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关于花钱与消费,你需要格式化一下脑袋
投资和理财中间,有很多会被自己忽视的东西,它们总是让我们存不下钱、理不好财,还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金钱给我们提供安全、自由、快乐的基础,但也仅仅是基础而已。而你与金钱的关系,也需要你对自己的金钱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6.1 到自己的脑袋里,看看神奇的心理账目
有钱人,一般对自己都很苛刻,能长久拥有财富的人大抵都是如此。在长年累月的自我约束和思考下,他们形成的心理账目分区和常人不同。以上是我自己对巴菲特、索罗斯等投资大师的一个浅显感觉。
神奇的心理账目——钱和钱居然是不一样的
在网上听过诺贝尔奖得主Robert J.shiller的课(网易公开课上的《耶鲁大学公开课:金融市场》),对他提到的一个小例子记忆很深刻,当时为此查了不少行为学和心理学的书,现在想来可能潜在地影响了我的消费观,分享如下:
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音乐会的门票。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把门票弄丢了。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门票,你是否还会去听?结果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
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票还没买),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自己丢了200元钱。你是否还会去买票听这场音乐会?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去听。
有同感吗?
可仔细想一想,不管丢的是钱还是音乐会门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之所以出现上面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的心理账户问题。
人们在脑海中,把钱和音乐会门票归到了不同的账户中,所以丢失了钱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丢的音乐会门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门票都被归入了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你在脑袋里给自己立了很多账目
钱就是钱。同样是100元,是工资挣来的,还是彩票赢来的,或者路上拣来的,应该是一样的。可是事实却不然。
一般来说,你会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存起来舍不得花,而如果是一笔意外之财,可能很快就花掉了。
同样的道理,你并不以100元为标准做账,你的心理账目分了两个账户——天然属性上就分别写着:这笔存着、这笔花了。
我有个从来存不下钱的同事,她的特异功能就是:心理账户中血汗钱的户头下钱币值几乎为0,大多归类在“意外之财”“节日必要开销”等各种实现仪式感的账目里,而且她具有为自己随时开一个标记着“此钱可花”账目的能力——奖金、外快、省下来的钱等都非常自觉地往里面塞,入戏很深。
参透心理账目的人适合做生意
我一直很佩服这样的人:明白人性带给自己的那种“愚蠢”,虽不能完全克服,却可以利用大多数人对这种愚蠢的“毫无觉察”来赚钱。
一个政府现在想通过减少税收的方法刺激消费。它可以有两种做法:一个是减税,直接降低税收水平;另外一种是退税,就是在一段时间后返还纳税人一部分税金。
从金钱数额来看,减收5%的税和返还5%的税是一样的,但是在刺激消费上的作用却大不一样。
人们觉得减收的那部分税金是自己本来该得的,是自己挣来的,所以增加消费的动力并不大,但是退还的税金对人们来说如同一笔意外之财,刺激人们增加更多的消费。
所以通常对政府来说,退税政策比减税政策,达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1.6.2 和闺蜜在包包上的不同思维:了解自己也是一道坎
闺蜜很喜欢买名牌包包,而我则整天背着阿迪达斯书包,最多跨个Furla包。
但我并不觉得闺蜜败家且不懂得投资,而是,对待包包和奢侈品的态度因人而异。
从获得财富的途径来说,她需要通过圈子和社交去抓住更多合作机会和开拓事业,大方得体气质如兰是绝对加分项。而对我来说目前更多是通过倒腾自己的钱来获得财富,雅痞流浪范,不和太多人有交集。
于是,和闺蜜逛街,在她每次以万元以上买下一个包包并问我要不要一起买的时候,我的快速账目是这样:
一万元一个小包,一个月背两次的频率,大概可以背4年,100次的出镜。
这4年里,这一万元,我以15%的年化收益率来算,4年后是17500元,每次出镜的花费是175元大洋。
·我是否愿意用175元借一个这样美貌的包包来背!
·以美貌度来论,“租金”太贵了,不买!
以上更多的是我和闺蜜之间的玩笑,但比较一下各自的思维,就能看出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用途,都会在买买买上产生价值观的不同,并不是说买了就是败家,不买就是理性。
而闺蜜呢,她则以获得一个机会的成本去衡量一个包包:
背好的包包获得一个100万元生意的机会可能会增加50%,精神压力降低10%、遇到好男人的概率提高20%。比如对方对我背的新款也很感兴趣就能很快获得话题、比如别人觉得我看上去很专业愿意和我说话,因为我用自己的外在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机会的尊重,大家也愿意在有相关合作的时候想到我。
没有具体算过,但最重要的是,至少我让外表配得上我的见识,让别人一眼就能感受到。
我很欣赏她的有品位,有头脑,有事业。所以,我的观点是:只是为了买名牌包包而买,是不怎么理性的!
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自己开心,那么你的开心最大价值大概是多少钱?杨贵妃是千金博一笑,我觉得自己大概是1000元吧。
说得很现实,但真正了解自己的确是理财路上的一道坎,不仅仅是消费观。
·常识性的知识储备不全:意识层面,学习最容易补全这一块;
·生活环境造成的错觉:萝卜土豆各有所爱,改掉生活中的习惯是最难的,属于潜意识层面。
·知道了常识但做不到,心理学范畴的错觉:追涨杀跌,这不是单单的学习能够做到的,不仅对理财有帮助,对生活都是大有裨益,全人类共有的潜意识层面。
1.6.3 所有的理财必须从存钱开始
以上,我讲了两件事:
心理账户的建设,你是否有欠缺?
消费这件事上,你有没有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一个算计标准?
落到一点:存钱!以及要怎么存钱。我在自己的公众号“小白理财”做过一个调查,大家怎么强制自己存钱的,答案大概有以下这些:
·有个存款目标,月度、季度、年度等;
·把自己的目标宣告出来,为了面子也要存到这些钱;
·控制存在余额宝的钱;
·定投基金或黄金,定投日设在工资日第二天;
·两张银行卡号,一发工资就转账到没绑定支付宝和微信的那张;
·尽量只花现金;
·买一样东西前,多考虑一天;
·定一个规矩:只花意外之财的5%,其他的用来还信用卡、交水电费或存起来;
·每个月给自己定一个新鲜的挑战,比如这个月把信用卡账单节制在3000以内,比如“一次无消费的禁欲系双休日”。
都有点儿强迫意味。但存款千万别与“无时无刻”降低生活品质的自我感觉联系起来,无望的克制会产生报复性反弹。比如有些人说每天省下一杯20元的咖啡,一年就是7000元,加上适当理财10年就是10万。Oh,我的天——这种以天计的痛苦会破坏我的存钱计划。
的确,我们需要和自己的贪念打仗,建立一个能够执行的“存款系统”是必要的,让每个月的工资很自然地分配到不同的用途里。图1-8所示是根据IWill Teach You To Be Rich上的“How to automate your finances”重新绘制的一张图,按国内的情况做了一些调整,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图1-8:每个人的家庭情况和财务需求不一样,以上仅作为一个启发,尝试画一画,其中的比例按照需求的重要程度自由设定。画完你就知道,钱不够用,还是需要学会省一省,按照存钱的计划慢慢积累
第一步:花大概10分钟的时间,确认一下自己需要用钱去填满的项。
第二步:上面这张图延伸开来,就能列出这样一张表(如表1-3所示),明确你自己大笔收支的时点。
表1-3:列出来的时候,也许都会被自己平时收支的“不检点”吓一跳。你甚至可以考虑把上面这两张表贴在你的书桌墙上,时刻提醒自己早日开始有意识地存钱
我的存款计划中把自己的家庭责任也很早地就揽到自己身上了。
每个月必须为父母储蓄一定的医疗费,这个想法是基于父亲的一次牙科手术后的感受,一次植牙的费用大概是2万元,我以父母10年后可能每人需要植牙2万来算,每个月都有个“父母账目”作为该项基金。不断升级,比如为了父母能去私立医院不排队的服务存更多些钱。
很多朋友在父母忽然生病后才发现本来能帮助父母的钱全部都成了鞋架上的鞋子,早一些给自己一点负担感并不是坏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