的普遍性,他拒绝神秘主义能够起到“超越环境和条件”的功能。像詹姆斯一样,他喜欢类型分析,依据经验的情感性质把神秘家分为“冷酷”和“热情”的范畴。然而,他也忽略了某些宗教传统。
4.20世纪中叶的著作
尽管在后期的著作中不再强调阐释学—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但还是很容易发现宗教灵性心理学的研究受到这一传统的影响。例如:
·心理动力学传统的观点一定是阐释学—现象学的,因为它处理叙事的阐释,即生活历史事件或者是梦。埃里克森和英国客体关系学派作家的著作中都包含了处理来访者个体会谈材料分析所获得的宗教和灵性,甚至弗洛伊德的著作也有阐释学—现象学的内容。
·宗教和灵性心理学中一些经验主义社会心理学著作带有本体论或者认识论假设的阐释学—现象学类型的内容。例如,在津巴厄及其同事近期的阐释中出现了阐释学—现象学中的类型学方法,并尝试发展宗教和灵性之间关系的阐释。他们包括:宗教和灵性、宗教而不是灵性、不是宗教而是灵性、既不是宗教也不是灵性这四种类型。他们阐释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但并没有倾向于其中任何一个。
·一些当代的理论著作也受到阐释思想的影响,例如Richard Gorsuch近期的著作。Gorsuch是一个强烈的实证主义研究者,他对普遍依据“可以概括化”和独特性“不能进行概括”进行了区分。他主张科学在理解世界的普遍性方面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人文现象的普遍性事实是传统的自然科学方法所不能理解的。个体事件通常是不能重复的,这反映了传统心理学测量工具对强调测试—重测信度可能有些不太适合。对很多人文现象的普遍本质的认识是阐释理论的中心原则。
5.阐释学—现象学研究计划的持续影响
阐释学—现象学传统对于宗教灵性心理学中的研究方法来说有很多引人注目的特点:
·它提供了理解影响科学假设的理论框架,帮助理解科学方法假设的含义;
· 它对理解人类经验中的独特方面很有帮助;
· 它使用实证方法,在科学认识论领域中的影响也逐渐增强;
·它集中于个体生动的生活经验以及意义的找寻,这样使得测量技术及其建构具有更高的效度。
看到了这些积极因素,我们期待看到阐释学—现象学方法的巨大影响,事实上的确如此。例如,詹姆斯和奥托关于宗教经验的著作,以及其他一些基督教学者的思想对此后的宗教和灵性研究都产生了影响。也有很多关于阐释学—现象学的相关的方法,或者是理解科学认识论的框架,或者是发展个人的心理哲学观点的方式。
然而,通览宗教灵性心理学历史,阐释学—现象学传统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空白。为什么?这个问题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当然历史因素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例如威廉·詹姆斯没有注意吸收、理解研究这一传统的一批学者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智力和职业方面的某些情结已经对整个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在英裔美国人中。这些情结包括:
·在对个人进行研究中表现出对自然科学的模式和方法的偏好,认为这会提高人的力量和心理学的权威;
·受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哲学的影响,尤其是实证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的影响;
· 在西方心理学界,宗教总体上是被边缘化的。
这些压力的结果是基于实证自然主义研究方法的发展,接下来我们将考察这一方法。
三 实证自然主义研究方法
实证自然主义在19世纪末兴起,这一研究方法已经主导了整个20世纪的心理学。它在宗教灵性心理学中也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很多方面,它是基于对阐释学—现象学方法中很多假设的反对。
1.基本特点
大部分传统的实证自然主义研究者支持对这种结合了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的找寻。关于“自然主义”到底是什么,研究者们并没有真正达成共识,一般认为它包括:寻求普遍的自然法则;使用自然科学模式的方法。像大部分其他西方心理学一样,在宗教灵性心理学中,这种自然主义有一种实证主义的味道,对调查者来说总体上坚持完全超然、中立的态度是可能的,即对调查主体完全不施加任何影响。
尽管拒绝哲学分析,但实证自然主义方法仍然依赖方法论、认识论、伦理和形而上学领域中很多具有哲学意义的假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证自然主义方法论假设。
· 自然科学的方法应当是主导宗教研究中的心理学方法。因此科学的实证自然主义讨论大多集中在方法论上,而不像阐释学—现象学的讨论涉及很多问题。
·方法论的关键是可操作性。这需要调查者提出的任何变量,必须可观察、允许重复操作。这意味着测量中的信度在某种程度上优于效度。为了自己更好地使用或者鼓励其他研究者使用,量表的作者还需要提供该量表效度的最初证明。
· 定量研究方法是检验这些可操作性命题的最好的方法。
(2)实证自然主义认识论假设。
·真正的知识是由关于普遍原因法则的抽象条件组成的。因此,调查的目标是弄清楚什么是全面的、规律的和普遍的。例如,某些宗教灵性心理学者主张如果诸如灵性的普遍概念不能找到,那么这些概念应该排除在研究之外。
·知识的本质和如何寻求知识也是普遍的。在这一点上,诸如“原生心理学”的概念或者更具体的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真正的心理学知识在每种文化中都是一样的。
· 科学是获得知识的最终方式,并且比哲学或宗教的认知方式更好。因此,实证自然主义的立场通常与科学主义或者“唯一可靠的知识是由科学提供的态度,还有坚信如果有足够的科学支持,我们所有的个人和社会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相联系。科学主义会导致哲学、宗教的衰落,因为在科学分析中,研究假设的哲学分析是不受欢迎的,并且理论阐释中也不允许宗教因素的存在。
(3)实证自然主义伦理假设。
·在模型和阐释中简易性比完整性更加重要。而这通常会导致对不必要、没有帮助的还原主义的抛弃。
· 科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增强人类的力量。研究通常会追问从研究中获得的知识会有什么好处,尽管这些好处很难说清楚,并且事实上也很少得到什么。在大多数情况下,研究者似乎是研究的最初受益者,受访者则沦为调查者实现其目的的手段。
(4)实证自然主义本体论、形而上学假设。
· 这个世界是物质实体的有组织的结合。这些实体的状态是分层级的,诸如心理变量这些“高级”现象依赖物理、化学、生物的“低级”活动。在宗教灵性心理学中,等级模型导致研究者假定心理、生物学的变量比宗教更加基本,因此完全可以解释。
·人从根本上来说是自给自足的个体,任何文化或者关系的背景对这些个体的本质来说都是次要的。在现代宗教灵性心理学中,“灵性”比宗教更适合解释个体人格。
2.实证自然主义研究方法的历史范例
在宗教灵性心理学中实证自然主义方法早期的例子是詹姆斯·柳巴,他嘲弄基督徒所报告的神秘经验(如圣女大德兰的神秘经验),称他们过分单纯,并且贬低他们对其神秘经验的理解。他认为大多传统宗教本质上都是精神病理学的,科学进步要求抵制传统信仰。他希望通过科学心理学和自己的对宇宙中存在的“非目的性创造力量”的信仰来建构一种替代品。他认为科学研究会使人性得到迅速的灵性提升。
3.实证自然主义研究方法批判
实证自然主义方法一直成功主导着西方的宗教灵性心理学研究。这不完全是坏事情,因为据我们了解,以数据分析为主的实证自然主义构成了很多著作的主体内容。然而,了解宗教灵性心理学研究的普遍特点之后,对实证自然主义假设的分析揭示了很多问题。
(1)实证自然主义方法论假设的问题。
·方法的贫乏。实证自然主义方法论假设导致了这一个领域定性研究方法被弃用。这是很不幸的,因为这些方法为科学认识论领域的探索阶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固定的定量问卷只能问调查者设定好的内容,而不能接受新的思想和理论模式。
·对测量工具的阐释不充分。一旦测量工作开始实施,研究者倾向于相信测量工具呈现的结果代表测量样本的总体情况。例如,研究者可能会用问卷来调查个人对上帝的看法,接着得出结论,个人的问卷结果完全描述了他们心中的上帝形象。然而,这种绝对性的联系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尤其当人们开始注意文化因素对测量工具和被测量概念影响的情况下。
·循环论证致使研究结果无效。因为循环论证的问题,没有仔细考虑假设的操作是有问题的。例如,调查者可能建构一个灵性量表,假定灵性是普遍的概念,在术语的使用上忽视了宗教传统之间的差异,在研究中使用这个量表论证灵性在宗教传统和文化之间没有差异。这样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一结果从方法上来说是不需要被证明的。
(2)实证自然主义认识论假设的问题。
·作为普遍的、命题的、自然的知识。在调查人文现象的时候,对普遍性的强调产生了一个特殊的问题。很多自然物质现象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换还保持原样。在更新世时期,全球的氧原子具有相同的特点,然而,却不能说在宗教方面也存在这种相似,因此,对普遍性的过分强调可能让我们误入歧途。对普遍自然法则的强调是片面的,有的现象对阐释的特定水平来说是独特的,因为在自然科学里,通常认为大部分“法则”只有在某些条件下有效。可以导致调查者得出宽泛概括的恒定性假设是不合适的。在西方心理学中,大部分样本是从大学生样本和所有成年人样本中抽取,并且主张来自欧美样本的数据适用于所有的文化。
·作为因果关系命题的知识。变量之间的某些关系不是因果关系,因此因果律的表述的效用非常有限。正如罗杰斯近来注意到的,与因果律相比,机械主义的表述更有用一些。对普遍性的强调使得人们很难抓住很多经验和事物状态的特殊本质。近期的更多研究认识到这一点并且更多地集中于观察效果的机械主义。
·科学主义。认为科学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而导致对理解人性其他方法的忽视,阻碍了心理学、宗教和其他学科之间对话的可能性。
·对哲学和宗教的贬低。把哲学和宗教看成是原始的、前科学的观点使得人们很难讨论这些问题,因而限制了我们理解科学实践背后假设的能力,甚至数据程序内在假设的基本讨论都得不到鼓励。宗教和灵性心理学研究中避免宗教建构的努力看来既没有用处也没有意义。怎么可以在研究宗教的时候不适用宗教的概念呢?
(3)实证自然主义伦理学假设的问题。
·很多宗教灵性心理学的研究都受益于问卷调查。研究通常没有按照前提假设进行,并且对参与研究的受访者没有任何益处。定性研究者主张好的研究应当为研究的群体提供切实的利益,并且在研究成果发布之前接受他们对研究的回应。
· 过分强调简单易行的认识论价值,低估了宗教生活和实践的复杂性。科学哲学家强调平衡各种认识论价值的需要。现代复杂模型程序(如结构方程模型)的使用提供了纠正这一问题的可能性,尽管这些程序需要验证复杂的数据假设来保证其合理有效的使用。
(4)实证自然主义本体论假设的问题。
· 忽视意义的问题。实证自然主义物质本体论使心理学家聚焦于行为、活动和事物的状态,而不是这些事情对个体或社区的意义。
· 还原主义导致对实施过分简化的观点。本体一元论是不充分的,因为突发现象的问题,有些独特的事情发生在组织层面,不能从低层次的认知水平来预测。这表明试图发展一种单一的包罗万象的理论模式和宗教灵性心理学的方法注定是要失败的。很多学者主张的策略在其他领域是典型的科学,但在这里适合特定情境的多元理论和方法似乎更加切实可行。
·对人类经验关系特点的忽视。这不仅导致了研究中对这些变量的忽视,也缺少关注宗教生活团体方面的研究。
4.实证自然主义研究方法的持续影响
实证自然主义研究方法在西方宗教和灵性的心理学研究中曾经占主导地位。然而,不管这一方法在历史上有多么重要,现在对它的批评逐渐增加了。实证自然主义已经成为很多有趣的重要研究背后的激励因素,而这一点是建立在不适当的科学哲学之上的,因此科学哲学在很多方面阻碍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实证自然主义方法在理论上的重要性比其经验主义的影响要小很多。实证自然主义方法持续的理论探讨导致某些评论家认为,尽管现代宗教灵性心理学非常重要,但是它缺少理论。当然,这一领域不能产生很多原创的理论,而是借鉴其他心理学分支的理论模式。因此在科学认识论领域的发现方面非常薄弱。这限制了宗教灵性心理学对心理学其他思想和研究的影响,并且使通过总结前人研究基础而提出假设变得困难。
实证自然主义传统中的某些学者认为,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更多使用定性研究方法来克服。然而,实证自然主义方法坚持探究普遍的规律和法则,似乎定性研究方法优越,但这不能解决实证自然主义方法长期以来的弱点。
实证自然主义的问题最先是由具有智慧和信仰宗教(例如基督教和佛教)的心理学家指出来的。这就是当今宗教灵性心理学中选择实证自然主义之外其他方法的主要原因。接下来要介绍的就是其中一种主要的方法。
四 宗教整合
在20世纪后半叶,很多信仰基督教、佛教的心理学家不满在西方心理学中存在一种很明显的反宗教偏见。这种偏见被认为会导致在研究和心理治疗实践中产生对宗教的忽视和敌意。这些观点导致了宗教灵性心理学中宗教整合研究方法的发展,这种方法尝试把传统宗教观点和心理学知识整合起来。
1.宗教整合的类型描述
按照心理学和宗教之间一致程度的不同,整合方法是不一样的。大部分立场可以被分为三类:
·分离模型,假定心理学和宗教拥有不同的关注和方法,并且最好是两者都要有所贡献。
· 冲突模型,表明它们有所重叠,但是在有些问题上有可能冲突的观点。
· 补偿模型,表明宗教和心理学有某些不同点,但是在重要的方面也互相补充。
在整合理论及其研究的过程中,心理学或宗教在任何研究中总有某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时候,例如:
·宗派主义认为宗教优于心理学,因为在宗教中感受到的是力量,而在心理学中感受到的是弱点。
· 科学主义认为心理学优于宗教,因为心理学被认为是科学的。
· 对话整合试图赋予两者完全相同的重要性。
总之,整合理论分为两个部分:
·批判性的部分,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治疗技术从宗教知识和实践的角度应该受到批判。
·建设性的部分,建构心理学和宗教理论实践的整合理论,或许可以应用到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建设性整合可以涉及聚焦于与宗教有关的特定思想和实践的微观现象理论,或者把心理学和宗教思想在更广的意义上进行整合。
早期致力于宗教整合的研究通常是批判性的,用以挑战那些实证自然主义方法没有明确阐释的前提假设。近期的研究大多是具有建设性的,它们为宗教思想和心理学实践的整合提供各种各样的建议。然而,这些文献尚未明确提升到科学哲学的层面。
2.微观现象理论整合的例子:宽恕和正念的研究
基督教的整合产生了很多关于宽恕的微观现象方面的理论文献,即当我们被他人错怪的时候抛弃负面情绪和逃避情景的实践。这与例如积极幸福感等几个心理健康指标相关。文献中可以找到各种宽恕的方法,它们都集中在情感、避免—还原和/或在此过程的认知中。这一研究集中在:
· 指出宽恕的障碍,诸如个人性情或者个性模式,以及认知反思倾向。
·设计、测量干预(尤其是基于团体的过程)可以增加宽恕,尤其在人们处理困境的时候。
研究中的问题包括:
·缺少对处境和发展的个体差异的注意,也许是由于实证自然主义科学观点的影响。
· 宽恕和调节可能不适度的问题,例如过分宽恕导致的严重虐待的情况。
·自我中心,假定他人需要被宽恕,而没有表明我们需要为我们自己的错误寻求宽恕。
心理学和传统内观佛教方面的整合为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正念的概念。正念是一种涉及对我们心理过程的超然的观察,导致对苦难思考模式的意识。它融合了很多疗法,包括辩证行为疗法、基于正念的认知疗法、基于正念的减轻压力的方法。这些方法试图让来访者形成一种对他们的思想和感情的可观察的、非主观的态度,聚焦于心理状态的暂时性。一些作者(尤其是早期人物)把它看做是一种结合了西方风格的心理治疗技术,然而其他人认为只有在佛教信仰和实践的自然环境中才能使其得到最好的运用。
这一研究的问题包括:
· 正念概念中的模糊性。
· 对正念的心理学和宗教学的理解或使用之间的不同。
· 在正念研究中的技术设计弱点。
· 冥想实践的消极效果。
3.基督教宏观现象理论整合
在基督教框架中产生了各种各样宏观现象理论的整合。这些整合的主要特点有:
· 有利于宗教发展的东西,包括学术期刊、职业团体和训练方法。
· 从宗教观角度对心理学理论和实践进行批判性的评价、进行对话。特别是,就融合主义者而言,很多心理学理论暗含了伦理和形而上学的假设,这些假设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当的、有破坏性的。
一些整合集中在基督教思想对心理治疗的含义上,但是大部分集中在心理治疗的应用上。例如,“圣经咨询运动”试图构建一种来自传统基督教圣经神学的完整的心理学和策略。这种运动倾向于对世俗心理学很多方面的批判,主张当代西方心理学中很多信仰和实践不太适合基督教的世界观。
与基督教传统相关的关于整合得很好的例子是理查兹和贝尔金的有神论的心理疗法。他们提出了一系列认识论、伦理和本体论假设,完全不同于实证自然主义的方法,包括:
·本体论、伦理和有神论的现实主义。他们认为宇宙中有一种道德秩序,它提供了生命中超越人类希望和力量的真正意义和目的的可能性。
·认识论的多元主义。他们接受强烈超越性的存在,这意味着:我们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我们所处的时代需要我们有很多寻求知识的方法。因此,人不能被还原为一个单一的心理学、生物学解释系统。我们必须拒绝科学主义,并且考虑为认知的灵性进路提供至关重要信息的可能性。
他们认为不接受上述特点会对心理健康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负面影响。相反,接受这些可以形成心理治疗的基础,帮助来访者产生一种积极的灵性认同。同样的,一系列的信仰和实践会帮助他们处理问题并且建构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有神论心理疗法中,用以追求这些目标而常用的方法包括:
·一种明确的最小化的策略需要咨询者明确他们的价值观,而同时尊重来访者的价值观。
· 考虑道德行为和价值观。
· 使用适当的、明确的宗教技术,比如祈祷和冥想。
· 与宗教专业人士探讨灵性问题。
4.佛教宏观现象理论整合
至少从卡尔·荣格、埃里克·弗洛姆的时代开始,西方心理学家就对佛教感兴趣,也许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情结心理学和非无神论的世界观,这对某些人来说是有吸引力的。虽然亚洲的佛教徒对于与心理学的对话相对不感兴趣,很多生活在西方的佛教徒受到过心理分析或心理学的训练,他们把佛教看成是一种灵感,特别是小乘佛教、禅和藏传佛教。西方学者通常带有他们个人对佛教的特别关注,这与它在亚洲的实践有某些不同。
在基督教整合的文献中,关于在综合体建构过程中佛教思想或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的相对重要性,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某些佛教徒追求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对西方单纯关注心理治疗和疾病问题的超越。其他学者认为佛教思想和西方心理学的资源需要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完善的心理学。早期的著作假定佛教技术能够远离它的宗教框架,被用来增进健康。更近期的著作倾向于反对这个假设,并且假定在更合适的文化和认知环境中佛教实践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
佛教心理疗法主要集中在:
· 放弃自我的虚幻层面。
· 对佛教启悟技术的使用,如正念。
· 把这种疗法作为一种佛教实践者的愿望。
有一个问题是佛教在理解叙事的、历史的、个人的处境和关系因素方面是否存在概念上的弱点,在与心理疗法整合的过程中可能是有问题的,正如很多人在对待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可能达不到容忍紧张的冥想技术的心理力量的水平。
五 结论
宗教灵性心理学在中国刚刚起步。西方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有很多经验教训,对中国宗教灵性心理学的发展和走向成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因为当今的心理学被认为是一种科学,对我们来说使用科学哲学的资源来理解这一学科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分析的类型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假设,以及它们对科学实践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因为在研究中排除这种类型的讨论,使得西方的宗教灵性心理学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除非我们充分理解和评价研究的假设,否则我们不可能从研究中得到真理的价值。这当然包括需要了解特定数据程序背后的数学假设,还有这些数据是否拟合那些假设,以及对能够影响研究精度的更宽泛预设的了解。
西方心理学中标准的实证自然主义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东西,但是也有一些严重的缺点。中国的宗教心理学家在建构这一领域研究方案的时候应当考虑很多问题。
1.科学哲学能够为中国的宗教灵性心理学提供些什么?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这个领域使用最多的就是实证自然主义传统。然而,很明显对这一主要的哲学做出一些改变是势在必行的。实证自然主义的基础对很多中国心理学家想要发展本土心理学的这一目标来说是直接冲突的,因为他们要尊重他们的文化和传统。如果反对实证自然主义的基础因素,这一科学哲学的其他方面也自然会遇到问题,因而中国的宗教灵性心理学研究者就不能不加批判的照搬。
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回归宗教灵性心理学最初的历史,考虑威廉·詹姆斯从阐释学—现象学传统中得到了些什么。虽然阐释学—现象学方法本身有自己的缺点,但其优势在于对处境化的挖掘和认知,这使得学者们想要建立一种完善的宗教心理学有了一种理想化的选择。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在集体主义的文化中阐释学—现象学传统的某些方面太个人主义而不能被使用。宗教灵性心理学中的宗教整合传统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模型,使研究者在个人关系中能够建构不同的宗教心理学并且把它们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2.方法论在定义宗教灵性心理学中起什么作用?
西方宗教灵性心理学的历史表明,当方法论被认为是某领域的关键,就会限制对其他重要的理论问题和方法的研究与讨论。因此,中国的宗教心理学研究者要想拓展对其研究主题的认知,就需要超越方法论中心主义,要更加注重对宗教传统和身处其中的人(即研究客体)的研究。来自多元学术传统背景的学者在一起探讨宗教心理学问题,对研究客体的关注更加有意义,而非研究方法。
3.对中国的宗教研究来说什么方法是最合适的?
西方的教训就是把探究集中于单一的研究方法。虽然定量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建构行为模式带来的熟练的数据分析工具,但是它缺少定性研究方法研究宗教具有的个体和处境维度。因此,中国的心理学家可以考虑在他们的研究中注意充分利用定量研究方法优势的同时更多地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来自阐释学—现象学范式中产生的定性研究方法的更多使用很可能会有助于解决西方宗教灵性心理学的研究者普遍存在的弱点。
4.在宗教灵性心理学研究中应当如何尊重宗教传统和相关的追随者?
科学哲学家曾经指出,伦理假设和科学家的价值对他们的工作来说是重要的,应当非常明确这一点。中国人所说的宗教心理学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是很有希望的,因为他们明白这一工程背后的价值。对于这一价值,西方研究者通常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不知道谁会从宗教心理学的研究中收益。正如我们看到的,西方宗教灵性心理学的研究更多的是对研究者有用,而不会对他们研究的人和群体有益。很希望中国的宗教心理学家可以找到对他们研究的人群有益的进路。
(原载于《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