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消费国
石油是现代经济中最重要的能源品的基础化工原材料。那么,石油究竟有哪些用途?各个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如何?石油消费量与经济规模之间一定是正相关的吗?这些问题是国际石油市场需求端的基础背景,在全书的一开始对这些基本知识进行梳理,也有助于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后文。
石油的用途非常广泛。尽管原油也可以直接燃烧,但是大部分要经过处理加工之后才能使用。最为人们熟知的是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需要燃烧汽油提供动力,飞机在天空中飞行需要燃烧航空燃料。不过也有一些用途不那么为人们所熟知,例如,在有些国家或城市,居民运用从石油中提炼出的供暖油料在冬季为房屋取暖;又如,石油的成分也被普遍用于多种塑料、化肥、药品等产品的制造中。
2014年,人类共消费了42.1亿吨石油。折合成体积单位,大约是每天消费9209万桶。如果用标准的东风大多利卡油罐车来运送的话,每天需要装满130万~180万车。
石油的用途
国际能源署(IEA)在《能源统计手册》中将石油消费按照部门划分为四大类(见图1.6)。
图1.6 石油消费的部门结构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能源统计手册》、IEA官网、OPEC报告等资料整理。
一是将石油加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源,主要是指石油发电。整体来看,发电在石油消耗中的占比在持续下降。1973年,石油发电量在全球总发电量中所占的比例为25%,2007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了8%以下。
二是在能源工业中为其他能源生产提供支持,例如在煤炭开采和制备过程中燃烧的石油。
三是在石油运输和分配过程中的损耗。石油往往需要经过长途运输才能从油田到达炼化厂,常用的运输方式包括海运、管道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等,运输过程中,特别是替换运输方式时会发生损耗。另外,油轮泄漏、管道泄漏、油罐车发生事故等都会导致在运输配送过程中出现损耗。例如,在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根据美国政府估计,泄漏到大海中的石油总量接近490万桶或78万立方米。
四是居民和企业等作为最终使用者所消费的石油,又可以分为“能源产品消费”和“非能源产品消费”两大类。
在石油最终消费中,交通运输行业是占比最大的一个行业,2007年,交通运输占最终石油消费的比例为57%。航空运输、公路运输、河运、海运等运输方式都要大量消耗石油及其衍生燃料,除此之外,也有少量火车是靠燃烧柴油来驱动的。其中又以汽车的石油消费量最多。
以中国经济为例,2015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达到1.72亿辆。如果以60升的平均油箱容量计算,将这些汽车全部加满油需要103亿升汽油。假设年均行驶里程为1.5万公里,按照8升/百公里的平均耗油量,这些汽车每年总共需要消耗2064亿升汽油。这些汽油能够装满14个杭州西湖。
主要国家的石油消费量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也是消耗石油最多的国家。2014年,美国消耗石油8.36亿吨。也就是说,全球每5桶石油中,就有1桶是由美国消费的。排在第2位的是中国,2014年中国经济的石油消费量为5.20亿吨,约占全球的12%。除此之外,日本、印度、巴西、俄罗斯、沙特阿拉伯、韩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也是消费石油的大户(见图1.7)。
图1.7 前20大石油消费国石油消费量(2014年)
注:按照2014年石油消费量排序。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5。
很明显,这些石油消费大国并非都是石油生产大国。例如日本和德国,几乎所有的石油都依赖进口。中国国土之下虽然也储藏着可观的石油资源,但是每年的产量远远不如其石油消费量,仍需要大量进口。
印度也是一个石油进口国,而且紧随中国之后成为国际石油市场上越来越重要的一个买家。2014年,印度的石油消费量为1.8亿吨,占全球的4.3%。对于石油市场而言,增量需求往往更受关注,2014年全球石油消费增量中,印度占17%;而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加起来的增量则占全球的近70%。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印度将很快超越日本,与美国、中国一道,成为世界前三大石油消费国。
单位GDP石油消耗量
一个国家石油消耗量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其经济规模的大小,还取决于其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以及能源使用效率。例如,航运业和石油化工是新加坡的重要支柱产业,所以新加坡虽然是一个小国,经济总量在全球列第38位,却是世界第十七大石油消费国。又如,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因为石油资源丰富,所以能源结构中石油占比较大,煤炭、天然气等其他能源占比较小,因而尽管这些国家经济总量有限,但也是石油消费大国。
图1.8展示了一些代表性国家的单位GDP对应的石油消耗量。世界平均水平是5402吨/亿美元GDP——每生产1亿美元增加值,平均需要消耗5402吨石油。伊朗和新加坡经济的石油消耗强度最高,大约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中国和美国经济的石油消耗强度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以及日本经济的石油消耗强度更低。
图1.8 单位GDP石油消耗量(2014年)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