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别装,千万别装

不懂装懂

这个世上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苏格拉底甚至说过:“我唯一所知的是自己一无所知。”

这句颇具哲学味道的话,要理解也不难。首先,我们作为人这种生物,知识肯定是有边界的。这个毋庸置疑,因为我们的精力和寿命都是有限的,而且极其有限,这就注定了我们每个人不管拥有多少知识,在人类的知识宝库内永远只能是沧海一粟。其次,我们现有的知识会随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更迭而不断翻新,上一秒我们所信仰的绝对真理到了下一秒可能就变得荒诞不经。因此,我们不仅学不完知识,也并不拥有绝对正确的知识。

如此看来,假如随便抛出一个知识,“不懂”应该是常态,而“懂”才是非常态,但是显然,绝大部分人并没有这个意识。

不信的话,你可以环顾周围,包括你自己,是不是都有不懂装懂的时候?其实你也并不孤独,事实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都有不懂装懂的倾向。有时我们能察觉,有时不能,这是由于刻意和非刻意的区别。

非刻意的不懂装懂是自我认知上的巨大缺陷,就是非但我不知道,而且我竟然不知道我不知道,这是个很要命的事情。不要以为“装”这个词只是主观故意,有些“装”是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

比如我常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在讨论一个学术话题时,总有些人喜欢把概念、术语来一个大杂烩,把明明能用人话讲明白的事儿搞复杂,但内行一听就是胡扯。你要说他刻意扮高深吧,也不尽然。我曾经“采访”过几位,他们真的认为那些概念就是他们自己认为的那个意思,所以这就很可怕,很多人的“装”竟然不是故意的。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过度自信,习惯于把一知半解的东西拿来拼凑,并立马真心认为自己懂了。这是思维方式的问题,很难纠正过来。

刻意的不懂装懂就好一些。有人说,刻意怎么还能好呢?是的,因为“刻意”这种心理本身就证明了他的内心深处是知道自己不懂的,心里默认了。只是嘴上不承认,至少证明他在认知习惯上没毛病,病是可以治的。

在这里我可以分享一个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我念书的时候成绩还算不错,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几乎全班同学都举手了,但恰好我不会。

在我当时的印象中,老师一直是这样的一种生物,你越是不会,他就越是会让你站起来出丑。这时你会怎么做?相信你跟我想的一样,那就是随大溜举手,毕竟大家都会的题,老师看起来没理由让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回答。但事实往往很“戏剧化”,老师就是点到我回答(事实上,也并不戏剧化,但凡侥幸逃过以后,就会继续这么干,按概率来说总会碰上的)。

我在万众瞩目下站了起来,用尽“平生所学”瞎说了一通,把“刻意地不懂装懂”发挥到了极致。当然结局是很悲惨的,我看上去比直接承认不懂要傻帽得多。一直到前几年,我将自己的心智模式整个洗了一遍之后,才渐渐地摆脱“不懂装懂”的尴尬,着实非常困难。

那么,无论我们是无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还是有意识地隐瞒事实,为什么我们总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懂呢?

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构建在他人反馈的基础之上。

认清真实的自己

请用几个词语形容自己。

帅气(美丽)、邋遢、敏感、多情、富有激情、睿智、三分钟热度……你可以找到一长串的形容词。好的,问题来了,你是如何得到对自己的这些认知的?

很多人会突然蒙一下,然后说:“我当然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你真的是由内而外地认识自己吗?

我想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答案都是否定的,大部分人时时刻刻都在通过别人的评价认识自己。当周围人都说你漂亮时,你就会渐渐认为原来自己这样就叫漂亮;当所有人都夸你睿智时,你就很容易产生对自己的智慧过度自信的倾向。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是应该随着生命的进程而不断动态修正的,但据我所知,很多人并没有“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于是,就只能常常依靠外界的评价和态度来给自己画像。

有人会说,这不是大数据吗?通过大数据得出的结论,怎么都会比主观的自我评价来得更靠谱吧?大多数时候的确是这样的,但用在这里还真不是,因为我们的初始动机就已经偏离了“客观”。

每个人都有把自己塑造得更完美的倾向,于是,我们需要更漂亮的衣物,我们需要更强大的工具,我们需要化妆,需要美图秀秀,需要虚假的头衔。这一切不是为了给自己看,而是为了获得别人更好的评价,从而利用这些评价反向塑造大脑对自己的印象。

我们的动机就是用这些素材去“喂养”大脑,从而创造一个想象中的虚幻的自己。通过这样的大数据得出的结论,怎么会靠谱呢?

那么,我们该如何摆脱“装”这种看上去很刚需的行为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一件事情,那就是我们并不能通过“装”来提升自己的真实价值。我们只能概率性地通过这个行为来获得短期满足,接着就会有同等概率获得与之程度相当的挫败和羞辱。

物理学上的简谐运动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机械振动,事实上,简谐运动的衍生体可适用于各个方面,例如,股票价格、投资收益、运动员的成绩等。这些都遵循了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叫均值回归。

均值回归,指的是无论是低于或高于真实价值的状态,都有向真实价值回归的趋势,其回归趋势的强度就类似于弹簧,偏离中心越远,强度就越大。

“装”这种行为也是一样的,每当你表现出来的价值高于自己的真实价值时,你都相当于在给弹簧加力。装得越狠,向真实价值回归的强度就越大。在你收获更多掌声的同时,出糗的可能性也同比增大。理由也很简单,你想要长期维持在一个远高于自己能力的状态,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可以做到,那就不叫偏离了,而偏离的幅度越大,跟真实的反差越强烈,就越容易在不经意间暴露出真实。

当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装”无益于提升自己,且终会带来同比的负面影响时,我想很多人就会放弃装,从而不得不正视真实的自己。

想想你为什么要依赖别人的评价,或者致力于满足他人的期待?这种取悦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无非是为了让自己对自己更满意而已。当你常常看到真实的自己,并接受真实的自己时,就自然没有必要再活在他人的意念之中了。

不装,有利于你在认清自己的道路上,迈出一大步。所以别装,千万别装。